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与能力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定边县第六小学课题负责人:钟丽娟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 课题内涵概要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
(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
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
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
全体高段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四)研究对象
定边县第六小学五年级1-4 班的80 名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 ,照抄《课堂全解》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
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A、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
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六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 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 “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
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12月)
1. 整理课题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
2.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措施,准备相关研究工具,做好具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