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内涵[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内涵

摘要: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前后期有不同的特点。前期诗词塑造天真烂漫的少女和离愁别绪的思妇形象。后期诗词由清丽明快变为凄凉悲痛塑造了孤苦凄凉的孀妇和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突破了封建思想对女性设置的重重藩篱,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1-0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现存词六十多首,诗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一、女性形象分类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从而养成了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

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二)离愁别绪的思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夫妇两人情投意合,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她的知心人。但丈夫要外出游学、为官,从而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悲愁和苦闷。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送别丈夫后,内心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

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从词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三)孤苦凄凉的孀妇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例如在丈夫去世后写下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受煎熬的情景。开篇十四个字,用叠字法表达了自己劫后余生的精神状态:先写动作,精神不定,百无聊赖,寻找寄托;次写感觉,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倍感冷清;最后写心境,凄凉、惨痛、悲戚一齐涌上心头,万千言语,难以表达!这十四个叠字极具表现力,艺术性极高,历来受评论家的激赏。

二、结语

李清照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特点和人生经历闪现着人格魅力,诗词语言之工跃于纸上,诗词个性溢出墨香。她以其过人的才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

象。她笔下的一个个有情感、有才华、有理想而又饱经忧患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廊。她的胸襟写就了一个时代的突破,她的这一突破,已不再是其个人,而是在沉寂许久的传统社会的土壤上迸发出的新生力量,它刺破了粘稠的旧时代的弊病,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就如一缕幽香,漫溢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