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

篇一:最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

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

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

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

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1)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2)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

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

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

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7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庖丁

解牛》1课时,《项羽之死》2课时,《阿房宫赋》2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

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

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

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

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3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

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等待课上交流。

2.课堂学习。

⑴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预设:

①杰然特起特:特别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⑵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峭拔秀丽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巉然孤起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祠宇荒残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p70)——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1.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特点②秀丽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⑴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拟人/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⑵艺术效果

散文: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

诗歌: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文诗

语言形式舒展自由凝练工整

形象特点丰富形象逼真精炼传神

创造手段对比烘托比喻拟人

艺术效果贴近实际境外之境

《庖丁解牛》

一、整体把握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题目是后来加的。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文章思

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段句式整齐,对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曲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2段~第4段):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第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应规律的思想。

文章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的主旨。那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篇二: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

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有三处三句话):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下面就几处表述,谈谈我的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

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měi,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形貌好看,漂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美”,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再如: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不知道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但是,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真

正掌握,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

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

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

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

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

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

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

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

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

古代散文名篇50首

古代散文名篇50首 劝学(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

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

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

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 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言简意赅、富有智 慧而著称。 2. 《庄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寓言故事相结合,展现出深邃 的玄思。 3. 《史记》,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包含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传记。 4.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历史著作,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 5. 《论衡》,刘向的辩论文集,涵盖了政治、伦理、文学等多 个领域。 6. 《孟子》,孟子的思想著作,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善良。 7. 《战国策》,收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 8. 《列子》,列子的哲学思考,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表达。

9. 《韩非子》,韩非子的政治理论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10. 《管子》,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策,被誉为古代经济学之宗。 11. 《红楼梦》,曹雪芹的经典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著称。 12. 《西游记》,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取经之旅。 13. 《水浒传》,施耐庵的英雄传奇,描写了108位好汉的故事。 14. 《三国演义》,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战争和英雄事迹为背景。 15. 《纪晓岚》,李汝珍的长篇小说,以家族兴衰为线索,展现了清朝社会风貌。

16.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各种奇幻的 故事。 17. 《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讽刺小说,以官场为背景,揭示 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18. 《牡丹亭》,汤显祖的传世名剧,以爱情悲剧为主题,表 达了对命运的反抗。 19. 《长恨歌》,白居易的长诗,以杨贵妃的悲剧爱情为主线,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0. 《浮生六记》,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 素材,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见解。 21. 《醒世恒言》,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以讽刺和幽默的手 法揭示社会弊端。 22. 《东周列国志》,刘向的历史著作,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的兴衰史。 23. 《东篱乐府》,李时中的乐府诗集,以咏史、咏物、咏怀

最新文言文经典名篇赏析大全(精选)

【篇一】文言文经典名篇赏析 岳阳楼记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鉴赏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

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文言散文的特点和价值 2.40 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概述这些散文的内容和特点 3.文言散文的文学价值:分析这些散文的文学意义和影响 4.结语:对这些精美的文言散文的评价和展望 正文 一、引言 文言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承载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超文学素养。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感,又有古文的深邃哲理,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探讨 40 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并分析它们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二、40 篇精美的文言散文 这 40 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主题,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既有议论时事,也有叙事抒情。它们分别是: 1.《岳阳楼记》:范仲淹 2.《醉翁亭记》:欧阳修 3.《滕王阁序》:王勃 4.《陈情表》:李密 5.《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6.《桃花源记》:陶渊明

7.《陋室铭》:刘禹锡 8.《阿房宫赋》:杜牧 9.《前赤壁赋》:苏轼 10.《后赤壁赋》:苏轼 11.《夜泊牛渚怀古》:白居易 1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13.《长恨歌》:白居易 14.《卖炭翁》:白居易 15.《琵琶行》:白居易 1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7.《春夜喜雨》:杜甫 18.《月夜忆舍弟》:杜甫 19.《春望》:杜甫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1.《秋兴八首》:杜甫 22.《登高》:杜甫 23.《客至》:杜甫 24.《登岳阳楼》:杜甫 25.《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五》:杜甫 26.《春夜喜雨》:杜甫 27.《赠卫八处士》:杜甫 2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文言小品散文欣赏

文言小品散文欣赏 一、引言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文言小品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本文将通过欣赏几篇优秀的文言小品散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在醉翁亭畔共饮酒的情景。文章以醉翁亭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通过欣赏这篇文言小品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的景色,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欣赏这篇文言小品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生的思索。 四、《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祥子这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人物形象。小说以祥子的命运为线索,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通过欣赏这篇文言小品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对人性的思考。 五、结语

文言小品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欣赏优秀的文言小品散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希望通过本次课件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小品散文,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生的思索吧!

