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八讲病人心理
一、病人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病人的概念
“病人”过去常指一个患有病痛的人,即病人是忍受疾病痛苦的人。

现在我们视“病人”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因而,现行的医院统计方法无形中体现了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即广义的病人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二)病人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有其一定的心理要求,被社会所认可就成为他们的权利,这是维持病人社会利益的标志。

病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社会给予病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病人担负一定的社会义务。

病人的义务主要有;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三)病人求医、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
1.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求医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

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

2.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

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常常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后果。

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范围为19~72%。

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⑴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职业、婚姻状况、种族和宗教信仰等。

⑵所患疾病的特点:包括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⑶治疗计划的特点:用药方式、所要求行为改变的程度、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及费用。

⑷医患关系的特点:包括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与满意程度、对医务人员的一般态度,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情况等。

⑸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如病人对治疗效果的看法、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经验、智力以及家庭的影响等。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1.角色行为缺如
指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

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个体可能怀疑医生的诊断,忽视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

角色行为缺如者不易与医护人员
合作。

2.角色行为冲突
患病后的个体应以病人角色为主,原有的其他社会角色变为从属地位。

但如果个体存在某种强烈动机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时,病人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影响情绪,甚至延误治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其他角色的社会功能。

3.角色行为减退
指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强烈的情感需求,不顾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

由于对角色要求难以满足或不能满足时则出现角色矛盾。

4.角色行为强化
表现为安于病人的角色,或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或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因受病痛折磨而悲观、失望,由此导致行为异常。

如出现攻击行为,或者病态固执等,甚至拒绝有效的治疗方案,发生角色应激,严重者可因抑郁和悲观而导致自杀。

(五)病人的心理需要与满足
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病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病人安全感需要成为突出方面。

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是病人心理问题一个重要方面,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病人将生命安全和早日康复放在最重要地位。

医护人员的言行都要考虑到病人的安全感,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回答,消除疑虑。

2.信息的需要
病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不仅需要知道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还急于知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信息。

提供适当的信息不仅可消除病人的疑虑,还可避免消极情绪反应的产生。

3.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
在求医过程中,病人需要了解他人,也需要让别人熟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医务人员要主动与病人沟通,消除病友之间的陌生感,让病人熟悉医院环境和医护工作者。

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病人需要得到别人(包括医务人员)的关心、体贴与尊重。

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医德培养,视病人为亲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不做会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

二、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与干预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2.病人的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常伴随攻击性行为。

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患病后病人主要表现为愈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许多病人有行为退化的现象。

4.病人的个性改变:部分病人会出现个性的改变,可表现为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强、被动、自卑、孤僻和退缩等。

(二)病人心理干预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以及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临床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支持疗法;
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认知系统里的问题,并通过各种认知疗法纠正病人错误的认知,重建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
3.行为治疗技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消除和减轻心理和躯体症状;
4.健康教育和咨询:病人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的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对策略、病情的监测及生活管理等。

三、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干预
急性期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非常强烈。

常见的主要为情绪反应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反应主要是焦虑、抑郁和恐惧;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行为退化和情感幼稚,以减轻巨大的心理压力。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急性期病人的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

(二)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慢性病病人常存在主观感觉异常,常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感受性明显增高;抑郁心境;怀疑心理;角色强化;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三)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在临近死亡的时候,病人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
协议期、抑郁期和接受期。

一般情况下,进入接受期的病人常会表现出平静,原有的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己逐渐消失。

另外,焦虑也是临终病人的非常普遍的心理反应。

疼痛和其他一些难以忍受的症状也让病人非常焦虑和恐惧。

(四)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心理反应主要是焦虑,手术后常见的心理反应有:术后意识障碍;术后精神疾病复发;术后抑郁状态;部分病人术后仍维持较高水平的焦虑反应。

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特别是对麻醉不了解;手术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常不能对手术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对手术疼痛的恐惧;过去的经验,如病人有过住院或手术的经历,特别是伴有负性的情绪体验,或听说过某些手术意外的议论等。

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手术的恢复过程缺乏了解,对手术结果的期望不切实际;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下降,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情绪不稳定、焦虑反应过高或过低以及抑郁情绪等;治疗和康复的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

(五)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
伤残病人康复期存在错误认知,如否认、认同延迟、失能评价,有的病人还存在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某些躯体病残的不合理信念;情绪反应如焦虑、易激惹、烦躁、抑郁等;伤残病人比较普遍的性格特点是孤僻和自卑。

对残疾的反应强度与不同的人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对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的干预要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因素,增强患者的谋生能力,提高自信心,促进康复。

(六)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大致分四期:①休克-恐俱期;②否认-怀疑期;③愤怒-沮丧期;④接受-适应期。

另外,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所伴随的不良反应常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手术和放、化疗造成病人体像的改变,也使病人产生自卑、抑郁及社会退缩。

对于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临床义务工作者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减轻疼痛;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切断生活方式与癌症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吴均林.医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朱婉儿.医患沟通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