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徐群、陈天明、张琦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城市的发展实践表明,在多种因素交织、协调的影响下,城市化已经成为目前最显著的经济现象。然而城市化发展研究时至今日所面临的境况,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说是源于我们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认知不足。本文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对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制约、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度因素;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
一、引言
1998年,科斯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科斯写道:“经济学家常引以自豪的是:达尔文之所以能创建其进化理论,主要是由于他阅读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的著作。但若把达尔文以来的生物学和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做一个对比的话,生物学已经相当成熟了。今天,生物学家已经详细掌握了生命体的复杂器官、组织结构。我相信有那么一天,在经济学领域也会取得同样的成就!”[1]
对于今天城市发展的现状,犹如早期的生物学,如果我们把城市现存的我们所可以看到的环境、交通、以及经济这些影响我们的因素比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话。那么这些表象构造所产生的毛病,也只能显示出现存的表面上的问题,譬如我们通常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等。而这一切存在我们身边却又无法去具体的解决病因的本质。而真正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DNA结构及其基因,也即城市病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我们却是不知道的。我们不妨把城市的制度因素抽象为城市的“双螺旋结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城市发展及城市制度的重要性。再融入自然、地域、空间、技术、文化等因素,一个全面的城市模型就还原在我们面前,因此就能从中找到它们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然后回头来剖析一切可能存在的“劣汰基因”,再通过全新的制度设计(政策措施),设计产生新的“优良基因”来替代,从而使城市发展学科到达一个更加健康、持久力更强盛的新的水平。
[1]Coase 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 88(2): 72-74
二、城市与制度基本理论框架的引入
1、传统的城市定义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目前从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来看,研究学者们认为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这样的四个阶段。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城市发展的制度体系必须是合理科学的,使得城市化发展不是为了发展城市而人为城市化的过程。[2]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城市的制度设计中要建立在公平合理、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层面。那么,我们制度因素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也印证了制度作为城市发展的DNA双螺旋结构所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2、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城市
对于城市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定义,也可以从很多的方面去认识,现在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城市,透过内在看本质。传统的城市定义告诉我们城市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组公共产品(安全、教育、交通、绿化⋯⋯)的集合,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制度的角度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一组通过空间途径盈利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根据这个定义,有没有商业化的公共产品交易,是划分城市与乡村的分水岭。城市的起源在于,第一,存在公共服务,并且,第二,这些公共服务是以空间交易(如税收)的方式来提供的。符合这两个要件的空间地域,我们就定义为城市;反之,则属于农村。新定义可以使我们清晰地划出城乡的制度分界:不论定居点或贸易点规模多大,只要没有公共产品交易,这种居民点也仅仅是自给自足的“人口堆积”,并不能构成一个“城市”;反之,只要有人出售公共服务,哪怕没有一个买主,也可以构成一个原始的“城市”。
[3]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制度角度定义城市,并不是因为这个定义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而是因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可以把制度纳入城市问题研究的核心。
[2]这里的人为城市化意指伪城市化,在不合理机制下所造成的数据上的,而偏离实体的城市化,如城市圈地所造成的土地城市化率严重超过人口城市化率。
[3]赵燕菁. 城市的制度原型[ J ] . 城市规划,2009,(10):9-18
三、制度因素下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都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下,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
1、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化率达到100%,也是全球惟一使民众拥屋率接近100%的国家。它密集的城市道路设计,使得商业繁荣,道路通畅。其政府在对土地规划和利用上面深思熟虑,对每一个设计环节都做到细心备至。在城市规划上面,能够做到长远的规划,而不是规划赶不上变化。它体现了一个设计理念,就是在有限的成本里面还要注意美感,做到成本最低适用效率最高。
新加坡城市发展模式也证明了制度的一个观点:“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同意下的规则、秩序,其方向是成本的减少,无论是群体内全部个体成本的减少,还是部分个体成本的减少。”[4]可以这样认为,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在城市规划,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到成本最低,而边际收益达到最佳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也是研究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美国模式
美国是城市化的典型特征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市郊为外围进行蜘蛛网式的城市扩张。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卫星城镇,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首先一批富有阶层搬入郊区,随着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城市内的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涌向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卫星放射状。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采取了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使服务业同步进行,以便实现城镇化转型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这样的制度设计,也不谋而合的使城市发展的成本在最低限度上面实现最优化。“制度代表了可预期的秩序,但其并不必然指向公平”[5]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总结美国模式的弊端,美国逆城市化之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跃然而出,之前繁华的城市到了夜晚就沦落为幽幽空城,城市中心成为犯罪高发区。
3、中国模式
[4][5]王覃刚. 演化经济学中制度概念的研究[ J ] . 现代商业,2010,(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