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成因及诊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
④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
诊断依据 ①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
②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 ③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④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 血性黄疸。 ⑤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⑥检测到UGT1A1突变基因是诊断本病金标准。 本病诊断简单,一般无需专科专科检查,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非结合为主,肝 酶正常,无溶血现象,通常足以确诊一些无症状、无异常体征的患者。 治疗原则 ① Gilbert综合征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寿命不低于健康人。 ② 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降低血胆红素,因很少有明显黄疸,故很少使用。
Dubin-Jonsion综合征 一般资料:又称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Ⅰ型,1954年 Dubin等报告。总特征: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多数研究表明本病血缘相近 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病,病人是本病致 病基因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 病例 报告。 发病机制:毛细胆管运转和排泌胆红素功能障碍,运转结合胆红素、阴离 子和毛细胆管排泌功能的ABCC2基因缺陷以及编码cMOAT的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1.可无明显症状; 2.轻中度黄疸、尿色加深; 3.右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或轻微压痛。
Rotor综合征
一般资料:属于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Ⅱ型,于1948年由Rotor首先报告, 曾认为是DJS的亚型,通过有机阴离子清除试验和尿中粪卟啉异构体分 析,证实是独立的疾病,比DJS少见,亦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遗传基因缺陷不清,运转结合胆红素、阴离子和毛细胆管排泌 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与DJS相似,下述4方面与DJS显然不同, ①BSP潴留试验45min显著升高,常达50%-60%,90-120min无再次上升曲线; ②肝脏外观不呈现黑褐色,肝细胞内无特异色素颗粒沉着,活检正常; ③24h尿中粪卟啉总排泄最明显增加,但粪卟啉异构体的分布如常人; ④口服胆囊造影显影良好。 ⑤本综合征见于发病在20岁以下者,男女无差别,主要表现为黄疽,无症状。 肝脏大小正常。血清胆红素平均6毫克(4—20毫克)%,直接反应占50%以上。 可有胆红素尿但尿胆原排出正常,其他肝功能均正常。预后良好。
解释:胆红素UGT是几种UGT同工酶之一,UGT负责许多内源性 代谢产物、激素、神经递质的结合反应。表达胆红素UGT的基因 在2号染色体上,当该类基因结构变异,可导致Gilbert综合征, Crigle-najia综合征(1-2型)。
排泄:
胆小管排泄胆红素由ATP-依赖的多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cMOAT),亦称多耐药蛋白(MRP-2)介导。Dubin-jonsion 综合征,B源自文库LER3。 胆小管排泄胆酸由胆盐输出泵(BSEP)介导,由于结合胆红 素排除缺陷所致,胆盐排除正常。BYLER1、2
③治疗:光疗,苯巴比妥
Lucey-Driscoll综合征 一般资料:本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的疾病。 机制:遗传基因缺陷尚不清楚,母婴体内有高水平抑制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 结合的物质,引起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障碍。 临床: ①新生儿48h内出现黄疸,第一周最明显。血非结合胆红素>340uM(20mg/dl)。 血清总胆红素常在18~62毫克%,主要为间接反应型,常常发生核黄疸。 ②母亲无明显疾患,但所生育的孩子中可有二个以上伴同样病症。血浆出现 BGT抑制物,分娩后一般即从母体和新生儿血中迅速清除。 治疗 在新生儿黄疸严重时,为预防发生核黄疸,可采用输血换血疗法。 预后 本病凶险,患儿常在短期内死于核黄疸。经血浆置换后血清胆红素常在1月 内恢复正常。
BRIC) 一般资料:1959年Summerskill & Walshe首次报道,属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 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遗传性疾病 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总特征:持续数周数月,反复发作性、自限性 伴严重瘙痒和黄疸。50%以上患者具有胆汁淤积家族史。首次发作可从婴儿 期到成人期不等,婴儿期发作者多具有家族史,常见发作时间为20-30岁。 机制:染色体位置18q21-22上基因非保守区段缺陷ATP8B1/FIC1,FIC1蛋白 部分失活,导致毛细胆管运转和排泌胆红素功能障碍。 临床:诱因:感冒和胃肠炎,冬末和春季多见。 症状:瘙痒、黄疸、黄疸前期可有消化道症状,多数人无症状。 实验: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Ⅱ型,由Arias 于1962 年发现,故又称Arias 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父母罕有近亲婚配。 ①机制: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部分缺乏,致胆红素结合障碍,引起非 结合胆红素增高。因仍可产生少量结合胆红素,故较少发生胆红素脑病 。染 色体位置2q37基因缺陷UGT1A1外显子点突变。 ②临床:1岁内有黄疸,多在350umol/L以下,部分患者30岁后出现,饥饿或合并 疾病时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急性加重,并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
在肝细胞内,氢键被葡萄糖醛酸酯化丙酸基所改变,胆红素变 成水溶性。
非结合胆红素血浆运行(白蛋白)
大部分运行入肝; 脂肪酸、有机阴离子等与白蛋白竞争结合——非结合胆
红素游离;
磺胺类、水杨酸盐等促进非结合胆红素弥散入脑——核 黄疸;
少部分直接被肾脏排除。
