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英国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学会DIC指南(2009):
①败血症/严重感染(任何微生物); ❖ ②创伤(多发性创伤,神经损伤,脂肪栓塞); ❖ ③器官受损,如胰腺炎; ❖ ④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白血病; ❖ ⑤产科意外,包括羊水栓塞、胎盘剥离、先兆子痫; ❖ ⑥血管异常,包括大血管瘤、动脉血管瘤; ❖ ⑦严重肝损伤; ❖ ⑧毒性和免疫性损伤,包括蛇咬伤、毒品、ABO血型输血不符、移植排异。
❖ 4.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 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14
实验室检查
❖ 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 ❖ 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 板计数 ❖ 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D-二聚体、3P试验
9
病因
10
发生机制
❖ 1、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2、血管内皮损伤 ❖ 3、血小板受损 ❖ 4、纤溶系统激活
11
发生机制
12
DIC的分期
❖ 高凝期
▪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各脏器微循环内有不同程度的微血栓形 成
❖ 消耗性低凝期
▪ 有出血症状,也可有休克或某些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
❖ 继发纤溶亢进期
▪ 出血十分明显,重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的临床症状
13
临床表现
❖ 1.出血:特点为自发性、多部位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 、伤口及穿刺部位,严重者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
❖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DIC诱发休克的特点为:不能用原 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大脑等器 官功能不全。
❖ 3.微血管栓塞:可发生在浅层的皮肤、消化道黏膜的微血 管,但较少出现局部坏死和溃疡。发生于器官的微血管栓 塞其临床表现各异,可表现为顽固性的休克、呼吸衰竭、 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多器 官功能衰竭。
22
DIC诊断---积分系统
23
DIC诊断---积分系统
验阳性。 ❖ ④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20
DIC诊断---积分系统
❖ 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有3个: ❖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 日本救急医学会(JAAM) ❖ 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 ❖ ISTH积分系统:ISTH将DIC分为两个阶段,显性DIC(over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凝血过程:三阶段
2
纤溶系统
3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
4
凝血与抗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南
❖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及评分系统 的意见 (ISTH 2001 )
❖ 英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BCSH 2009) ❖ 日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专家共识(JSTH 2010) ❖ 意大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和治疗指南(SISET 2011)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ISTH指南 2013)
DIC)和非显性DIC(non-overt DIC),并提出了相应的积分 系统。
21
DIC诊断---积分系统
Fbg纤维蛋白原;SFMC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 酶-抗凝血酶复合物Ⅲ(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或PAP);抗凝 血酶(AT);蛋白c(P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宋善俊 2006)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王学文 2010)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2012年版)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现状:ISTH/SSC最新共识解读
(阮晓岚 2015)
18
DIC一般诊断标准
❖ 1.临床表现: ❖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19
DIC一般诊断标准
❖ 2.实验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 ①PL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 ❖ ③血浆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或3P试
❖ DIC 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 显,甚至实验室检查都很难发现;但有的患者起病急骤, 发展迅速,预后极差,死亡率可高达31% ~ 86%。因此 ,DIC 倍受重视,提出并确定DIC 的诊断“金标准”和规 范化的治疗方案更是临床医生的迫切需求。
8
病因
❖ 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和病理产科,约占DIC 发病总数 的80%以上。近年来,医源性DIC日益引起重视,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DIC的重要病因 之一。
15
实验室检查
❖ PT在50%~60%的DIC患者中均出现延长,但在肝病或华 法林治疗患者中也常常观察到PT 的异常,故缺乏一定的 特异性。
❖ 血小板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DIC的又一个敏感指标,但特 异性也较差。
❖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是诊断DIC较有价值的一个指标, 但在大多数DIC患者中并未观察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 ,即缺乏敏感性。
❖ 因此,DIC的诊断不能依靠单一指标的检测,而应该联合 一些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来综合判断。
16
实验室检查
17
诊断
❖ DIC必须存在基础疾病,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才能 作出正确诊断。由于DIC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病理变化过 程,不能仅依靠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一次检查结果得 出结论,需强调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2年版)
7
概述
❖ 弥散件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 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 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 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 的中间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