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

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 【篇一】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 桃花源记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

古代10篇最短的古文,篇篇都是经典,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古代10篇最短的古文,篇篇都是经典,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是一部供私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书名“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今天,小编要分享10首最短的古文,全是经典,一起来读一遍吧! 《齐桓下拜受胙》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解读】《齐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出自左丘明的《左传》。 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全文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评价】清·谢有煇《古文赏音》: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虽不满百字,而具虎跳龙腾之致。

文言文游记散文

文言文游记散文 【篇一:文言文游记散文】 文言文游记散文选读 游仙都峰记 (清)袁枚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识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 绝意于游。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①,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 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 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②,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③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 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 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塈④张饮。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⑤,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⑥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 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 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 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 关系,而世事之舛午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 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选自《闲雅小品集观》)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 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 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代散文排名

古代散文排名 古代散文排名: 一、《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散文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散文作品《归园田居》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以其真实、自然、淳朴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 二、《韩愈文集》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风格著称。他的散文作品《师说》、《进学解》等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以其雄浑、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热衷和思考。 三、《柳宗元集》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深入人心、富有哲理的风格著称。他的散文作品《永州司马青衫泪》、《捕蛇者说》等以其深情、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四、《唐宋八大家文选》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文学家,他们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作品被收录在《唐宋八大家文选》中,成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佳作。

五、《文选》 《文选》是南朝宋文学家萧统编纂的一部文集,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作品。这部文集包括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展示了古代散文的多样风貌。 六、《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明代文学家吴自牧编纂的一部古代散文选集,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优秀散文作品。这部选集包括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众多文学家的作品,是了解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的重要参考书。 七、《唐文精选》 《唐文精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编纂的一部唐代散文选集,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这部选集包括了王勃、杨炯、韩愈、柳宗元等众多文学家的作品,展示了唐代散文的丰富多样。 八、《宋文选》 《宋文选》是南宋文学家吴自牧编纂的一部宋代散文选集,收录了宋代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这部选集包括了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众多文学家的作品,展示了宋代散文的繁荣与成就。 九、《元文选》 《元文选》是元代文学家王应麟编纂的一部元代散文选集,收录了

古代文言散文名篇选读

古代文言散文名篇选读 古代文言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吸引着无数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选取几篇经典的古代文言散文进行精读,探索其内涵和价值。 第一篇是《岳阳楼记》。这篇散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通过描绘岳阳楼 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传说,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文章开头就以“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为引子,将岳阳楼与黄鹤楼相呼应,展现了壮丽的山水风景。而后, 作者通过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官职,感叹时光荏苒,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担忧。文章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使整篇散文更具韵味和艺术性。 第二篇是《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以其独特的写作 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人入胜。散文以作者在醉翁亭遇到的一位酒徒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酒徒的悲欢离合、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体悟。文章中融入了许多诗词,使整篇散文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篇是《滕王阁序》。这篇散文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通过描绘滕王阁的 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士人的期望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文章开头以“豫 章故郡,洪都新府”为引子,展示了滕王阁的壮丽和辉煌。而后,作者通过回忆起 自己曾经的官职,表达了对士人的期望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文章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使整篇散文更具韵味和艺术性。 这些古代文言散文名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对 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这些散文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它们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言散文名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同时,这些散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文言散文欣赏——触动心灵的美文赏析

文言散文欣赏——触动心灵的美文赏析 文言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以优美的文字、深入的思考和独特 的视角吸引了众多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欣赏几篇触动心灵的美文,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智慧。 第一篇:《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简洁的文字和深 刻的思想为人们指引生活的道路。其中的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表达了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哲理。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语言来界定的,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思考才能领悟。 第二篇:《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光是知道一个道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它付诸实践,并从中找到乐趣。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做一件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篇:《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赢得 了读者的喜爱。其中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用真诚和热情去对待生活。 第四篇:《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详实的史料 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其中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的学者应该有 自己的见解,并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几篇文言散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触动了读 者的心灵。通过欣赏这些美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引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文言散文的独特魅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总结: 文言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 触动了人们的心灵。通过欣赏《道德经》、《论语》、《红楼梦》和《史记》等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智慧,指引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文言散文的美丽和智慧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文,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文最美十篇

