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熊出没_的_媒介暴力_实证分析_张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力”实证分析
问题和假设
阐明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是研究设计取得成功需要研究者对问题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思同时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尤为重要的前人的研究能激发灵感,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并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
曾经有学者对动画片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从积极方面看,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同时能为儿童提供可模仿的行为规范,促进儿童对但是,激烈竞争下的动漫产业带有相当暴力镜头,明显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美国国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卡通(high-risk portrayals of )。
根据《熊出没》“被点名”事件,本文目的在于突破
043
学
理审视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 2014 NO.04
单纯的情绪性表述,力图通过内容分析法,以数字方式客观而清楚地说明《熊出没》中具有“高风险性”的暴力内容。本文假设:电视动画节目《熊出没》中的暴力内容符合“高风险暴力”的基本特征,分别为:“施暴者被描绘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暴力看起来很公正”、“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后果是无害的”和“暴力十分真实,并不遥远”这五个基本特征。
二、抽取样本
“检验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需要多少数据?”对于考察特定的事件或者系列事件,普查往往是最有意义的。鉴于《熊出没》剧集较长,如果普查,需要分析截止2014年5月份的260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精细而又费力的工作。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本文以系统抽样为主。所谓系统抽样,是指从一个抽样框中每隔n个单位抽取一个。
《熊出没》开播以来,主要有系列动画和贺岁片两种类型。贺岁片实为电影,在院线上映,并非本文关注对象。系列动画有三部,第一部《熊出没》和第二部《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均已完结,分别为104集,第三部《熊出没之丛林总动员》尚未连载完成(截止本文写作的2014年5月底)。考虑到该片集数较长,每集的故事情节、动画要素、结构均强这一特征,决定采取小样本抽样分析方案。样本选取了第一部的《熊出没》共104集中的10集动画,分别为第10集《美好幻觉》、20集《丛林保卫战》、30集《光头强的工装裤》、40集《伐木空降大作战》、50集《冠军熊》、60集《伐木场失窃记》、70集《功夫熊》、80集《大雨下不停》、90集《一块硬币》、100集《魔力磁石》。节目资源来自风行网下载的动画视频剧集,视频格式统一采用rmvb。
样本界定范围:只选择有明显暴力倾向的暴力内容作为数据分析,那种类似于口头禅的暴力言语均不计入,作另外统计。
基本单位:所有暴力内容均以“次”为单位。基本上以人物角色为标准划分“次数”。
确定编码类目与进行编码。所谓“类目”,即根据研
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⑸
本文的研究类目由笔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具体分为:“暴力行为出现次数”、“施暴主体”、“暴力性质”、“暴力行为
是否动用武器”、“暴力行为是否得到惩罚”等方面,
⑹
以及“暴力时长”共6个方面。但是其中暴力时长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具体指标,而合并进施暴主体及暴力行为出现次数这两个指标一起分析,即共分为四大类。
编码是内容分析法实现量化的一个主要步骤,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编码时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
的顺序,客观、系统地记录各类目出现的事实和频数。
⑺
本次研究中,暴力场面的编码按“部”+“集”+“编码”排序,例如“第一部第10集第7个”暴力场面就写作“110007”。时间计“小时:分钟:秒”。暴力内容分为5个大类4项。详细的编码参见表1。