肝内转运与结合 摄取:BR(转运蛋白)——肝细胞内(BR葡萄糖醛酸化)——与谷 胱甘肽-S-转移酶(配体蛋白)结合。 结合:非结合胆红素(微粒体酶及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UGT))——单葡萄糖醛酸化合物或双葡 萄糖醛酸化合物。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①肝外胆管阻塞; ②肝内胆管阻塞 ③肝内胆汁淤积: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多发性黄疸; Dubin-Johnson综合症。 目前分类 肝前性: ①胆红素负荷增加,溶血; 肝性: ①胆红素结合下降,Gilbert综合征; ②胆红素转运下降,肝炎,硬化,酒精,药物; 胆汁淤积性: ①毛细胆管分泌下降,药物,性激素,遗传; ②小导管疾病,PBC; ③胆道阻塞,胆石症,胆道癌或胰腺癌。
Byler病(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FIC1-3) 1型 机制:染色体位置18q21-22上基因保守区段缺陷ATP8BI/FIC1,FIC1蛋白 维持胆管膜对疏水胆盐的抵抗力,保证胆盐有效转运。 2型
机制:染色体位置2q24上基因缺陷ABCBI1/BSEF,BSEF蛋白具有胆盐输出泵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苯巴比妥可促进胆红素运转及排泄,也不会演变为癌或硬 化。 预后护理 ①预后良好,肝功能正常,寿命正常,病情无恶化。 ②不过可能因为感染、怀孕、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喝酒(酒精)等等而出现 黄疸。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成因及诊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感染科 冯国和
主要内容
概念、高胆红素界定范围 胆红素代谢主要环节 黄疸分类 疾病分类以及遗传缺陷
常见疾病特征
概念:肝细胞在摄取、转运和分泌胆汁等过程发生改变,除 外其他因素,主要与基因遗传缺陷相关。 分类: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酯、胆红素双葡萄 糖醛酸酯) 非结合胆红素 δ胆红素 界定:血清总胆红素>25.6μmol/L(1.5mg/dl) 非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0mg/dl) 结合胆红素>5.1μmol/L (0.3mg/dl)
Crigler-najjar综合征(1-2)
一般资料: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根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 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Crigler 等于1952 年首先报道,系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 父母多为近亲婚配。 ①机制: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致血 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过高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经尚未发育成熟的 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入脑脊液及脑实质内,引发胆红素脑病。染色体位置 2q37基因缺陷UGT1A1外显子多处突变、缺失、插入。 ②临床:患儿胆红素水平高于350umol/L。1-2岁多死于核黄疸,也可在大龄患者 中发生。高非结合胆红素多损伤基底神经、颅神经、星形胶质细胞,导致耳聋、 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舞蹈症、智力低下、癫痫、痉挛以及死亡。 ③治疗:苯巴比妥无效,光疗,磷酸钙可提高光疗效果,肝移植是唯一确定方法。
传统分类 按照病因学分类: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 性非溶血性(较少见)。 解剖部位:肝前性、肝内性、肝后性 治疗角度:内科性、外科性 胆红素的结合部位:微粒体前性、微粒体性、微粒体后性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先天性和获得性溶血性黄疸、旁路性 高胆红素血症等。 ②胆红素摄取障碍:Gilbert综合症、某些药物或试剂等。 ③胆红素结合障碍: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下降或缺失引 起,如Gilbert、Crigler- Najjar综合症,新生儿生理性黄 疸等。
诊断依据: ① 青少年发病,常有家族史。 ② 慢性反复发作性轻中度黄疸、尿色深黄、乏力、肝脾轻微肿大。饮酒、饥饿、 过劳、感染或妊娠时加重。 ③ 血清结合胆红素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④ 溴磺太钠试验45分钟时正常或稍高,120分钟时潴留显著,呈双峰曲线。其他 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 ⑤ 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静脉胆管造影可显影,无肝内外胆管梗阻。 ⑥ 肝组织色深呈绿或黑褐色,肝实质细胞内明显的脂褐素颗粒。 ⑦ 尿中粪卟琳排泄障碍。 治疗原则 ① Dubin-Johnson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 ② 苯巴比妥有助于降低血胆红素。 ③ 用药原则:黄疸较深时可加用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来源: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80%; 细胞色素P450、肌红蛋白20% 场所:网状内皮系统
过程:血红蛋白及其他——血红素(血红素加氧酶作用,去铁、
去球蛋白、去一氧化氮、加氧)——胆绿素(胆绿素还原酶) ——非结合胆红素。
解释:胆红素自身成水溶性,因氢键掩盖丙酸侧链成脂溶性,
诊断:无症状间隔性黄疸发作至少2次,无症状间隔期可持续数月数年。
ALT、AST、GGT正常或轻度升高。 黄疸出现前有严重瘙痒。 肝活检,小叶中心有胆汁淤积。
胆管造影证实肝内外胆管正常。
排除其他可引起胆汁淤积的因素(如药物、妊娠等)。 可查到基因缺陷。 治疗及预后:缺乏特异性药物,可用UDCA加速缓解肝内胆汁淤积, 预后良好。

Gilbert综合征
胆红素血症(17~85μmol/L,1~5 mg/dl),非溶血,肝功能、组织学正常。 发病率2~19%,年龄18~30岁,男女之比10:1。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
一般资料: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总特征:良性、家族性、轻度、非结合高
发病机制:染色体位置2q37基因缺陷UGT1A1启动子TA插入突变,肝细胞膜 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肝细胞内质网中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转移酶含量下 降,使非结合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障碍,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临床表现: ①可无明显症状; ②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