中国古文最美十篇 中国古文经典瑰宝的数量是不计其数的。它们的形式有诗、词、赋、论、文,内容有风景、历史、哲学、人生,而它们的特点是含义深刻,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在所有的经典古文中,有哪些是最美的呢?下面介绍中国古文最美的十篇。 1.《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代名家屈原所作的诗,是古代文学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学中的国宝级别。它的意境卓尔不群,诗歌之美感人至深。《离骚》是屈原流放途中写下的诗篇,反映了屈原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并展现了他对祖国江山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关怀。 2.《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内容囊括了伦理学、政治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哲理性、文学性、语言性、历史性等多重价值。 3.《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背景深厚,格调高雅,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受到了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广泛欣赏和推崇。 4.《孟子·尽心》 《孟子·尽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作品,内容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文笔清新。它表达了孟子的民本观点,主张君主应该以民为重,维护民众的福祉和利益。 5.《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辩论文学篇目之一,内容通读起来意境浑然天成,深刻地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以及民主和公正的重要性。 6.《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宋朝忠义群英的描写,表现了中国民族的感性情感、社会关系以及审判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反映出中国社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7.《红楼梦》

900字的古文名篇

900字的古文名篇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精心选定的古代散文、骈文选本,共六卷,每卷十篇,总计六十篇。其中不少篇目选自西汉、东汉、魏晋、唐、宋的散文、骈文精彩名篇,也有一些篇目来自明、清。编选者按照思想性、艺术性并重的原则,选取了那些符合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兼顾不同的风格流派。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篇经典名篇,共计900字左右: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文章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起笔,说明可供选择的花卉品种繁多。接着以“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为陪衬,引出下文对莲花的描写和评价。在描写莲花的形象和品质时,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以莲自喻,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情趣。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进一步强调了莲花所象征的君子品格。他认为菊花代表着隐逸者,牡丹代表着富贵者,而莲花则代表着君子。他感叹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既是对莲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坚守君子品格的表白。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笔触细腻,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不仅描绘了莲花的美丽形象和高尚品质,还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它不仅是古代散文中的佳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古文观止》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名篇,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散文的精湛技艺和优美风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文观止》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古代散文选本,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和

古代文言散文鉴赏与解析

古代文言散文鉴赏与解析 在古代文学中,文言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文言文为表 达方式,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本文将对几篇经典的古代文言散文进行鉴赏与解析。 第一篇:《骊山诗》 骊山诗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作,是一首描写骊山壮丽景色的散文。 文章以"骊山者,岱宗也"作为开头,通过对山势、云雾、溪流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骊山的雄伟壮观。其次,文中通过对历史名人登山的描述,突出了骊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作者以自己的感受来表达情感,使整篇散文更富有感染力。 第二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一篇以岳阳楼为背景的 散文,记述了楼台的建造历程,同时讲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对国家 兴衰的思考。文章开头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引发读者对楼台的好奇。随后,范仲淹以叙事的方式,详细描绘了楼台的壮丽景色和建 筑风格。接着,他通过对楼台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和对往事的思念之情。整篇文章情感丰富,气势磅礴,极富文学价值。 第三篇:《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所作,是一部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故事 进行回忆和反思的自传体散文。文章以"我生在明代,而记述至暇矣"作为开头,突出了时光的流转和作者的经历。沈复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

的描写,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家族变迁以及身世的纷争。通过对个人命运和社会风尚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以上三篇古代文言散文,既有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也有以叙述个人经历为主题的,各具特色,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散文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言散文的鉴赏与解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文言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使得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古代文言散文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通过对其进行鉴赏与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只有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才能将其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并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增添新的光彩。让我们一起重拾文言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散文经典

文言文散文经典 1. 给几篇经典文言文文言文 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醉翁亭记》原文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

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优美文言文200字

优美文言文200字 优美文言文200字 【篇一:优美文言文200字】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学过没? --------------------------------------------------- 这里还有很多~ 【篇二:优美文言文200字】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 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 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 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第四文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中国古代文言文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文言文散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翻译大全免费 《过大孤山小孤山》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

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用楼台亭榭稍加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