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930-1931年, 罗马金(Lomakin S)和塞
伯(Scherbe)提出I=acb的经验公式,建立了光
谱发射定量分析方法; 70年代后是仪器大发展时代,出现了直流
等离子体光源 (D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ICP)、微波等离子体光源 (MWP),使该方法在 分析的作用大大加强。
5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① 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② 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6
第二节 原子发射的基本原理
7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10-8S时 间内返回到基态时,同时按照光谱选择定则,以光辐射形式 释放能量,这就产生了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激发态
Leabharlann Baidu
E
外部能量
特征辐射 基态原子
8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而产生的。
谱线的频率。 意义:单位体积内的辐射功率。
18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
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
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 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Ni
gi g0
N0
Ei
e kT
(2)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 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23
➢ 直流电弧 直流电作为激发能源,电压150 ~380V,电流5~ 30A; 两支石墨电极,试样放置在一支电极(下电极)的凹槽内; 使分析间隙的两电极接触或用导体接触两电极,通电,电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21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仪
22
一.激发光源
作用:提供稳定,重现性好的能量,使试样中的被测 元素蒸发、解离、原子化和激发,产生电子跃迁, 发生光辐射
要求:具有足够的蒸发、解离、原子化和激发能力; 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常用光源:电弧(直流,交流),电火花,等离子体 光源(ICP),激光等
19
将(2)式代入(1),得
Iijgg0i AijhijN0ekEiT
(3)
根据(3)式,可以得到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有:
① 激发电位Ei 激发电位越低,强度越大;
② 跃迁概率Aij 谱线强度与跃迁概率成正比;
③ 统计权重gi/g0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
④ 原子总密度N0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
氢的发射光谱
每条谱线的波长放映出单个光子的辐射能量,它取 决于跃迁前后两能级的能量差,即
hc hc
E2 E1 E
9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结构不同,原子能级状态不 同,因此原子发射的波长也不同,即每种元素有自 己的特征光谱,这就是光谱定性的依据。
10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 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 谱线;
Mg Ⅲ 182.897nm
15
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 的能量称为(原子)激发电位。
使原子发生电离成为离子的过程,使原子电离所 需的最低能量叫电离电位。
离子可能被激发,离子中的外层电子被激发所需 的能量叫(离子)激发电位。
各种元素的原子线和离子线有相应的激发电位和 电离电位,都可以在元素谱线表中查得。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③ 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④ 检出限较低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 ⑤ 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⑥ 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1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发射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仪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
第一节 概述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 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 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16
二.谱线强度 元素特征谱线的强度与样品中该元素的含量有
确定的关系,所以可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确定元素在 样品中的含量,这就是光谱定量分析。
17
(一)谱线强度表达式
发射谱线强度: Iij (J.S-1.m-3) = NiAijhij (1)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
3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过程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
(Bunsen R W)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 实现了光谱检验;
他们提出物质组成与光谱之间关系: (1)每个元素被激发时,就产生自己特有的光谱; (2)一种元素可以根据它的光谱线的存在而肯定它 的存在。
⑤ 激发温度T 激发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
20
三.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等离子体: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等
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分 布不均匀,中间的温度、激发态原子浓度高,边缘反之。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 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 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 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 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11
K 元素的能级图
12
Mg 元素的能级图
13
由于一个原子产生的谱线很多,为了更好辨认, IUPAC规定,以基态为跃迁低能级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 线,具有最低激发电位的谱线叫主共振线.主共振线一 般是由最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射的谱线.主共振线具 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一般是该元素 最强的谱线.
