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建筑艺术的形态审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骑楼建筑形态审美的目的
建筑是人类从功能性的目的出发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但在体现功能性的同时,人们会自觉在其中加入审美意识。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论述:
“人还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类创造建筑时,认识并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使建筑形式悦目,使人感到愉快、舒适。骑楼建筑作为海口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令人瞩目,除厚重的人文历史价值外,骑楼外在的客观形态和存在的物质载体在建造过程中自然也融合了先民对世界的态度与对美的追求。人们在游历骑楼老街时,除了感慨先人的智慧和坚韧,建筑外在的形态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审美趣味。遵循建筑形态审美的规律,引导审美主体科学系统地对审美客体进行鉴赏,树立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对于提升骑楼建筑的审美价值内涵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骑楼老街建筑文化的传播。
二、建筑形态审美的主要指标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前两者表现为功能性方面的原则,后者则属于建筑视觉形态审美的范畴,那么纯粹从建筑形态来讲,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美观的,或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建筑进行审美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建筑艺术的视觉要素,即形、质、色三个要素,再根据形式美的法则对其进行评论。结合海口骑楼建筑的具体情况,笔者从比例和尺度、空间与结构、建筑的装饰、建筑的材料和色彩、建筑的环境特色五个方面展开,构建骑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研究体系。
三、指标分析
1.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尺度是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标尺,两者是建筑形态最为外化的性格。人们在感知建筑本体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建筑外观的尺度,如高大、雄伟等,同时通过对建筑群体或建筑内部比例的对比产生优美或壮美的视觉感受。
在数百栋海口骑楼建筑中,绝大部分为2至3层楼高,极少数有4至5层,个别达到7层,层高一般为4米,建筑高度在8至20米之间,12米高的占大多数,构成了老街的主要天际线,在这较为统一的基础上,其他高度的建筑则丰富了街区的变化,体现了尺度上的统一与多样。在宽度上,骑楼建筑多为1至3开间,宽度为6至12米,骑楼各街道的平均宽度为12至13米,再加上底层临街2至3米宽的廊道,从建筑和街道的高宽比来看,整个街区显得既不是特别宽敞,也无压抑之感,尺度适宜,视觉感受舒适,形成了骑楼街区整体温和的比例和尺度关系。
2.空间与结构
从骑楼建筑平面结构看,
“竹筒屋”形制是最为普遍的布局形式,平面形态窄而长,单开间面宽一般为4至6米,进深依据每家的经济条件而有所差异,从10至50米不等。从临街立面到后墙,根据开间不同,形制有所变化。以单开间为例,普遍的布局为“骑楼—商铺—天井—住房”制式,在功能上解决了海南气候湿热和采光的问题,在形态上形成一明一暗的变化,符合形式美的节奏原则,无论使用者还是游览者,均能获得视觉和心理上的舒适与愉悦。
骑楼建筑的临街立面是其最具特色的结构,也是最吸引游览者目光的地方,从立面结构看,为“一层骑廊—楼身—女儿墙”三段式形制。一层骑廊高度一致,功能上解决了骑楼建筑的通风透气和市民的行走问题,也可成为商家经营和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在形态上由于内退了2至3米,除厚重的楼柱,无太多视觉吸引物,属于隐空间,形成连续、整齐的“一线街”形态。楼身部分为开窗和建阳台之处,骑楼楼身的窗户结合古希腊柱式,运用各类拱券,如圆形拱券、尖拱券、马蹄形拱券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楼身水平腰线的设置,加上众多彩色玻璃装饰的满洲窗,构成了楼身丰富的视觉形态对比。而真正把立面视觉效果推向高潮的是女儿墙的形制。女儿墙有朴素的中式栏杆,但更多的是形态各异、造型绚烂的欧式山花,立面造型强调涡卷、波浪形,追求曲线的柔和与强烈的动感,成为骑楼立面结构最为精彩的视觉趣味中心。
3.建筑装饰
如果说老街建筑的空间结构更多的是来源于南洋殖民风格,那么附着于结构之上的建筑装饰元素则充分诠释了中国特色。骑楼装饰主要集中在正立面,在长期的岁月侵蚀下,许多立面纹饰或被掩盖,或已脱落,若隐若现,难窥全貌,在近几年大规模的骑楼街区文化保护和综合整治中,这些被岁月掩盖的装饰纹样得以修护,重新焕发出魅力。
骑楼立面装饰纹样形态丰富,造型优美,充分体现了祈福和追求吉祥的含义,集中代表了骑楼建造者的价值取向。装饰母题涵盖了中国传统纹饰的主要特征,从纹样类型看,主要包括几何纹样,如广曲纹、万字格等;植物纹样,如草尾纹、荷花莲藕、梅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艺术的形态审美研究
□李锦林狄红霞张铁骊
摘要:除却人文内涵,建筑作为物质存在的审美客体,在线条、形体、色彩、质感、装饰等建筑语言上也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海口骑楼建筑备受学者关注,但更多的是挖掘其人文内涵,较少涉及物质本体审美。该文立足建筑的客观形态,从比例和尺度、空间与结构、建筑的装饰、建筑的材料和色彩、建筑的环境特色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构建骑楼建筑形态审美的体系。
关键词:海口骑楼建筑形态审美
92
园林与建筑ART EDUCATION RESEARCH
兰竹菊、仙桃、牡丹、芙蓉等;动物纹样,包括仙鹤、虎、狮、鹿、鸳鸯、蝙蝠、喜鹊、鱼等;博古纹样,如道教的“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宝”图案;文字装饰,包括吉祥文字(福禄寿喜)、店面招牌文字、匾额对联等。上述纹样更多的是相互组合,与西洋的柱式、拱券、山花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骑楼立面的精彩之处。
