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人文科学如 何进行,选什么 作为自己的探究 领域,它们总是 同生活的历史经 验和自然语言的 交流传达联系在 一起的。而人类 历史经验和自然 语言总是先于对 于对象和事件的 科学研究,科学 研究终究以它们 为基础。
(二)游戏—— 只有游戏者在游戏中失去自己,游戏才实现它的目的。 重要的是游戏本身的来回运动,游戏是一种发生。游 戏者不是游戏的主体,游戏只不过是通过游戏者得到 了表现。 打破主客体的区分。 我们并不是一个超然的、无偏见的旁观者,只是静观 对象;而是在审美过程中有一中来回运动,我们同艺 术品的关系有种参与的特性。艺术作品不能被认为是 一种相对于主体的自我包含的客体,在艺术品和审美 者之间有种能动的相互作用。 一件艺术品是完全的,它要求一个解释者。解释者不 是与艺术品无关的人,而是艺术品对它有要求的人。 观察者参与艺术品。
二、现代西方解释学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 象学学派创始人。
1.从胡塞尔到伽达默尔 胡塞尔返回到根源或直接之物,返 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原始关系,这是现象 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它的口号就是“返 回到事物自身去”。 胡塞尔认为,人对对象的认识只有通 过意识,这是人的宿命。因此,追求现 象界的真实,必须先清理人的意识方式。 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对现象界的认识,与 人的先验的认识结构与经验世界的统一 有关。悬置与还原就是发掘这种先验的 结构。
人文世界是一个自由创造的精神世界: 理解使人文世界变得可知; 理解是一种重新体验,是一种移情; 理解是发现一种统一的模式; 理解具有历史性; 理解打开了人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释义学的循环: 一方面,文本总是等待着解释者的解释; 另一方面,解释者又总是只能看到他经验 允许他看到的东西。 文本是一个谜。
(四)成见、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界 融合 成见未必都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因此不 可避免地会歪曲真理。实际上,我们经验 的历史性使成见在其字面意义上构成了我 们全部经验能力的最初方向。成见是我们 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它们是我们据以经 验某事——我们遇到的东西据以对我们说 什么的条件。
(五)语言和理解的关系 语言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式,所以,语言和 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 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 传统的本质存在于语言的媒介中,因此,解 释优先的对象是语言的对象。
三、接受理论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 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 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 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代表 人物有H.R.姚斯和W.伊瑟尔。 接受美学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 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 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 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 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 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 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 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因此,这种理论也称文学接受理论。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 1668-1744),意大利伟大的哲 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 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 响巨大,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 学》、《普遍法》及《论意大利 最古老的智慧》等。 他在其社会 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 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 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其史诗 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 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 究的方法。
我们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世,有特殊的家庭 和社会的视界,有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历史,先 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这一切构成我们无法摆脱的 传统,我们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理解的也是我 们传统的一部分。理解的历史性具体体现为传统 对理解的制约作用。 不仅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 的一部分。是传统把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不可分割 地联系在了一起。 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 身份理解对象,文本就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人 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生活中没有旁观者。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
1843),德国哲学家、 新教神学家,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是研究思想是如何从作 者生活的整体中产生出来的。它要达到说 话者的主观世界。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应该 被忘记的。 语法解释与心理学解释是对立的。考虑 共同的语言就要记掉作者;考虑作者就要 忘掉语言。 理解别人,就是要用他的眼光来看事物, 这同时也加强与强调了自己内心的精神过 程。因此理解别人也就是理解自己。
试图根据人的根本正确性的先天观念来解释 人类历史是错误的。 应该到语言、神话、寓言、早先时代传下来 的传统中去发现人类的历史。其中的关键是历史 学家要有想象力,借以认识与他自己日常经验中 的意识模式不同的另外的意识模式。 原始思维。今天在我们的语言中是隐喻的东 西,在较早的时代里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它 们是人们用来直接了解周围世界和理解他们的经 验的借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代,诗歌根本不 被看作是文明存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点缀,它是 自然而又流行的人类表达的模式。
(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 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 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 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 《真理与方法》、《柏拉图 与诗人》、《短论集》三卷、 《我是谁、你是谁》等。伽 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 将传统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 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 点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 主义。
