我看皮亚杰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皮亚杰理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经过老师对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详细讲解,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历史—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我个人也是很喜欢皮亚杰的。皮亚杰在生活中是一个细心的人,小的时候可以在公园里通过一只患有白化病的小麻雀的,随即写的一篇文章,投给杂志之后可以发表,并且得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开始研究软体动物,并且发表论文,引起一时轰动。但是他仅有十几岁。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生物学博士的学位。在这期间他还攻读哲学、科学等其他科目。后来发表了一篇《儿童的梦》的文章,就连佛洛依德都对这篇文章文章感兴趣。最后他涉足儿童心理学的领域,年仅二十五岁就当上鲁索学院的研究部主任,可以说是年少有为。了这让我很是佩服他,不光是他那么年少有为,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科研的精神。他拥有良好的洞察力,从很小的时候就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学道路,并且深入研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方式有理想的人都应该学习一下。,
以上是我阐述的我为什么喜欢皮亚杰。接下来我谈谈学习完他的理论之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感悟。
皮亚杰理论是最基本的是图式,即动作的组织或结构。这是天然获得的,是属于遗传部分。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所遇到的信息经过内部结构节加工和处理被认知及结构所获得,之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达与外界的平衡。其变化的规律收到内部规律的左右。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学吉他时的一个感受。我打小比较喜欢乐器,尤其是吉他。觉得那帮人弹吉他的人好帅,我也想要达到那样的境界。于是买吉他、找老师,学习弹吉他。
但是,我的手比较笨,不太灵活,所以在学习和弦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因为不同的和弦都有不同的指法(左手不同根手指要按不同的弦和不同的位置),并且都是有固定的规律的,但是按其中一个和弦很容易,想要在众多和弦之间灵活的转换就要下一番功夫了。
手指换和弦的时候总是来回乱动,但是就是按不到对的地方。当是很着急,老师说:先练一首不太难的歌,把这一首歌练好了,你也就会转换和弦了。于是,我苦练这首歌,经过许多次的联系,我的和弦转换愈来越熟练,后来达到了说一个和弦,不用思考就可以很准确的按到正确的位置。又经过不断的练习,终于弹下了那首《童年》。更令我惊讶的是之前看童年的谱子(其他歌的谱子也是一样的)是非常凌乱的,后来学会和弦之后,就不自觉的发现这首歌曲的谱子原来可以分成不同的几块。在之后的学习中,随着弹的歌曲越来越多,我发现总是有很多的曲子的套路是一样的,用一个套路可以弹下不下十首歌。之后愈发的感兴趣,就搜集更多的谱子去练习,然后经过学习完各个大调的弹法之后觉得什么歌都是一样的了,照着大调的规律一弹就很轻易的完成了。
在我学吉他的过程:我的外界信息的来源是老师教的知识和我的吉他谱子。通过练歌时我的手指的不断练习,以及我内心的一种不平衡感觉,不断调整大脑内的认知结构,已达到自己有点小感觉,灵活的地步(平衡)。我的识谱过程也是如此,一开始凌乱,到后来的分块,到最后的进一步整合也是如此。在我手指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我的这种认知结构得到了概括和迁移:我的打字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了。打字的时候有些韵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可以不假思索的快速完成,就像弹歌曲时的和弦套路一样,,改变了自己的图式,提高了效率。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实以及经验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比如:吃一堑长一智。这
就叫做吸取教训。在挫折被主题所接收,必须经过处理和加工,然后主体改变其动作,下回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如果没有同化信息,和顺应动作的话,也就不会接受这个教训了。其实生活中的自身的成长都可以用此解释。
皮亚杰还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觉得这也是有其道理的。
感知运算阶段(0—2岁):儿童有其与生俱来的反射(运用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眨眼反射、收缩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身体只想反射、行走反射等反射。这些反射与生俱来,有很大的生存意义。
还有初级循环反应,次级循环反应、次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阶段。
我自己小的时候事情自己不太记得了。不过这些使我想起了我很多年前回老家看到我的久未谋面侄子,其具体情况也不是记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侄子只有四个月大。当时是我表姐抱着我的小侄子,我发现我侄子的手指甲被咬过,我就明白了,这小子开始吃手了。这应该是初级循环反应阶段的行为,只不过把吸吮手指改成了咬手指甲,估计他在住这个动作的时候很满足吧。当我开始逗他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手放在了他的手的跟前,他一下就抓住我的手指不放,力气还蛮大的。这个行为应该属于次级循环反应阶段的动作,他已经可以做出以外界为对象的动作。外界对象就是我的手指,我想他应该是看看抓住我的手指我会有什么反应吧。
我也就仅仅记得这么多了。接下来应该是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可以通过表象和词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部表征与外部世界,但是其思维仍然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且带有很大的自我中心性,其主要体现在:早期信号功能(表象符号延迟模仿、语言符号运用)、很多方面的自我中心性、自己感知的局限性。
这让我想起了我妈妈对我说的小的时候的一件趣事。小的时候,我突然跑到老妈的面前对我妈说:长大之后我开“呜呜车”带你兜风。我妈说:“呜呜”车是什么?我就着急了:就是外面的“呜呜车”嘛,就是会“呜呜”响的,还会闪的那个车。我妈瞬间就明白了我说的是警车。在这段对话中,那时的我已经可以运用“呜呜”,“闪光”等词汇来形容警车,我认为“呜呜车”别人都懂,当别人有疑问的时候,我还纳闷这不是很明了吗?为什么不懂!这是我的自我中心性。并且我仅仅感知到声音和闪光,并没有注意到里面的人,和110的大字,这是我当时的感知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来补充一下,通过我对别人的了解,发现并不一定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逻辑思维:我的一位室友四岁就会下象棋了,并且还能赢大人。说明皮亚杰明显低估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而且历史上也有人做试验证明这一点。
之后就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了。
在这个阶段里儿童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其中包括思维的可逆性、守恒性、分类、顺序排列及对应能力,并且在这个阶段也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这也使儿童拥有采取别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与感情的认知技能。
这就是我想起了小的时候的学算术。小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教我算算术题时,我还在掰着手指头算呢,而上小学以后,就不用掰着手指头算了,先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后来的20、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的乘法,除法,都可以在大脑里进行了,否则我得长多少根手指头啊。小学的时候有口算比赛,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完100道口算题,第一次很惨没对几个,但是后来我发现了另一种加减进位的规律,准确性就好多了。
当时班上有很多跟大伙不一样的同学,比如有人嗓门大、比较邋遢、或者是反应比较慢之类的同学,肯定就成为别人的嘲笑的对象。各种外号。当然那些被嘲笑的同学,会很生气了,有的哭了,有的找老师,有的直接打嘲笑他的那个同学,总之千姿百态无所不有。但是我感觉到他们的感觉并不好,当别人对自己哄然大笑的时候就会觉得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