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本质探讨和行动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的本质探讨和行动策略研究摘要:作文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将作者观察和认识到的生活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能力。所有能力的获得和提高都靠的是训练。这就像学习开车一样,不管你怎么看别人开车都学不会,当然你怎么听别人讲也是听不会的,背当然更不会。你只需要有一辆车找个教练场,即使没人教你,不用多长时间你也能学会开车,当然有人教会学得更好更快。因此,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只有一种方法----多写。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提高的更快。这就解决了“怎样写好作文”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99-01
多年来,作文课无非是老调重弹的三步曲。即教师作前指导,
学生照框作文,最后是教师挑灯夜战,精批细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出了问题。主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应遵循的本质规律,具体表现为:一是把课文教学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舍本逐末。对那些课文,认真教完教好,至于作文则认为多教几次,少做几次无关紧要。当然,这是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其结果,学生视写作为“副业”,视作文为“另类”。二是没有完整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计划,教师盲目教学,随心所欲。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
行审题训练,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不断地变换。学生无所适从,自然不会有浓厚的兴趣。三是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脱节。有的教师讲写作,大讲特讲理论方法,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到如何照应、如何结尾口若悬河,学生只能获得抽象的理论,根本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而另外一些老师讲写作则将作文理论指导视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速度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单的介绍,便要学生接二连三地写个不停,倒了学生的胃口,引了学生的烦心。四是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不少教师挖空心思出个文题,然后讨论构思,然后写作,然后讲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结果是学生会做此不会写彼文,也产生不了写作欲望。五是作文批改专制与滞后。写文章的目的是言志说理,对一个问题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很多老师,“责任心”很强,对学生习作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不但指出技法问题,对观点、内容、表达等方面,也按自己的意志“改正”。这样,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积极性受挫,只好违心地写一些虚假的、做作的文章。
那么到底什么是作文?作文的本质是什么呢?
什么是作文一直是诸说纷纭,见仁见智。陈望道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专著《作文法讲义》中指明:“用文字传达意义的制作,就是文章。”这个定义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文章的基本内涵和文章的基本功用——利用书面语言形态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实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
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20页)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综合的心智效应。写作是人精神生活的物化,是一个从观察生活到认识生活,从观察社会到认识社会,从构思文章到下笔写成文章的思维过程。它需要经过认识、吸摄与储存客观事物——对头脑中的客观事物选择、组装、搭配的整理、加工——形成来源于客观事物又高于客观事物的观点、形象或有关的观念——将有关的观点、形象或观念形诸笔墨,转化为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文章是思维创造的果实。因此作文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将作者观察和认识到的生活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发展规律。作文的本质决定着作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制约着作文教学与生活、与阅读的关系和作文能力提高的方法。因此,对作文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是探讨作文教学诸多问题的关键。
我们还要注意到,就本质而言,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写作活动没什么区别。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里加工制作的过程。这就突破了传统写作学把写作仅仅视为一种表达手段的局限性,把写作作为动态过程来考察,肯定了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这一过程中,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并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最终借助
于语言把思想现实记录下来形成文章。简而言之,写作这一行为过程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
首先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生活积累,站在大语文教学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作者(学生)生活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他的眼、耳、鼻、舌、身,使之产生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进而对事物综合分析。客观世界“移入”了人的头脑,形成表象。获得对客观物质世界尚不十分清晰的认识。于是“写竹者有竹在胸”了。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生活。新编人教版教材语文课本将作文安排在综合学习和口语训练在一起,我想正是基于此考虑吧。因此,作文的第一关是感受生活,这就是作文即做人的道理。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对生活冷漠旁观,即使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发生共鸣。”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获得丰厚的生活积累。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其次作文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作者获得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模糊认识,从模糊的认识到挥毫成文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经过运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写作者继续对素材消化、选择、提炼、综合。应该指出,从“事物”到“认识”侧重感受摄取力,从“认识”到“表现”侧重语言表现力。要想培养感受摄取力,光靠生活实际观察往往不够。生活实际虽然最直接、最具体、
最生动,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凡事要亲身体验是不可能的。所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就成为培养感受摄取力重要条件。同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必须在阅读中培养。也就是要强调多读书,在读书中培养提高感受摄取力和语言表现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语文教师明白了这些,就决不会去做那些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傻事了;作文教学也就如鱼得水纲举目张了;作文课将变为语文教师和学生们喜笑颜开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彭坤明.知识经济呼唤语文教学的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1999(9).
[3]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4] 张文海.作文创造教育宣言[j].语文教育通讯,1999(10).
[5] 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6] 徐辉.创新性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2001(1).
[7] 张翼键.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试评[j].中学语文教学,1999(3).
[8] 陈学法,李秀丽.作文的本质与作文教学[j].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