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第十一章 翻译中的矛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这些对风格的解释似乎都过于笼统,仿佛什么都包括在其中, 而且与人的性情、思想、品质、心灵等联系起来,显得过于抽象玄 奥,不易把握。相比而言,我国1979年版《辞海》所给的定义要清 晰许多;“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 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 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 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 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这个定义的最大特点是:它将 “风格”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内容和形式。风格是作品内 容和形式的统一。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对风格定义更加准确;风格是语言运用的任 何独特方式,是区别不同作家、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 重要特征。一般可以从措辞、句法、意象、节奏和修辞的运用中加 以界定。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说,风格是一种由语境确 定的语言应用特征;而从狭义上看,风格则是个人语言特征的基础。 其实,进一步阐述风格的话,风格有许多表现形式,在语音、词汇、 句法,甚至用词等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对这些方面多加 注意。
2、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1)风格可译
茅盾在谈到文学翻译时说:“文学的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 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 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 语言外形的变异,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 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活体验中找到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 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在这里,茅盾提到了 翻译风格的两个根本特征:一是“什么是风格翻译”,二是“风格 翻译的标准”。在茅盾看来,风格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内容与形 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即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标准是使 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想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 受。用现在的读者接受和功能翻译理论来说,就是要达到“等效” 和“功能对等”。
梁宗岱把风格翻译从语言的具体形式更上一层,他说,“作品 首先必须在译者心中引起深沉隽永的共鸣,译者和作者的心灵 达到融洽无间,然后方能谈得上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去再现作品 的风采。”译者只有与作者心灵相通,方能道其意,出其味。 现代作家赵政在评王道乾翻译的《情人》时,也认为译者要做 到“译味”,就必须与作者合二为一,拥有“共同的生命”。 就像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时的感受:“译雪莱的诗,是 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既 译出原文句子,又译出译作的灵魂。
歌德曾说:“翻译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那么,翻译中对 风格的传译自然成了译者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奈达说:“翻译的任 务在于寻求源语和目的语杂信息转换上的最贴切的自然等值。首先 是意义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那么,我们在意义等值之后所要 做的,就是使得风格等值。 在我国,从古人的“依实出华”,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 中的“善译”,鲁迅的“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傅雷的“神似”, 钱钟书的“化境”以及后来刘重德的“信达切”,周煦良、萧乾、 翁显良等人的“得体”等等,仿佛都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为翻译的宏 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风格的翻译呢? 翁显良说:“如果说有什么基本规程的话,首先是精读原文。不妨 分作三步:初读分析表层,再读探索深层,三读研究风格。”高健 更加具体,他认为能做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你必须“密切 注视内容赖以存在,赖以表达的风格形式(包括词句的衔接、长短 的搭配、停顿的间隔、节奏的变换、形象的使用、标点系统的简繁 等)”。
在西方,对风格的论述也多与作者的个性品格相照应。布封在 其《风格论》中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叔本华读风格所 下的定义是“心灵的外观”;歌德认为:风格是作家“内心生 活的标志”,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别林斯基则称: 风格是“才能的本身”;福楼拜认为:“风格就是生命,是思 想的血液”;韦斯利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斯威夫特 认为:风格是“谈话和辩论中的高度修养”。黑格尔则认为: “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它 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第十一章 翻译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盾
1. 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2. 形神之矛盾
3. 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性
第一节 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1、什么是风格 2、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1)、风格可译 (2)、风格不可译 (3)、可译性的限度
1、什么是风格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很多词来表示风格,比如“文”,“格”, “调”,“气骨”,“气韵”, “文风”,“文格”,“文体”, “风味”,“风力”,“风调”,“笔势”,“风韵”等等。自古至 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都对风格有过描述,其中对风格表述最为全 面的当属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曾专门探讨了风 格的形成与分类以及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他说:“才有慵俊,气有 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 文苑波诡者矣。”意思就是说,文章之所以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是 因为作家才、气、学、习这些主观因素各不相同的缘故,是作家个人 本性的流露和长期的熏陶的结果。他认为,每个人的写作都是“各师 成心,其异如面”,即按自己的个性来写,其差异犹如人之相貌,千 人千面。所以,他相信“文如其人”的观点。后世之人对词观点也是 多加赞同。此外,还有许多名家说过“文”和“人”之间的关系。苏 轼就曾经说过:“文如其人”;陈绎曾说过:“文章与人品同”;赵 执信说过:“诗中有人”;龚自珍说过:“诗与人为一”。
(2)风格不可译
许均在谈到风格可译的同时,辩证地认为:一部作品的风格有 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作者和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气质等; 另一是作品的语言、体裁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而在翻译中再 现原作的风格时,又不免受到译者的思想认识、气质和语言习 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风格的再现虽然重要,却难以完整无损。 他还例证:傅雷在翻译梅里美、巴尔扎克、莫里哀等人的作品 时,由于译者自身的语言习惯,风格迥异的三位法国作家在译 文中都走到相似的风格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