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健全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心理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心理情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攻关的课题。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999.26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7.7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39%;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47.9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健全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其高尚的心理情操及坚毅的心理素质,日益成为全社会及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攻关的课题。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自卑和抑郁是贫困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方面的限制,使他们在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之后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这样不仅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无形中也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因贫困而自卑,但同时作为自我意识已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对于贫困非常敏感,自尊心极易

受到伤害。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使得他们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融入集体,但由于自身的问题及存在的矛盾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困难重重。

2.较大的压力与焦虑心理。贫困生多来自落后山区、农村或多子女家庭,有些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有天灾人祸的家庭,几乎都无法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们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这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社会的困惑、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使他们痛苦不堪。加之外出打工占用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使他们在家境优裕、多才多艺的同学面前失去优势。这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强烈的焦虑、自责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

3.依赖心理。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能够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人生历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自理能力较强,遇到困难时也能独立地去解决和处理。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依附性,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的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学校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

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新生开设“绿色通道”; 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生勤工俭学工作,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 在助困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为有偿,引导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立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2.“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现实,要敢于面对它,承认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贫困,家庭贫困绝对不是什么耻辱。更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实现抱负的信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贫更能锻炼人,贫困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直面人生,树立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教其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

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进取,提高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教育贫困生应注重自身修养,加强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加大宣传,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代表,利用树立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贫困生。

3.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及时准确获悉贫困生心理动态。高校应当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不仅仅将贫困程度及帮扶次数记录在案,更应该对贫困生心理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同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设立班级心理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予以及时解决。辅导员、班主任应经常与贫困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重点引导学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在方法上多倾听,给他们倾诉渲泄的机会,以缓解心中的压力和苦闷;鼓励他们参加正常的班集体活动,开展必要的人际交往;正

确对待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他们完善自我人格,克服不应有的自卑心理;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真正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合格大学生。

5.开展就业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很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思想上更容易存在“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思想,碍于脸面问题,他们宁愿在大城市干苦活、累活,也不愿意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价值取向,为自己准确定位,引导贫困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用所学知识改变贫困现状。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贫困生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董军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2]韩建哲.大学贫困生的心理探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侯杰.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海峡科学,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