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大气区成因及地质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车大气区成因及地质特点
1 研究区概况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基地,油气主要富集于前陆冲断带。

库车前陆冲断带呈东西向展布,北为南天山造山带,南部紧邻拜城凹陷,勘探面积约 4 400 km2(见图 1)。

20XX 年以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前陆冲断带深层相继发现了大北 3号、克深 1 号、克深 2 号和克深 5 号等多个气田(藏),证实盐下深层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1-3]。

前期研究认为,克拉苏、西秋构造带是库车前陆盆地勘探的重点区带,但自 20XX 年克拉 2、迪那 2等气田(藏)取得突破后,勘探主要立足冲断带中浅层,连续 4 年间共钻井 18 口,均未获成功。

分析表明,制约前陆冲断带勘探发展的关键是冲断带地表、地下地质情况复杂,深层构造难落实(见图 2)。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XX 年以来,中国石油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①大力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地震成像质量与精度大幅提升;②强化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攻关,资料处理实现了由叠后偏移发展到叠前偏移,由时间域发展到深度域,由单程波发展到双程波;③加强深层构造建模研究,引入盐构造变形理论,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盐构造变形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盐下深层构造解释模式,初步解决了落实盐下深层构造的难题,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

20XX 年优选大北—克深构造带实施科学探索,发现了大北 3 号、克深 2 号、克深 5 号等一批深层构造气藏,目前通过钻探,克拉苏深层基本形成了万亿立方米的勘探规模。

2 深层构造大气区形成条件
库车前陆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古近系膏盐岩与白垩系巨厚砂岩组成了优质储盖组合,三叠系、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生烃强度大、持续强充注,奠定了大气田的烃源基础。

库车前陆盆地经历了多期冲断滑脱,不仅中浅层发育大量构造圈闭,深层大构造也成排、成带展布,为构造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聚集条件。

通过对冲断带深层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库车前陆深层有机配置的烃源条件、有效储集层发育规模、膏盐盖层、构造圈闭 4 要素,决定了深层构造大气区的形成与分布。

大型叠瓦冲断构造
冲断变形及盐下深层大型构造圈闭
库车坳陷是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南天山山前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
受南天山强烈隆升过程中产生的垂向剪切力与斜向挤压力双重作用,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强烈变形冲断构造(见图 2)。

由于古近系盐岩层的存在,冲断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盐上以盐岩层内滑脱形成的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构造为主,而盐下则表现为一系列切穿基底的逆冲断层和滑脱于中生界层内的逆冲叠瓦断层及其相关褶皱。

精细构造解释与成图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呈“多层楼”构造样式,大型构造成排成带展布。

以克拉苏断层为界,可划分为北部克拉构造带与南部克拉苏深层构造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勘探已经证实克拉苏盐下深层构造带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已发现包括大北 3、克深 1—2 构造在内的多个含气构造。

克拉苏深层构造带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受克拉苏断层与拜城北断层共同夹持的楔形断块。

受滑脱面的影响,楔形块体内发育一系列相同倾向的逆冲断层,其间夹持着背斜构造,构成逆冲叠瓦冲断构造。

该类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极为有利,其中逆冲断层沟通深部烃源层,成为油气向浅部运移的良好通道;而背斜构造则提供了良好的油气汇聚场所,在断层的控制下叠瓦状背斜差异升降使得地层差异对接,提供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利于大型气藏的形成。

构造分段性
受滑脱层和调节断层控制,冲断带盐下深层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段、分带性。

深层构造大体可以划分为 2 大构造层,盐下构造层表现为明显的冲断构造变形,以发育逆冲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构造变形从山前向盆地方向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构造相对完整,规模较大,成排成带展布(见图 3);盐上构造层变形作用受挤压和盐层应变的双重控制,构造变形首先在山前带发生,随后由北向南扩展,在南部盐层消失,因此上构造层主要发育盐构造,构造规模相对较小。

