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交通”的城市绿色交通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和谐交通”的城市绿色交通规划
摘要:城市绿色交通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

“绿色”交通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运输体系,强调优先发展公交系统,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绿色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1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往往忽略“以人为本”的的理念,存在许多制约交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可持续性,2)交通规划实践中只重视满足交通供给,却未考虑交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交通规划评价中缺乏相关环境评价因素,4)交通规划长期忽视以人为本理念,只重视机动化,5)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脱节。

2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新构想
2.1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 由ChrisBradshaw 于1994 年提出,他个人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使路段“畅通”,而应更多地注重“人”的可达性。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人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其按下列顺序安排运输体系: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

发展“绿色”交通必须重视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

发展城市步行系统通过建设空中、地面和地下人行步道系统,形成系统化步行网络,并把城市中布置有完善的艺术小品、环境设施、休闲设施等设施的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形成方便、舒适、安全和令人愉悦的人车分流步行系统。

自行车出行在我国居民出行结构中占有非常大比例,发展自行车交通不但符合“绿色”交通的要求更具有现实意义。

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规划应体现近距离出行方便、安全,限制远距离出行的原则。

在规划中,在不同城市功能区的自行车交通网内应全方位的组织,在尽量减少自行车交通路网间的联系的前提下建立自行车专用道路网,并且跨区域的交通出行任务由高效的公交走廊承担,使自行车完成功能区内换乘的任务,使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

2.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使之与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和谐发展
集约化运输的公交是最快速、高效、便捷、低污染的交通方式。

在目前我国国情下,发展公交是建设绿色交通的核心。

未来城市的绿色交通结构将是以快捷、大运量、低能耗、低污染的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电气化公共汽车为核心的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公交与其他道路交通方式、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共存一体。

对特大城市应以轨道交通为主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并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网,使之与规划结构的调整联系起来,适时建设近郊、卫星城的
城郊列车,以适应城市规划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进而组团发展的转变,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

2.3 规划与设计静态交通系统,调整土地利用模式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组成部分的静态交通系统需充分考虑与动态交通系统的协调。

静态交通设施的位置及服务能力对动态交通系统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同时,动态交通系统为静态交通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服务,但其服务能力制约和约束着静态交通系统服务能力的发挥。

因此,静态交通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从动静衔接角度重新定位。

2.3.1 交通系统静态规划
传统的近中远期规划往往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交通问题,一是由于静态交通分布不均,直接导致交通需求分布不平衡,从而道路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二是由于静态交通的吸引,致使动态交通需求得增加,道路阻塞程度加重。

在城市静态交通规划制订时,首先应制定与城市特性相符的静态交通发展策略,同时保持相对独立,兼顾静态交通规划保障控制性;其次依据道路交通组织、路网容量、公交线网、交通流特性等确定静态交通规模和布局,与动态交通规划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以保证其与其他交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为达到上述两项目标,首先需对目前各类停车场比例进行调整,降
低公共停车场(尤为路边停车场)的数量,提高配建停车场的指标。

同时,通过降低中心城区停车场供应来实现以停车泊位量调整道路交通量;而在城市外围增加停车泊位供应来实现停车-换乘系统。

此外,还需建设小而分散的停车设施以实现分流。

2.3.2 交通系统静态设计
进行静态交通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交通环境容量作为约束条件、以规划作为控制依据,结合动态交通,对停车场的位置、布局、类型、管理等进行科学的系统化设计,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思想。

基于上述理念,停车场设置类型应从地上转移为地下,从路边转为路外;停车场泊位设计应适宜车辆出入;停车场出入口不宜在交通主干路上,进出口交通控制应与道路动态交通相协调。

管理方面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停车系统,实现静态交通与城市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适当提高路内停车场收费,使其费用大于路外停车场,以调节停车需求,降低路内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占用。

2.4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评价首先要制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系统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因此,需要借助于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地对系统评价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主次之分使各因素具体化。

另外,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了绿色交通系统评价指标的多种多样。

各指标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应本着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的原则,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交通环境评价体系还应考虑人的因素,如将市民出行的满意度、安全度、舒适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子,以更符合“以人为本”、“绿色”的规划思想。

另外,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城市的评价指标也应不同,所以评价指标应按其侧重点不同,不能盲目套用,而应灵活选择并突出主导因素。

2.5 加强交通管理
“绿色”交通的重要特征是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

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调整交通量的时空分布,提高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

未来城市交通问题的将解决主要依赖于交通控制与管理,有效的交通控制与管理能显著地改善交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交通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和需求管理。

交通系统管理是对交通流的管理,它会影响交通量的分布,能均衡交通负荷;他包括经济杠杆策略、限制发展策略、优先发展策略等。

那么对于“绿色”交通而言就是:优先发展污染轻、道路利用率高的公共交通;适当限制道路利用率低的交通方式的发展,如摩托车和小汽车;实行道路拥挤收费,用价格杠杆调节交通行为,使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支付其相应的社会成本,以体现社会公平性。

交通需求管理则是对出行源的管理,他包括区域交通管
理、线路交通管理、结点交通管理。

通过点、线、面的交通系统管理,优化交通网络时空资源,均衡交通负荷、平衡整个交通网络流量,提高运输效率。

另外,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噪声污染和尾气排放也属于交通管理的一部分。

合理控制交通流速,通过限制超车和限制行驶速度以降低交通噪声;合理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和行人间的隔离设施,通过减少混合交通来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制动、加速所产生的噪声等;加强车辆管理,逐步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禁止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进入市场;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及时进行淘汰和更新;在政策上鼓励车辆使用清洁燃料。

2.6 加速发展智能交通
ITS(智能交通)是绿色交通的必然选择。

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如信息、电子、计算机、通信、GIS、GPS 等,提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优化地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ITS中的重要子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对于实现交通供给动态地适应交通需求,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促进公交的发展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和谐社会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

具体到交通规划层面,体现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更新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的交通社会,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刚,城市绿色交通规划[J].规划师, 2004,(7):63~66.
[2] 姜冰.“生态城市”建设初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D].东北财经大学,2003
[3] 蒋育红,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31.
[4] 胡凯,绿色交通系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中国市政工程。

2009(2).1.
[5] 王洪波,浅谈绿色交通[M]。

陕西综合经济。

2007(6).V27
[6] 杜胜品.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25.
[7] 吴金星.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
[8] 安建华.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
[9]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规划[J].交通标准化(交通与安全).2006(6).06~23.
[10] 钟东阶,蒋国璋.对我国城市实施绿色交通体系对策的探讨[J]上海汽车, 2004,(5).
[11] 郑文含.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D].同济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