在人文科学中,要用理解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因果 解说方法,使人文世界变得可知。自然没有意识, 没有意志,没有理性或激情,它只能用纯机械的 因果术语说明,而人是有目的的,人与他的产物, 如他在过去与现在建立的社会世界,他的艺术品、 文学、科学和宗教,得从里面来理解。 人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来理解促使一个行动者或 一组行动者去行动的内在理性。这种通过移情的 重新体验将弄清行动者的行为。 知识,首先是哲学知识,应该对人有用。一般来 说,哲学始终是一种个人的性质,一种在任何时 候都能把精神从传统、教条、偏见、本能的影响, 甚至外部限制我们的力量中解放出来。
3.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
由文献学与解圣学到普遍的方法论: 有效解释可能性的条件是什么? 浪漫主义哲学家认为,精神是在个 别天才中运作的无意识的创造者, 施莱认为理解就是创造性地重建这 种活动。 阐释规律包含两个部分:语法解 释(否定的解释)与心理学的解释 (肯定的解释)。 每一在一给定文本中需要充分确 定的东西只有参照作者与他最初的 公众共有的语言领域才能确定(理 解的语言性);在一段给定的文章 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它周围 的词的共存才能确定(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
2.维柯的解释学思想:
对笛卡尔科学主义倾向的纠正。 维柯认为,笛卡尔的知识论只是 朝着数学和物理科学的方向,忽视了 人类活动与探索的其它分支,如艺术、 法律、历史。实际上,我们能够确切 知道的只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 只有上帝才能充分的意义上认识自然 宇宙的运作。人类理性决不能获得对 于物质实在的清楚明确的认识。支配 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符号与概念的规 则与约定都是由人创造的,归根结底 是任意的,因此真理与事实是可以改 变的,人可以理解历史,因为人自己 创造了历史。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 意志和计划的结果与表达,它们本身 是历史学家凭着自己的人性可以把握 与理解的。
以书写形式出现的传统,它的时间性由书写形式 凝固了,因而同任何现在都是同时的,它包含一 种过去与现在独特的共存,这样,现在的意识就 可能自由进入一切以书写形式下来的东西,理解 意识有了一个真正的机会得以拓宽它的视界,以 一个全新的、更深的层面来丰富它的世界。 文字写下来的传统不是过去世界的残片断简,而 始终使自己超出了过去的世界,进入它表达的意 义的领域。它使语言对象超出了过去存在的其它 残余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它不是作为传统载体的 文献,而是记忆的连续。通过记忆,传统成了我 们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它表达的东西可以被直接 表达出来。
第十一讲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一、西方古典解释学 1.解释学的起源: 拉丁文词根Hermes:古希腊神话中专司向人传 递诸神信息的神使。 解释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解释,主要是指阿波 罗神庙中对神谕的解说。由此又衍生出两个基本 意思:使隐藏的东西显现出来;使不清 楚的东西变得清楚。
wk.baidu.com
对语言的解释:语言本身的多样性、多 义性、多层次性以及语言文本同人在时空 上的距离。古希腊的修辞学与诗学;中世 纪的文献学。 圣经解释学:隐喻与象征。各取所需。 新教徒在对经中寻找微言大义。路德派 教徒提出,圣经可以采用如下一些解释的 步骤:语法上的解释;根据整体的形式和 意向来考虑一节经文;参照基督教实际生 活经验所提供的有关背景的解释。
2.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
(一)释义学现象基本上不是一个方法 的问题。 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是一 个科学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世 界经验的一部分。理解现象遍及人与世 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 生活的一切方面。 哲学释义学就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 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提供一种一般的 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的不同说 明。它要说明一切理解两角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使理解成为一个最终不是由解 释主体操纵的事件,即不是主观意识的 活动。这种解释学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 的种种条件与特点,来论述作为此在的 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 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于世界、历 史和人生的理解和解释。
4.狄尔泰的解释学思想
Dilthey,Wilhelm (1833~1911)
生命哲学的奠基人。曾先后在巴塞尔大学、 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任哲 学教授。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新康德主义 的发展。他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 学,并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说明,它 更强调人类的生命,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 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却把生命解 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著作有《精神 科学序论
(三)传统及其功能 19世纪德国古典解释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虽 然表明人文科学的合理性,但由于接受了以主客体 相分裂为基础的主观与客观的区分,把人的历史性 作为阻碍获得客观真理的东西加以排斥。 所谓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的是理解者所处的不 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历史 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 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 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 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 史性。
我们理解的是文本说的东西的意义,而不是作者 或最初的读者的心理状况。阅读和理解其实不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而是读者共有文本给我们交流。 理解某个写下来的东西不是再生产某个过去的东 西,而是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 我们知识的可能性总是个别的,而一经语言表达 就趋向一般,语言总要把理解塞进包围我们的一 些特定的图式中,而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却总是 希望把它从这些程式和前定中释放出来。也就是 说,新的知识总是特殊的,而语言的约定俗成的 表达式都是一般的,这样,语言总不能完全表达 我们所想到的东西,知识总是试图突破因袭的俗 套。 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1883年,狄尔泰发表了 《人文科学引论》一书。 把理解作为人文科学的方 法。 人文世界是一个自由创 造的世界,每个个人甚至 人类的独特发展,都是这 种特殊的人类自由的结果, 都起源于人类心灵。人所 创造的人文——历史世界, 是一个精神世界,它是由 意识到自己目标的人创造 的,它也是一个历史世界, 因为它随着人对世界的意 识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