14
其中,原子受激发后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线,通 常在元素后用Ⅰ表示;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 个电子,称一次电离,离子受激发后发射的光谱称为 离子线,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用Ⅱ表示,二次电 离离子发射的谱线用Ⅲ表示,以此类推。 例子:Mg Ⅰ 285.213nm,Mg Ⅱ 279.553nm,
1930-1931年, 罗马金(Lomakin S)和塞
伯(Scherbe)提出I=acb的经验公式,建立了光
谱发射定量分析方法; 70年代后是仪器大发展时代,出现了直流
等离子体光源 (D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ICP)、微波等离子体光源 (MWP),使该方法在 分析的作用大大加强。
5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① 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② 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6
第二节 原子发射的基本原理
7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10-8S时 间内返回到基态时,同时按照光谱选择定则,以光辐射形式 释放能量,这就产生了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激发态
Leabharlann Baidu
E
外部能量
特征辐射 基态原子
8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而产生的。
谱线的频率。 意义:单位体积内的辐射功率。
18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
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
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 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Ni
gi g0
N0
Ei
e kT
(2)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 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23
➢ 直流电弧 直流电作为激发能源,电压150 ~380V,电流5~ 30A; 两支石墨电极,试样放置在一支电极(下电极)的凹槽内; 使分析间隙的两电极接触或用导体接触两电极,通电,电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21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仪
22
一.激发光源
作用:提供稳定,重现性好的能量,使试样中的被测 元素蒸发、解离、原子化和激发,产生电子跃迁, 发生光辐射
要求:具有足够的蒸发、解离、原子化和激发能力; 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常用光源:电弧(直流,交流),电火花,等离子体 光源(ICP),激光等
19
将(2)式代入(1),得
Iijgg0i AijhijN0ekEiT
(3)
根据(3)式,可以得到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有:
① 激发电位Ei 激发电位越低,强度越大;
② 跃迁概率Aij 谱线强度与跃迁概率成正比;
③ 统计权重gi/g0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
④ 原子总密度N0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
氢的发射光谱
每条谱线的波长放映出单个光子的辐射能量,它取 决于跃迁前后两能级的能量差,即
hc hc
E2 E1 E
9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结构不同,原子能级状态不 同,因此原子发射的波长也不同,即每种元素有自 己的特征光谱,这就是光谱定性的依据。
10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 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 谱线;
Mg Ⅲ 182.897nm
15
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 的能量称为(原子)激发电位。
使原子发生电离成为离子的过程,使原子电离所 需的最低能量叫电离电位。
离子可能被激发,离子中的外层电子被激发所需 的能量叫(离子)激发电位。
各种元素的原子线和离子线有相应的激发电位和 电离电位,都可以在元素谱线表中查得。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③ 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④ 检出限较低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 ⑤ 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⑥ 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1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发射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仪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
第一节 概述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 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 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16
二.谱线强度 元素特征谱线的强度与样品中该元素的含量有
确定的关系,所以可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确定元素在 样品中的含量,这就是光谱定量分析。
17
(一)谱线强度表达式
发射谱线强度: Iij (J.S-1.m-3) = NiAijhij (1)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
3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过程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
(Bunsen R W)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 实现了光谱检验;
他们提出物质组成与光谱之间关系: (1)每个元素被激发时,就产生自己特有的光谱; (2)一种元素可以根据它的光谱线的存在而肯定它 的存在。
⑤ 激发温度T 激发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
20
三.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等离子体: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等
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分 布不均匀,中间的温度、激发态原子浓度高,边缘反之。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 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 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 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 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11
K 元素的能级图
12
Mg 元素的能级图
13
由于一个原子产生的谱线很多,为了更好辨认, IUPAC规定,以基态为跃迁低能级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 线,具有最低激发电位的谱线叫主共振线.主共振线一 般是由最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射的谱线.主共振线具 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一般是该元素 最强的谱线.
14
其中,原子受激发后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线,通 常在元素后用Ⅰ表示;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 个电子,称一次电离,离子受激发后发射的光谱称为 离子线,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用Ⅱ表示,二次电 离离子发射的谱线用Ⅲ表示,以此类推。 例子:Mg Ⅰ 285.213nm,Mg Ⅱ 279.553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