克拉苏盐下深层自西向东可划分为 6 个构造段,分别为吐孜阿瓦特段、博孜段、大北段、克深 5 段、克深 1—2 段及克拉 3 段。

虽然各构造段均发育逆冲叠瓦构造,但受盆地边界条件、盐湖及古隆起等因素影响,各段叠瓦构造的数量、走向、幅度均有明显差异(见图 4)。

其中大北—克深 1—2 段逆冲叠瓦构造最为发育,自北向南可划分为 5~6 排构造,是目前勘探最为有利的区带。

大北段盐层厚度变化剧烈,克拉苏断裂下盘发育盐底辟构造,南部则发育大宛齐盐丘构造,中部盐层明显减薄。

总体而言,盐下构造多表现为受基底卷入逆冲断层控制的楔形断块构造,具有垂直断距大,圈闭密集分布的特点。

平面上,断层多为北东走向,具有明显的扭动特征,共发育 4~5 排圈闭。

克深 5 段盐岩层表现为由双盐湖向单盐湖转换的特征。

其中克拉苏断裂下盘盐底辟构造幅度明显增大,而南部大宛齐盐丘幅度明显减小。

盐下逆冲叠瓦构造主要受基底滑脱面及克拉苏断裂共同控制,表现为断层断距小、数量多等特点。

平面上断层走向由北东东向转变为近东西向,断层相互交切,呈雁列式展布特征,自西向东圈闭数量由 4
排增至 6 排。

克深 1—2 段盐岩层仅发育克拉苏断裂下盘单盐湖,向南部盐岩层逐渐减薄。

盐下构造仍为受基底滑脱面及高角度逆冲断裂控制的楔形断块构造。

平面上断层走向则表现为近东西向,与大北段及克深 5 段相比,该段盐下构造变形向南部扩展,发育 6 排大型断背斜、背斜圈闭。

西部吐孜阿瓦特、博孜段以及东部克拉 3 下盘,同样发育多排逆冲叠瓦构造,具有与大北—克深段相似的成藏条件。

目前,地震勘探于冲断带盐下深层共发现 33 个大型构造圈闭,总面积 1 544 km2,平均单个圈闭面积 47km2,最大圈闭面积 165 km2。

从圈闭发育程度看,冲断带盐下深层具备形成构造型大气区的地质条件。

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
烃源条件
烃源岩发育与分布
库车坳陷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

库车前陆盆地是一个以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坳陷,三叠系和侏罗系以湖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广泛发育中上三叠统浅湖—半深湖相泥质烃源岩和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

自西而东发育乌什、拜城和阳霞 3个生油凹陷,主要烃源岩为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分布范围达×104~×104km2。

三叠系—侏罗系最大厚度及沉积中心位于库车坳陷北部,累计残余厚度为 2 000~3 200 m,其中烃源岩厚度约 800~1 000 m。

三叠系烃源岩厚度较大,在北部露头区出露厚度一般为 230~600 m,库车河剖面最厚(逾 800 m)。

向盆地南缘方向该套烃源岩逐渐减薄,探井揭示仅 50~100 m,位于东部的依南 2 井钻揭 300 m 左右。

侏罗系暗色泥岩分布十分广泛,与三叠系烃源岩分布一致,同样表现为北厚南薄的特征。

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在下列剖面/钻井的厚度分别为:北部直线背斜带露头剖面 250~600 m,库车河剖面 770 m,东部依南 2井 565 m,向塔北隆起方向逐渐减薄至 100 m左右,至盆地南缘的英买力地区仅为 30 m 左右。

侏罗系烃源岩的厚度与三叠系大体一致,但分布范围明显大于三叠系。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
库车坳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

侏罗系泥质烃源岩以Ⅲ1、Ⅲ2型为主,三叠系泥质烃源岩以Ⅲ1—Ⅱ型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侏罗系煤的有机质类型以Ⅲ1—Ⅱ型为主,明显好于三叠系煤(以Ⅲ2型为主),因此应重视煤在侏罗系烃源岩中的作用。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泥质烃源岩 TOC值为 %~%,各剖面和钻井烃源岩样品 TOC均值为 %~%,属中等—高丰度烃源岩;三叠系泥质烃源岩 TOC 值为 %~%,除吐格尔明剖面三叠系烃源岩 TOC 均值为 %属高丰度烃源岩外,一般均值为 %~%,属中等丰度烃源岩。

库车坳陷烃源岩的成熟度也较高。

除吐格尔明、库车河剖面和依南 2 井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
阶段外,库车坳陷内各剖面烃源岩一般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但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是在新生代,尤其是新近纪以来才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因此构造运动对烃源岩成熟阶段生成的油气破坏有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充注特征
生排烃期及生气强度
克深—大北地区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成熟史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库车坳陷快速沉积了巨厚的库车组和西域组,使得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快速成熟,中上三叠统烃源岩在上新世—第四纪(距今约 5 Ma)进入生气阶段,镜质体反射率迅速增高至目前的 %~%,进入过成熟阶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成熟期稍晚,在上新世—第四纪进入大量生气阶段,特别是距今约 3 Ma 以来大量生干气,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顶部镜质体反射率目前为 %~%,仍处于生气阶段。

