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情况介绍
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嗜酸菌属西瓜种
英文名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BFB)
分类地位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噬酸菌属(Acidovorax)。

国外分布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关岛、土耳其、马利亚纳群岛等。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1.寄主范围除西瓜外,还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包括哈密瓜,伽师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和苦瓜等。

2.危害情况 1965年Webb和Goth首先报道西瓜果斑病的发生。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后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1989年蔓延至南卡罗来纳、印第安那等州以及关岛、提尼安岛(Tinian)等地区的9个州,使当年的西瓜产量损失50%~90%。

数千公顷的西瓜受到影响,80%的西瓜不能上市销售,在美国被认为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

1994西瓜果斑病大发生时,美国的许多种子公司都暂停了种子销售。

1998年以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哈密瓜每年都有发病,减产46%以上,病重的田块,商品瓜率仅有1/3。

3.为害症状
典型症状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真叶和果实上均可发病。

幼苗期,子叶张开时,病斑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随后侵染真叶,病斑在幼真叶上很小,暗棕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

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

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

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

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

果实染病后,最初在果皮上出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水浸状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几厘米,病斑边缘不规则,颜色加深,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

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

茎叶柄和根部通常不受此病菌侵染。

厚皮甜瓜感病:该病菌可侵染子叶、真叶和果实,引起叶枯和瓜腐,茎、叶柄、根很少受侵染。

叶片上的症状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黄瓜叶片上的症状基本相似,但叶脉也可侵染,并沿叶脉蔓延。

子叶发病时病斑暗褐色,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

真叶上病斑呈圆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
常沿叶脉发展。

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可溢出白色菌脓,叶基沿叶脉可见水浸状斑点。

在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浸状墨绿色小斑点,逐渐变褐,稍凹陷。

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已严重影响瓜的商品价值。

有的具水浸状晕圈,斑点通常不扩大;有的品种病菌侵入果肉组织造成水浸状、褐腐或木栓化;有的品种病斑只局限于表皮,中后期条件适宜时,病菌常随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腐烂。

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

真叶上的症状类似霜霉病,病斑受叶脉限制呈深褐色水浸状角斑,在高湿条件下可见病原细菌分泌出的乳白色菌浓的痕迹。

病原菌回接在哈密瓜和西瓜叶片上第3天出现症状,第10天症状表现为叶部病斑圆形至多角形、水浸状、灰白色、后期中间变薄,可以脱落穿孑L。

病斑背面常有细菌脓溢出,干后变一薄层。

甜瓜和西瓜的果实上病斑初为水浸状斑、圆形或卵圆形,渐渐扩大,稍凹陷,绿褐色,有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斑,色加深呈褐色至黑褐色。

4.传播途径西瓜果斑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田间的自生瓜苗,野生南瓜等也是该病菌的宿主及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

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种子,种子表面和种胚均可带菌。

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即侵染子叶,引起幼苗发病。

病斑上的菌脓借雨水、风、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田间病残体翻人土中分解腐烂后,细菌随即死亡。

5.发病条件在适宜种植西瓜和甜瓜的环境下,均可能受到感染而发病。

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发病,特别是炎热季节伴之暴风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传播,病害发生重。

用带菌种子播种育出的幼苗,大多发病;瓜叶发病后,幼瓜就会受到感染而发病。

监测与取样
一、监测时间
在瓜类作物苗期、伸蔓期、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一般为3月上中旬至10月中下旬。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种植方式和瓜类的生育期确定具体的调查时间。

二、监测区域
1、未发生区重点监测从疫情发生区调入瓜类种苗及产品的地区、境外瓜类引种种植区,瓜类种苗繁育基地等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

主要监测是否传入瓜
类细菌性果斑病。

2、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

主要监测多年种植寄主植物并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历史的地块。

监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三、调查方法
1、访问调查
向瓜农、农资经销商、农技人员等相关人员询问有关瓜类果斑病情况,初步了解疫情可能发生地点、时间、危害情况。

对询问过程发现的瓜类果斑病可疑地区,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2、田间踏查
在瓜类作物生长期进行田间踏查2次~3次,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

3、定点调查
在访问调查和田间踏查基础上,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

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10株,统计发病株率。

四、取样方法
在发病植株上,随机选取发病叶片或果实(其数量以满足检测鉴定所需为限),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贴好标签带回。

标签应注明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发病症状及发病面积等必要信息。

对所采集的样本,应放入低温(4℃)密闭保存,要尽早进行送样鉴定。

防控方法
1、检疫措施
(1)疫情发生区未经检疫合格的种子不能调出。

(2)不得从疫情发生区调入未经检疫合格的种子。

从外地调入种子时,要经当地植物检疫机构同意,并经调出地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

(3)不得在疫情发生区建立瓜类种子繁育基地繁育种子。

在进行种子繁育基地选之前,应征求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意见。

(4)发现疑似症状,立即报告当地植物检疫机构。

(5)发现疫情后,要立即采取措施,就地封锁、集中铲除销毁植株;对育苗基质、土壤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染疫地块 3 年内不得种植葫芦科作物。

2、种子处理也是预防种子传病的可行措施,采种时种子与果汁、果肉一同发酵24~48h后,种子随即以1% 的盐酸浸渍5min,或以1% 次氯酸钙浸渍15min,接着水洗、风干,都可以有效去除种子携带的病菌,大幅度降低田间发病率,且这两种处理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

其他种子消毒方法: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h,或55℃温水浸种25min,捞出后清水冲洗、晾干、2d内催芽播种;或40% 的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min,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或用分装的100%原液Tsunami(苏纳醚译音):水,1:80混合消毒液。

消毒液:湿种子比例为2:1。

用塑料纱网袋或散种子倒入盛装消毒液的塑料大桶或容器中浸泡15分钟,浸泡时要不停地搅动种子,使种子消毒充分,到时间后将种子捞出平滩在塑料纱网上进行晾晒,不时地人工翻晒。

3、药剂防治选用铜制剂或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好。

可用5% 百菌清1 kg/ 亩,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茎叶喷雾,用量60~ 75 L/ 亩,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对生产有机瓜的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抗生素进行防治。

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47%春雷霉素•王铜600~800倍液,1千万单位链霉素+80万单位青霉素+15kg水,在发病初期喷施。

4、嫁接过程中,采用无病砧木和接穗,且要保证嫁接操作和环境不带病菌。

嫁接前专人检查并去除病苗。

工具用酒精或抗生素消毒、棚内设施和棚膜药剂消毒。

5、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方式实行秋季深翻地,将病残体、野生寄主及病菌等翻人土壤深处或破坏其生存环境,降低菌源数量,减少侵染几率。

设置通气道,厚皮甜瓜定植前,在定植穴行的正下方挖一条宽30cm、深40cm的沟,沟底铺15~20cm厚的稻草,覆土,增加根部透气性,保证植株健康,提高抗病能力,使瓜体均匀、粗壮、美观。

整地时清除田间病株、病果、杂草及野生寄主植物体,以减少浸染来源,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葫芦科杂草。

消毒农事用具,杀灭病菌。

采用滴灌或软管等管式灌溉,避免喷灌、顶灌等方式,以减少传播。

由于喷灌会传播病菌且造成果实上积水,有利于病菌侵入感染。

病害一旦出现后,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以免遗留田间成为二次感染源。

因病菌可从伤口侵入,不要在叶片露水未干的感染田块中工作,也不要把感染田中用过的工具拿到未感染田中使用。

6、轮作倒茬与非葫芦科植物轮作,年限越长,防效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