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养殖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态养殖模式

前言

建设生态渔业,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落实渔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 年,我国水产品总量已达5 100 多万吨,人均占有量38 千克,13 亿中国人的“吃鱼难”已成为历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市场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吃鱼好”、“吃好鱼”的新阶段,对水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传统养殖模式属于资源消耗型,污染环境型的弱质产业。水产养殖业对水质的二次污染问题并没有引起水产养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今年来,全国水污染治理的结果,工业污染比例有所下降,而城乡生活污染、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所上升。

养殖水域的过渡开发,原有的水草资源被破坏,不仅造成病害严重,而且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草型湖泊”转为“藻型湖泊”。许多水域生态失衡,造成水域“荒漠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其生产力明显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产品均不同程度地收到污染,水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下降。时代呼唤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养殖刻不容缓。

1 生态渔业和生态养殖的概念

贾敬德(1995)认为,符合生态学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再生和循环,使渔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获得比常规渔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渔业生产体系。李明锋(1994)则表述为:生态渔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吧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渔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渔业体系。

生态养殖,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和管理一个能实现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养殖生态系统,以确保在长时间内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的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部生态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安排养殖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等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渔产品,并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结合的综合性效果。

2 生态渔业和生态养殖的生态学理论体系

2.1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关系所达到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稳定状态。

保持水域养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即:保持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三者之间的平衡。生态养殖工艺生态养殖工艺采取:强化分解者,促进生产者,改革消费者的原则,保持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强化分解者,即改善水体的溶氧、ph条件和利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的微生物数量大大增加,使大量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

促进生产者,即栽培和保护水生植物(维管束植物或高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盐转化为绿色植物。

改革消费者,即坚持“以鱼养水、以鱼保水”观念,改革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发展“名、特、优”牙骨质模式,实施混养、稀养、轮养。

2.2物种共生理论

著名生物学家倪达书先生首次提出稻田共生理论,是物种共生理论应用与生态渔业的一个典型。稻田共生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水体综合立体利用,稻田是一个立体空间,各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态习性,即不同的生物可以利用水体的不同空间,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在稻田中安排种稻和养鱼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声场过程,实行对水体的立体应用;二是物质能量的多重利用,稻田养鱼这种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巧妙地安排了能量传输和转换功能,它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不同于一般作物的间混套种。三是生产结构合理配置。目前已经出现了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鱼虾蟹混养等多种结构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食物链理论

自然系统中的食物链,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条能量转化链,在不少人工系,这种缩减了统中为了方便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调控,输出更多的净生产产品,这条食物链往往被缩减,这种缩减了的食物链不利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同时还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如果使食物链适当延长即可收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再生增值的效果。

2.4生态位理论

2.5多层次分级利用理论

在稳定的生态渔业系统中,各种生物占有特定的生态位,多层次分级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多层次营养结构的物质转换、分解和再生,便在生态渔业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6耗散结构理论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开放系统,三是系统不同元素之间必须存在有非线性相关作用机制。作为耗散结构的生态渔业系统,具有上述有关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和特征。当生态渔业系统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能量和物质时,系统的总熵值减少,信息量增加,结构复杂性随之而增加。这种新耗散结构比原始结构更加协调,更加高级,使生态渔业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从单养鲤鱼发展到多品种混养、密养、轮养;单一养鱼发展到鱼-畜-禽等人工生态渔业系统在新的物流、能流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级的生态渔业系统。2.7 稳态机制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3生态渔业的本质特点

3.1 综合性

生态渔业既继承我国传统的渔业生产工艺,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两者进行磨合,合理追加人工物质投入,优化鱼种、饲料等能量投入结构及渔业机械的优化配置,注重依靠技术进步等现代文明,促进自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采用综合经营和生产、分配、流通、交换的高度发展来促进经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渔业成为推进我国渔业现代化的一种渔业综合生产体系。

3.2 适应性

生态渔业针对我国渔业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状况,以多种多样多层次生态模式和形式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组合、装配于渔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较好地发挥地区优势;渔业内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可能协调发展;各种渔业生产组织都能就技术模式有所选择,较好地适应不同生产体制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如珠江三角洲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基塘生态渔业系统、渔农工贸生态渔业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则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渔农牧副工结合生态渔业系统、水产养种捕加结合生态渔业系统和大水体“三网”养殖生态渔业系统。因此,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