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返朴归真 渐入佳境 ――由两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朴归真渐入佳境――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
容的准确定位
温岭大溪中学陈红辉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优秀教师的公开示范课,这些优秀教师中有市级名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有学校教学骨干之称的高级教师。他们的公开示范课内容到位、设计精致、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完全可以给我们这些教学“粗糙”的后辈教师以“示范”作用;他们的一节示范课就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他们教学风格、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那么这样的课堂,我们还可以谈些什么?还可以“指微探幽”地总结出什么有价值的经验来呢?本人恰恰认为这样的课堂更值得我们反思,更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反思。
现在,我就两篇同题课例来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问题,两位执教者同教诗词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一位是台州市级名师江老师,另一位是一级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骨干兼高级教师李老师。应该说这首词是众所周知的教学名篇,相关的教学资源异常丰厚,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重点的确立等理念应该说相对趋于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分歧。
先看江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通过朗读和品味,展开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和虚实结合的
艺术特色。
李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1、通过朗读,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种鉴赏诗词的方法。3、理解本词不仅仅是首别离情歌,还是一首人生的悲歌。
从教学目标和重点看,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确定没有巨大的差异,都以朗读为方式,以把握意象为途径,以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为教学达成的目标。所不同的是,李老师比江老师多强调了两点:一是注重通过意象的积累来提升阅读词的能力,二是注重离别词主旨的挖掘和拓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两位老师是如何通过各自的教学设计来落实他们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的。
课例一、江老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导入课文
二、诵读全词
1.生自读2遍。2推荐学生读1遍。3师范读4齐读,整体品味意境(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来。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注意正确的停顿)
三、还原离别之景(主要分析上阕)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它写了什么内容?(离别词)
2.它是一收经典的离歌,写的一对恋人的送别:
(1)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别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为什么这样的时候送别最使人伤感?(秋季、暮色苍茫之中)
(3)这是送别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时刻吗?你从哪一句子可
以看出?(留恋处兰舟催发)
3,这对恋人凝噎在喉的话是什么?请用诗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这会让这对恋人凝噎在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浪迹天涯,前程未卜之感)(笔者注:未进一步展开)
4、除了烟波,除了暮霭,除了催发的兰舟,还有那些场景,那些景物会让人肝肠寸断?(长亭、寒蝉、骤雨等意象品读)这首词上片主要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齐读、品味,总结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5、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可能在送别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写作这首诗歌的?(依据“杨柳岸、晓风残月”,引出虚景写法,强调虚实结合)
四、(过渡到)体验离别之情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离别之后的情景;请发挥想象,体验词人的情感。
(1)分别说说“杨柳岸”“晓风”“残月”“酒”的情感特征,想象诗人面对此景的心理感受。(依次鉴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
2、残缺不全的月,寒凉凄清的风,迷离飘拂的柳,似醒非醒的酒,无一不透露出恋人离别后孤寂的情绪,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高潮了吗?哪一句达到高潮?(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五、(过渡到)想象离别之人
1、与柳永分别是一位怎样女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假如这位女子听到柳永的歌词,她会在怎样的情形下读到或听到这首词呢?她会不会写一首词应答柳郎呢?她会怎样写呢?会不会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呢?
课例二: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导入课文
二、朗读入境
(一层入境,学生集体读)
1、抒发了什么情?(离别情)
2、明确表现这个情的是哪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重点品读“自古”“多情”“冷落清秋节”
3、总结感情基调(悲切深沉)
三、深入探究(二层入境,请学生个读,把握基调,老师讲授读法,同学点评)
(一)问:全词“伤”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找出一句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并尝试朗读。(具体根据学生所选的句子来剖析)(幻灯片显示四个小问题)
1、解释你找到的句子。
2、这个句子是通过哪些字词,怎样传达出“伤”情的?
3、说说用了什么手法来传达“伤情”的?
4、用你的声音来传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别点拨“寒蝉”句、“都门帐饮”句、“执手相看泪眼”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句、“今宵酒醒句”、“此去经年”句以及最后一句抒情的高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句)
其中,李老师重点点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句的前程未卜的仕途之愁,然后引入柳永身世遭遇,结合柳永的另外一首词《鹤冲天》,说明“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普遍心理和仕途失意、前途迷茫的矛盾,形成了柳永式的“人生悲歌”,求官尚且渺茫,何日能重返京城与红颜知己重逢,则更为渺茫,所以这是一首生离死别的悲歌。
李老师也重点引导学生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明意象的叠加,对于抒情的作用。
四、整体把握(整理全词思路)
五、朗读提升(用我们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六、自由读,完成填空题
七、作业:在理解和动情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评价、总结:
应该说两位老师都很好的完成了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处理和重难点的确立都紧扣教材和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教学流程自然流畅,各自教学风格非常鲜明。如果单独从一个课例来看,两个课例似乎都非常精致优秀,但如果从两个课例比较来看,我们就发现彼此间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高低优劣的差异,而是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方式的差异,教材文学内容理解的差异,教学习惯思维的差异,以至于最后形成的总体教学风格的不同。那么我们试着问,同一篇文学味很浓的古典诗词加教材经典是不是同时适用于两种差异明显的教学风格和理念?我们是不是可以界定一篇文学经典只有一种最佳或最合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及与之相应的最合宜的教学方式?如果是,那么确定古典诗词文学教学内容的标准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关注文本本身的体裁特点。《雨霖铃》是一首词,它属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范畴,既然涉及到古典诗词教学,我们必须要注意古典诗歌中两个最突出的元素:声律和意象。要知道古典诗词的表情达意是借助于音韵声律的构筑和意象的组合来完成的。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评点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时说:不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正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这里的音韵铿锵,正是说明这两句话在音律上的讲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