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分析
之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
级思政杨郑伟
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政治社会化进程广受关注。
一方面,借助于新兴的传媒,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他们对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程大多嗤之以鼻,如视弃履。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主流思想的背离这两种态度的巨大反差不得不引人深思。
从世纪年代开始“社会化”的概念被引入政治研究中,政治学者用“政治社会化”来指称人们学习政治价值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一词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
而作为政治领域的社会化则是指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则是把政治社会化的对象限定为大学生,是指大学生在政治规范体的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的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既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特殊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政治人格,对社会主流思想既有接受,亦会抵触,身处矛盾体,行事容易主观冲动。
其二,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大学生群体相比之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味接受,变得更加理性主动,开始依靠自己的理性与思考来判断。
其三,处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交叉点,各类思想交汇涌动,大学生群体政治迷茫感容易滋生。
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政治信仰的不确定性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很高,会普遍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并就此广泛讨论参与。
但是限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以及政治本身的
复杂性与多变性,他们面对不良思想侵袭时表现出政治信仰的不确定性。
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缺乏信心,对资本主义的盲目吹捧。
这直接影
响了他们的政治行动力与判断力,严重阻碍了他们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二)政治情感的麻木冷漠
当代大学生虽对社会热点问题仍保持较高兴趣,愿意参与到对其的讨论中。
却很少提出有见解的观点。
多数浮于表面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对诸
如党内腐败问题等视而不见见怪不怪。
归根到底是对政治系统理论学习的
忽视。
他们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无聊且无用的课程。
虽然学校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相关学分,但很多大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看课外读物。
考试时扎堆抱团更是屡见不鲜。
不仅不虚心接受相关理论的学习,反而对其多有排斥。
与此同时的是大学生基本政治素养的缺失、政治信仰的迷茫。
缺乏系统理论的奠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无根之萍,随波逐流。
(三)更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政治参与
就目前来说,受囿于自身政治心理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盲目性凸显。
同时,更让人忧虑的是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动机夹杂着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全民入党。
大学生群体往往争先恐后的申请党课培训,然后突然一下子失去兴趣,托人代签答到,对党课实践亦是敷衍了事。
最后拿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证书,功德圆满。
当代大学生把政治参与完全当初寻求个人利益的平台,功利倾向比较明显。
这种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思政教育、学生群体、社会家庭学校。
(一)思政教育
.方法的不恰当
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政治品质、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参与。
而现在的思政教育把自己禁锢在学校,一味的理论灌输,缺乏社会实践的佐证,反而适得其反。
大学生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空洞无聊,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又体会到脱离实践的理论的无力,正是源于思政教育方法的不恰当。
.体系的禁锢
思政教育对教材依赖性太大,过于关注对大学生理论的灌输,缺乏对理论的探求与实践。
同时教材过于政治化与专业化,缺乏针对性,时代感不强。
十年前的教材和现在改版之后的教材核心观点还是那些,而时代的发展早已翻天覆地。
这种落差很大程度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用论甚嚣尘上。
(二)学生群体
1.时间时代的烙印
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在于他们身处个人生理心理行将成熟的阶段。
自信心不可避免的膨胀,行事不可避免的盲目与激进。
同时生理心理的尚未成熟亦让他们相比而言更为脆弱,对外界变化更为敏感。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当代社会物质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正在进行时。
当理想与现实接轨时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更容易陷入迷茫与对自己对时代的否定。
逐渐对社会主流思想产生反感抵触,逐渐丧失政治信仰,随波逐流。
2.自身政治理论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大学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他以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文化的传播。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并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都是套话,含金量太低并且肤浅。
甚至有些学生把教科书按照有用与无用分成两类,思政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