根据烃源岩生烃模拟结果,侏罗系烃源岩生气强度可达30×108~150×108m3/km2;若考虑三叠系烃源岩的贡献,则生气强度更大。

烃源岩的高生气强度,为晚期强充注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烃中心
库车前陆冲断体系位于盆山结合部,深层不仅烃源岩演化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而且冲断带深层构造发育区与生烃中心吻合。

研究表明,克深—大北地区盐下深层构造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挤压关系密切,主要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冲断挤压形成。

上新世—第四纪是克拉苏构造带形成的主要时期,受南天山冲断活动影响,前陆冲断带已不断向盆地内推进,这时冲断带深层构造发育区与生烃中心吻合,为晚期强充注提供了有利的时空匹配条件。

晚期有利的强充注条件
库车坳陷烃源岩现今多处在高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具有“晚期快速埋藏、晚期大量排气、晚期强烈充注”的特点,其南北两侧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多排多个大构造,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新近系吉迪克组膏泥岩段,与第三系、白垩系大套砂岩组成优质储盖组合,具备有利匹配条件。

库车坳陷烃源岩具有厚度大、丰度高和成熟度适中的特点,具有大面积连续生烃、晚期强充注的地质条件。

烃源岩大面积生排烃、晚期大量生气,油气运移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晚期天然气充注强度大,为大面积持续充注、晚期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

当深层断裂不发育时,烃源岩排烃具有连续充注的特点,并直接注入邻近的储集层中,保证了大面积成藏过程的连续性和晚期充注的高效性,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深层大规模
有效砂岩储集层
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中生代以来,库车前陆盆地总体呈现北山南盆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由北向南依次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见图 5)。

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垂向上表现为多期扇体间互叠置,横向上表现为多个扇体交互镶嵌,形成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直接进入湖盆,构成了白垩系规模巨大的砂体。

其中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布范围最广,涵盖了库车前陆冲断带北部单斜带以南的广大地区。

克拉苏构造带整体处于三角洲前缘近端相带,其中巴什基奇克组三段为扇三角洲前缘近端微相,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近端微相。

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主,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绝对优势。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横向稳定、砂体连续性好,泥岩薄且不连续,顶部被剥蚀,总体呈东厚西薄趋势,厚度 ~ m,一般大于 200 m,砂地比70%左右。

岩石类型为中细—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分选中等—好,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层总体上表现出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特点。

膏盐层保护下的高压系统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微孔和裂缝为主,大部分具有连通性,基质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6%~8%,基质渗透率为×10 3~×10 3μm2。

储集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点,但裂缝比较发育,属于裂缝型砂岩储集层。

深层裂缝-孔隙型有效储集层(Ⅲ类及以上储集层,孔隙度大于 %)相对发育,孔隙度一般为3%~8%,其中优质储集层(Ⅱ类及以上储集层,孔隙度大于 6%)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扇体水下分流河道的断裂带、构造背斜核部,如大北—克深 1—克深 2 构造带及博孜 1 井以北构造带及南部 NE—SW向展布的前陆斜坡区(见图 6),纵向上主要发育于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深层主扇体部位有效储集层厚度大,一般达60~200 m,优质储集层厚度一般 120~180 m。

镜下薄片及岩心、成像测井资料显示,研究区深埋条件下储集层发育的关键是裂缝和溶蚀作用。

储集层类型受控于岩相、构造挤压、胶结-溶蚀作用,储集空间纵横向分区分带性明显,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中细—细砂岩以及孔隙型(溶孔+残余原生孔)中—细砂岩两类优质储集层,前者在大北段最为发育,后者在克深段最为发育,大北局部层段发育。

克拉苏深层巴什基奇克组埋深普遍在 5 500 m 以上,部分井甚至超过 8 000 m,储集层基质孔隙度仍能保持在 6%~8%。

克拉苏深层孔隙度受埋深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
有 3:①上覆巨厚膏盐岩层的保护。

