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知识与外语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知识与外语教学
叶彬福
本文介绍了几组主要的语言学概念,阐述了语言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olliday)曾指出:“音学和语言学均是教师的后盾。

”“语言学的地位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而且在于增强教师对学习过程和所学内容的理解。

”可见,外语教师对于语言本质的认识,是有效地开展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对语言本质认识,就根本谈不上高质量的语言教学了。

因此,外语教师应懂得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有语言学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下面介绍几组语言的基本概念,帮助教师细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内涵,以便函促进外语教学。

语言与言语(Language and Parole)
语言与言语是语言学上一对具有区分意义的概念。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索
绪尔(F.SAUSSURE 1898—1913)是这样区分的:语言是一种音和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抽象概括的纯理论的东西。

言语(parole)是个人的,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具体使用。

使用语言的人必须依赖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言语作品。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其实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语言知识的掌握,一是指语言知识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规律同样也体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王德春在其《现代语言
研究》中说:“外语教学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各种矛盾的斗争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外语教学过程的发展,语言和言语(使用语言)的矛盾是教学的基本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外语教学的其它矛盾。


根据语言…言语的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断发现外语的规律,同时又不断地运用语言规律指导自己的言语,发展自己的外语言语能力。

言语能力得到了发展又需要增加语言知识,对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又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

外语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就不可能真正地把外语教好。

事实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均取决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学生和学习的规律是教
好外语的前提。

语言功能与语言技能(Language functions and Language Skills)
语言功能和语言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语言概念,语言功能是语言本身固有
的,而语言技能是经过长期练习才逐渐形成的。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
化。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言语行为,具有三维的语言功能。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或书写符号,具有描述功能。

人们近
语言的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系统规则发出声音或书写,对事实信息进行陈述。

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一种规则体系(Code System)。

语言用形式符号表达所有有意思的话,具有表达功能,这一方面强调
语言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具有社交功能。

它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如:
陈述、命令、惊奇、警告、劝告、建议等,这方面强调了语言是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都是同时在履行这几方面的功能,即发出符号,说出有意思的话,达到交际的目的。

由于这三者是同时进行,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不分先后,所以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三个维。

了解了语言的三个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孤立地教语言知识,不会忽视或割裂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而会试图把语言形式、语言意义以及语言的功能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完整地掌握知识。

语言技能通常指听、说、读、写的技能,其中说和写被称为产出技能(再
生性创造技能),听和读被认为是接收性技能。

产出技能是一个由语言输入(input)到语言输出(output)的训练过程。

该训练过程有三个阶段,呈现……练习……运用,简称P .P. 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产出能力训练的内容是微调性(finely-tuned),要求学了会用,在进行说写(产生性)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听、读(接收性)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为产出服务的。

接收性技能是指理解听、读内容,接收有关信息的技能。

这种技能要单独训练,应与产出能力同步培养,但其内容是粗调性的(roughly-tuned),即略高于产、写内容。

这是因为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听、读的内容总是高于
说、写内容。

读一篇真实文章,听一则新闻不可能没有生词,要一开始就形成听、读的正确认识,培养必需的听、读技能。

听坊技能和说写技能是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

听读技能和说写技能是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

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四会并举的原则,以产生能力为主线,同步进行接受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几方面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

三.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Linguistic Competence)
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海姆斯创造的这一术语是针对乔姆斯的语言能力而言的。

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交际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定场合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四种能力:语法能力也就是语言能力,是有关语言形式方面的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是有关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知识;话语能力,是有关语言使用中的修辞功能的知识;对策能力,用以补偿有关规则的不完善知识的办法。

就语言教学的目标而论,交际能力的概念坚语言能力概念的修正和补允。

实践证明: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如果以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则不足以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因为交际一种社会行为,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应语言的社会使用规则方面的知识。

反之,如果以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则语言能力的大部分内容都可能包括进去。

以开发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灾是语言教学所必须遵从的一条重要原则。

可见,外语教学的方向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只强调了学生的语法知识的词汇知识的传授,其结果是“学生在课堂操练得很好,而一出课堂就不会有效地使用语言”(Corder)。

因此,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训练语言形式阶段,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宗旨,把交际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真正学会交际的本领。

四、语言学得与语言习惯(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学得与语言习得这对概念主要是S.D.克拉申(StephenP. Krashen)提出来并加以区分的。

习得与学得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的因素。

所谓“习得”随意阅读中的学习。

所谓“学得”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到的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母语习得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而母语教学则具有阶段性。

著名教育家熊先生说过:“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母语教学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进程。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学习过程与儿童母语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因素。

一是下意识的,非正规的学习,即“习得”。

1、英语学习者一般是在掌握汉语之后开始学习英语,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虽已基本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相当发达,但他们幼儿时期的“习得”(pick up knowledge)能力并没有消失,依然能够自然地吸收语言。

2、母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对掌握另一种语言(外语)产生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比如:当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有认同,背诵技巧也会自如地用在英语学习上。

3、听说习惯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习惯的体系”,学习外语要靠模仿记忆,反复操作,直到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外语学习中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教师要尽量创造语言习得的环境,增强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欲望,在大量的课堂活动中习得知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来自然同化语言规则。

但是人的学习不能只局际于形成条件反射,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语学习过程的另一方面的因素就是意识地、正规地学习外语知识,即学习“grammar”或“rules”。

这种学习也称为formal knowledge lf language或expolicit learning.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言语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重视智力和掌握语言规律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此理,外语学习者在进行言语活动时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言语实践。

而言语理论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复杂的发音。

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正规的、系统的学习,有意识地反复练习之后才能达到自动化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有意识的学习(即语言学得)在外语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人学外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学的、有意识的外语学习和不自学的、下意识的外语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因此,外
语教学既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在一定的外语环境中不断习得的过程。

教师应该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语言的习得规律,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模仿、记忆、观察、联想、猜测和判断能力;精心组织课堂,设计各式各样的语言场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吸取知识,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

综上所述,外语课既不是单纯的知识课,也不是专项技能课,它是一门与语言学密切的相关的学科。

通过了解语言的基本要领和本质,教师就能对外语的教学活动从理论高度加以认识,有效驾驭,从而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如语言学家魏尔金斯所说:“我们不能断言,一位教师若不掌握语言学知识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语言学习可以帮助他更好了解语言规律,使他成为一名更有才干的、阅历更大的、更有文化修养的合格教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