骑楼装饰纹样的深刻寓意毋庸赘言,仅从形态层面上看,也是极具审美趣味的。这些纹样绝大部分采用灰塑手法制作,以浮雕的形式附着于墙体,极少有彩绘,与墙体的灰白浑然一色,纹样有简有繁,整体显示出朴素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骑楼窗棂多采用深色木材构建,窗户或采用色彩绚烂的满洲窗,或采用深蓝、深绿等颜色的玻璃,视觉上整体朴素,局部有较强的明暗和色相对比,形成整体统一、局部对比的效果,这是形式美法则中重要的因素。另外,许多浮雕纹饰与宝瓶栏杆造型的女儿墙和透雕形制的建筑腰线形成虚实对比,增强了视觉层次感。
文字的装饰主要还是用在商铺招牌上,体现出功能性,但也成为立面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文字采用深色,与灰白墙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成为立面冲击力最强的视觉元素,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工匠依据名家的字样用灰泥塑出立体形态,作为书法的审美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
4.建筑材料和色彩
骑楼建筑的结构性材料主要有砖石和钢筋混凝土,20世纪20年代钢筋混凝土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仅局部位置使用,砖石材料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建材,这点可以从尚未修复的部分街区看出来。非结构性材料有灰塑材料、玻璃、木材、面砖等,其中,灰塑的材料主要由石灰和海南当地的贝壳粉烧制而成,呈灰白色,用于表面纹饰的雕塑;木材和玻璃是构成门窗的主要材料,大部为木材原色,少部分涂彩色漆;玻璃大都为现代的蓝、绿或透明色,但也有许多色彩鲜艳的满洲窗。
材料是构成建筑审美的物质基础,许多建筑师善于利用材料的肌理与色泽充分展现建筑美。骑楼建筑历经多次修复,不经意竟形成了一幅建筑材料变迁的时间画卷。从最新修复的中山路、博爱北路、水巷口街区看,街区整体焕然一新,可以定位为骑楼建筑早期的视觉形态,结构性材料绝大部分表面被涂料抹成高明度的灰白色,也有个别为米黄和粉色,整体视觉效果和谐统一,而木质窗棂(有原色、粉绿色等)、玻璃、宝瓶栏杆成为其活跃因素。修复时间较久的得胜沙路,处于半新不旧的状态,立面局部开始出现雨漏痕迹,一些小榕树和蕨类植物开始在建筑的缝隙处顽强生长,给骑楼建筑立面增加了更多跳跃的视觉元素。多年未修复、建筑大部呈破损状态的振东街、博爱南路等街区则充分展现了骑楼作为文物建筑的那份沧桑之美,许多结构性建筑材料如红砖、青砖等裸露,墙面已经失去了早期的亮丽,在风雨的侵蚀下呈现出明度较低的黑灰色,展现出别样的肌理效果。木质窗棂也失去原本的色彩,几乎与墙面同色,一些榕树发达的根系盘缠在墙面,令人感慨其生命力之旺盛。诸如此类景象,使建筑的美感又多了一份年代的情怀。
综观多个街区,建筑材料在能工巧匠的营作下,形成了以优美为主的视觉效果,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建筑材料似乎也经历
了各种生命周期的演变,这种人与自然的不经意合作,升华了建筑材料审美的意境。
5.建筑的环境特色
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建筑活动就是环境的再创造活动。对骑楼建筑的审美,不能局限在建筑本身,环境给予了建筑美丽而生动的神韵和光彩,建筑美也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和对环境的改善上,两者相互交融和映衬,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环境特色。处理好建筑与人、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建筑艺术美的重要原则。
海口自古是中国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塞,是港口商铺聚集之地,气候温湿,日照强烈,台风频发,自然资源丰富。骑楼老街建筑集中在海甸溪以南,水巷口为曾经的官渡,便利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海口城的兴起,在这里,环境条件与建筑的兴起是息息相关的。
骑楼的建筑结构和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一层廊道可避雨遮阳;女儿墙大都设置风洞,与当地台风频发相关联;骑楼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生长旺盛的榕树,也是骑楼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见证。
放眼全局,特别是从海甸溪北岸向南而望,渔船成列的河道、车水马龙的长堤路、挺拔的钟楼、婆娑的椰子树和古老沧桑的骑楼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壮美画卷。置身于骑楼街道,规整划一、紧密排列的灰白建筑和海南特有的湛蓝天空交相辉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结语
建筑兼有功能性和艺术性,功能性满足人们现实的需求,而艺术性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骑楼作为海口最令人瞩目的文物建筑,如何审美,是方法论的问题,也是引导民众如何看待文物建筑,进而科学地审美的问题,同时也是探索骑楼建筑存在价值的问题。回归建筑本体形态,研究和把握海口骑楼老街建筑的审美特征,有助于促进建筑创造与鉴赏的艺术性和美学化,也有助于构建骑楼建筑的审美研究体系。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海口市骑楼老街建筑的艺术再现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4-79)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潇.海口骑楼建筑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高等建筑教育,2004(2).
[3]赵爱华等(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骑楼百年之老街复兴.海南出版社,2016.
[4]陈敬.海口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世仁.中国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功能要素.文艺研究,1986(2).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编辑桂湘书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