膏盐岩层厚度普遍较大,一般超过 200 m,局部甚至可达 4 000m,由于膏盐岩具有密度稳定、热导率高、下部易形成异常高压而产生裂缝等性质,使盐下地层压实程度降低,成岩作用减弱。

据统计,膏盐岩层厚度与储集层孔隙度负相关,埋深相当的情况下膏盐岩层厚度增加300 m,其下伏储集层孔隙度约增加 1%。

②巴什基奇克组上覆膏盐岩层,下伏巴西改组稳定泥岩(压力系数处于 ~,为高压系统),相当于形成一个超压压力舱,抑制了压实作用引起的孔隙度减少,压力舱相对封闭,阻滞了储集层的胶结作用,强化了储集层的颗粒溶解作用。

③巨厚膏盐岩层的塑性流动调节作用使得盐下储集层所受重力载荷及埋藏压实效应大致相当,未能造成压实减孔量的差异。

储集层裂缝广泛发育
前已述及,克拉苏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

但测试中大部分井通过储集层改造获得了高产气流,无阻流量达160×104~280×104m3/d,部分井未经储集层改造即可获得日产百万立方米气的产能。

尽管储集层基质孔隙度低,但裂缝普遍发育,为单井高产提供了条件。

东部发育高角度缝(倾角60°~90°),近西倾,平均密度 ~ 条/m;西部状高角度缝极发育,倾角50°~70°的高角度缝和倾角20°~30°的低角度缝发育,密度 ~ 条/m。

储集层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显示至少发育 3 期裂缝,第 1期被碳酸盐胶结物充填,第 2 期被泥质半充填,第 3期未充填。

裂缝是深部致密砂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成岩收缩缝、成岩压碎缝、层间裂缝以及构造裂缝,它们相互组合形成络系统,有效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尤其是晚期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基本未充填,裂缝沟通孔隙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

巨厚膏盐岩盖层
勘探实践表明,膏盐岩封盖能力强,是最佳的油气封盖层。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古近系膏盐岩、膏泥岩层基本覆盖全区,厚度较大(一般为100~300m),是该区大中型高压气田封盖和保存的关键条件。

由于膏盐岩地层塑性流动及沉积差异,膏盐岩层不均衡分布,表现为厚度与岩相差异大,钻井揭示膏盐岩层厚度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局部厚达 3 000 m 以上。

克深区带东部克深1—2 三维工区膏盐岩层厚度均在 600 m 以上,由北向南厚度依次减薄,由 3 000 m以上减薄至 500 m,如克拉 4 井钻揭 3 911 m 厚膏盐岩层,且膏盐岩比例高达60%以上;最厚区位于克深 2—克拉 4—克深 5—塔北 4 一线,厚度均在 3 000 m 以上。

西部大北地区除大北 1 井区外,膏盐层厚度一般在 400 m 以上,平面分布大致以大北 1 井区为界,向南、向北逐渐增厚至 1 000 m 以上,北部塔北 4—克深5 一线、南部的大宛齐地区厚度均在 2 000 m 以上。

根据膏盐岩岩石力学特征及实验数据,以库车坳陷库车组沉积期古地热梯度℃/100 m、年地表温度
15 ℃计算,建立了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层脆、塑性变形模式(见图 7)。

由图 7 可见,随埋深增加,膏盐岩岩石力学性能演化可划分为 3 个阶段:脆性阶段、过渡阶段和塑性阶段。

纵向上,埋深 2 600m 以浅膏盐层以脆性为主,受力易破裂;3 500 m 以深膏盐层呈塑性,受力易流变;2 600~3 500 m 为过渡阶段,膏盐层处于半塑性状态,埋深为 3 000~3 200 m时,盐内断层逐渐封闭直至消失,为库车坳陷膏盐岩层断层开启与关闭的关键深度段。

膏盐岩封闭机理为压力封闭和毛细管封闭。

因此,克深区带膏盐岩厚度大,纯盐含量高,埋深大,塑性流动性强,封盖能力更强,这为断背斜、断块圈闭形成大型—特大型气田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因冲断滑脱,烃源岩、储集层、膏盐岩盖层以及大型构造圈闭纵向叠置匹配,横向上大型构造成排成带展布,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形成构造型大气区的基础与条件,是勘探构造大气区的重要领域。