三、定量处理与数据分析
一是施暴主体及暴力行为出现次数分析。关于施暴主体及暴力行为出现的次数主要是对每一集按照动画角色对每个施暴主体实施暴力次数做的累加。每一集《熊出没》时长固定为13分钟,除去片头片尾各1分30秒,整个动画情节内容均为每集10分钟。
笔者经过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在总片长100分钟(不包括片头片尾)的动画片中,共出现暴力场面90次,每集平均出现9次;施暴主体方面,光头强排第一位,次数为34次,占总体的38%;熊大的暴力行为次数位居第二,共计27次,占总体的30%,熊二则为24次,占26%;其他角色只有5次,仅占6%(参见图1)。其中,光头强的暴力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普遍长于熊大、熊二及其他角色的暴力行为。但是在第40集《伐木空降大作战》中,熊大为了制止光头强空中伐木,用吸尘器与热气球上的光头强作战,从熊大用吸尘器进行攻击时到光头强被打飞整个持续了95s,是样本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暴力行为。
笔者将暴力时长划分为7个区间,在编码表中有写出来。于是,在对该片进行暴力内容的数据统计时也对每次暴力行为的时长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时长在1~10s以内的有50次,占总体的56%;
在11~20s以内的有
图1 施暴主体及暴力行为出现次数(单位:次)
表1 电视动画节目《熊出没》暴力内容编码表
占总体的21%;21~60s以内共计16次,而60s以上的
仅占总体的4%(参见图2)。我们可以看出该
一半的
但是如果把10s当做分界线,那么
足够对儿童的身心产
。
二是暴力性质分析。在上一小节中,笔者分析了系
这些数据主要是指动画片中能清晰判断出来
因此也可能漏掉一些模棱两可的
但误差不大,可放心作为分析的依据。这节中,笔
笔者
拟将暴力性质分为三种:正义的、邪
表1已经对三种性质做了简单的介绍,在此就不再
根据以上划分,笔者统计出如下数据:“正义暴
在样本中共出现25次,占总体的28%;“邪恶暴力”
占总体的31%;“其他暴力”共出现37次,占
(参见图3)。从正邪两方面的暴力性质来说,
正义暴力虽然只比邪恶暴
3次,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很多时候都是熊大、
因此,如果把熊大、熊二作为个体来看,
笔者在编码表
“一切恶作剧、幽默性质的暴力行
森林内部其他角色之间(包括熊大、熊二与其他角色
非正非邪的暴力行为和言语。”
可见,在第一部动画片中,这种非正非邪的暴力几
主要矛盾的始终。这些恶作剧、
“幽默暴力”和其他不带敌对色彩的暴力行
为往往也更容易成为儿童模仿、学习的源头。
三是暴力手段分析。首先来看一则新闻,2014年3
月20日下午,宿迁一个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光头强,用斧
头将自己的两根手指砍伤⑻。网友“大叔控新一号”说,
“我小外甥看熊出没,现在真成了一个熊孩子,光是跺
下脚就能把大他一岁的孩子吓哭,不管是谁他都敢打,
幼儿园的老师都无奈。”⑼上海媒体曾报道过一则新闻,
市民丁女士说,她儿子还没上幼儿园,但《熊出没》是儿
子的最爱,口中经常念叨“熊大”、“熊二”这两个动画
片主人公,成天叫嚣着“怪兽”,还在商场里要求买下片
中人物“光头强”的枪、毛衣等道具。⑽也有家长反映儿
子总是学动画片中熊二的说话口音,满嘴不知哪里的方
言,走路一摇一摆,吹胡子瞪眼,也明显在模仿光头强的
样子。
上述案例说明,儿童们的确正在受到《熊出没》中
暴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受到片中实施暴力行为
的手段影响。表1将暴力手段分为“肢体暴力”、“武器暴
力”和“言辞暴力”三种。
其中,“肢体暴力”和“言辞暴力”行为出现频率较
低,分别为31次和18次,各占总体的34%和20%。肢体暴
力主要为熊大、熊二实施的手段,光头强则主要通过各
种道具、武器等。其中,光头强实施的肢体暴力仅为2
次。样本中最高的是使用武器的暴力行为,共41次,占总
体的46%(参见图4)。而光头强一人实施的“武器暴力”
就高达19次,熊大为8次,熊二为10次,其他角色为4次。
根据片中情节,“肢体暴力”主要表现为呐喊恐吓、
殴打、踢飞腿、在衣服里放老鼠、关押、拳击等行为;
“言辞暴力”主要表现为“可恶”、“大笨蛋”、“臭狗
熊”(臭东西)以及“受死吧”、“看我怎么收拾你”之类
威胁性的词语。而片中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有:电锯、棍
棒、各种枪械、石子、火把以及用车撞等等。这些武器大
多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石子、棍棒之类触手可及,相对
于片中各种新发明新武器更具有逼真效果。另一方面,
从暴力真实度来讲,“肢体暴力”和“言辞暴力”相对于
“武器暴力”更为真实,易学易懂。
虽然图3显示“言辞暴力”仅为18次,但是前文强
调,这些只是有明显意图的暴力行为。哲学上说过“文
图4 暴力手段(单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