3 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
总体而言,研究区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具有“埋深较大,构造控藏、储量丰度高、高压和高产”的特点[11],油气分布表现为东西分块、南北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

油气分布及气藏类型
库车前陆冲断带受双重滑脱和冲断作用,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构造格局。

断裂对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裂一方面起滑脱、冲断作用,平面上冲断带深层发育众多断裂,不同断裂的发育规模及延伸范围不同,多处合并、分叉,形成“多层楼”构造样式,纵向上受一系列向南逆冲、向上抬升的逆冲断层控制,形成众多的逆冲叠瓦断片,东部由 5~6 个断片组成,向西逐渐减少、合并至 4~5 个,这些断片构成了盐下集中分布的背斜、断背斜、断块圈闭;另一方面,断裂为油气运聚成藏的重要通道,油气主要通过断裂运移到构造圈闭聚集成藏。

目前勘探已于 9 个断背斜、断块圈闭先后获得了油气发现。

如大北 1 气田,南北方向上构造为断裂控制的叠瓦断片,上下叠置,部分断片储集层相接,形成整体含气、叠置连片、高部位富集、断裂控藏的大规模油气聚集。

东西方向上,克拉苏构造带可以明显分为博孜—吐孜阿瓦特、大北—克深 5、克深 1—2、克拉 3 南等 4 段,其中博孜—吐孜阿瓦特为大型断背斜和背斜凝析气(油)藏,大北—克深 5 为大型断背斜和断块凝析气藏,克深 1—2 为大型断背斜、背斜气藏,克拉 3 南可能为小型背斜气藏。

储集层物性及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作用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储集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渗透率主要为×10 3~×10 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但裂缝非常发育,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性能。

库车前陆冲断带处于构造活动区,裂缝较发育,大面积低孔渗裂缝-孔隙型储
集层控制着中高丰度大气区的分布。

克拉苏背斜带中浅层储集层孔隙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溶蚀孔为辅。

吐北 1 井—克拉 2气田原生粒间孔占储集空间的 65%~70%,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占储集空间的 28%~32%,裂缝发育程度差,发育的裂缝通常为高角度缝。

深层为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其孔隙类型以粒内、粒间溶蚀孔为主,大北 1 气田、克深 5 井、克深 2 井溶蚀孔分别占储集空间的 41%、34%、32%,原生粒间孔少见,裂缝发育。

大北 1 气田以未充填的高角度缝和状缝为主,裂缝平均密度为~ 条/m;克深 2 井区以高角度缝为主,平均密度为 ~ 条/m;大北 202 井目的层段共发育 284 条裂缝,裂缝密度为条/m。

勘探实践表明,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如大北 3 井区储集层基质孔隙性差,但微裂缝发育,仍可获高产[12]。

油气分布
研究区气藏分布总体上受烃源岩和膏盐岩盖层共同控制。

对天然气成藏而言,烃源的持续补给是基础,盖层及有效保存是关键。

研究区盐下深层气藏类型多,既有背斜型气藏,如大北 3、克深 1 气藏;也有断背斜型气藏,如大北 201、克深 2 气藏;还有断块型气藏,如大北 103 气藏。

多数气藏为边水层状气藏,但也有底水块状气藏,上覆膏盐岩层的封堵能力控制着各气藏气水界面的分布(见图 8)。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克深—大北地区盐下气藏分析,因膏盐岩厚度差异,平面上研究区油气分布表现为西油东气的分布特征。

膏盐岩厚度较大及盖层封盖能力强的地区,发育的气藏主要是常温高压干气和湿气气藏,如大北地区发育常温高压凝析气藏,大北 1气田各气藏压力系数为 ~;克深区带盐下深层发育常温高压干气气藏,地热梯度为℃/100 m,克深 5 气藏压力系数为 ,克深 2 气藏压力系数为。

中西部地区膏盐岩厚度有逐渐变薄趋势,由大北地区凝析气藏发育区逐步过渡到黑油发育区,预计最西端阿瓦特地区是黑油的有利勘探区。

从油气分布看,库车前陆深层因有巨厚的膏盐岩盖层且大多数断裂没有断穿膏盐岩,具有良好的盖层和侧向封堵条件,南北方向上构造多为断裂控制的叠瓦状排列,上下叠置,高差较小,部分储集层相接,形成整体含气、叠置连片、高部位富集、断裂控藏的大型中—高丰度油气富集区。

4 结论
&nb
sp;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