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讲座文字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沟通的技巧

——走进孩子心灵,促进亲子沟通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与各位家长共同分享亲子沟通的技巧这一话题,在讲主要内容之前,我预设了几个问题,不知在座的各位家长,您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遇到过没有?比如说:孩子不听话,有逆反心理,有没有这个现象?(有!)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没有这个现象?(有!)孩子喜欢瞧电视玩手机,有没有这个现象?(有!)好!我想了解一下,您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您们都怎么解决?(让家长自由发言,可以点一、两个表现活跃的家长,让其简单回答,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不外乎:讲道理,打一顿,关起来等)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讲道理或者打一顿,或者其它的什么方法,有没有效果,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也就就是说我们通常都就是用一些没有效果的方法与孩子沟通。

有的父母说,我们就是爱孩子的,有时候说话就是过激了一点,但我们也就是为了她好,我们相信她会理解的。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会理解不?其实这只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厢情愿。父母爱孩子天下所有人都相信,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就是您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就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就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一个高中生在一篇作文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我感觉我的爸爸妈妈要求太高了,无论我怎样努力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她们总就是挑剔我、批评我、训斥我、讽刺我、打击我,还说这都就是对我的爱,如果她们爱就是这种方式的话,我宁愿不要这种爱。

几乎所有做父母的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您的孩子现在就有逆反的心理了,那说明您们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现在很听话,没有逆反心理,您也不用沾沾自喜,孩子5、6岁没有逆反心理,并不保证7、8没有,7、8岁没有并不保证12、13岁没有,12、13岁没有并不保证17、8岁没有,17、8岁没有并不保证20多岁没有。如果我们招集1000个家长开讨论会,这1000个家长中有幼儿园的家长,有小学生的

家长,有中学生的家长,有大学生的家长,大家共同讨论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我们一定会发现,幼儿园的家长说孩子有逆反心理,小学生家长说孩子存在逆反心理,中学生家长说孩子存在逆反心理,大学生家长也说孩子有逆反心理,最后的结论就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产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去与孩子沟通,不知道沟通需要技巧的。

在学习与孩子沟通技巧前,我们有必要认识沟通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就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第二个就是问题的归属。

行为的描述有两个关键词:行为感觉

凡就是瞧得见,听得到的就是——行为,比如我班杨建瑶小朋友数学配对,宋小左在给娃娃穿衣服,武宇轩与郑舒丹在合作玩走迷宫,小朋友们在娃娃家玩耍等等;有几句话就是做父母的常说的,“我的孩子很任性、很淘气”“我的孩子总就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很听话,很讨人喜欢”等等,这些就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感觉,就是对孩子的评价。

我们做父母的能帮助孩子改变的就是她的行为,可就是我们在描述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孩子的行为,说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对孩子的判断。我们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觉,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指责、训斥、辱骂,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产生永久性的伤害。比如:孩子早上起床,不愿意自己穿衣裳,要您给她穿,您耐着性子给她穿好了,她又要您给她洗脸,您耐着性子给她洗好了,吃早饭时她又让您给她拿碗,好!您又做了,吃完早饭,她也不收拾自己的碗筷,这时候,您终于忍不住了,您会怎么说?试试瞧,如果有一天您的孩子就这么干,您会怎么说?(家长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您怎么这么懒!”会不会这样说?会!请问您就是在说孩子的行为还就是在说自己的感觉?您就是说的自己的感觉,我们换一种说法来瞧瞧,“早上起床您不愿意自己穿衣服,让妈妈帮您穿,还让妈妈给您洗脸,拿碗,收拾筷子,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有很多自己的事情不能做,上班时间也会受影响”。如果您就是孩子,听了刚才那句话“您怎么这么懒!”与听了这句话,您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哪种说法更容易让您愿意改变自己

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帮孩子改变的就是她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不会只强调自己的感觉,那什么又就是感觉?不会再去向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不会再去消极地评价孩子、打骂孩子、训斥孩子,就不会再去伤害孩子,当我们弄清了什么就是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清除了孩子沟通中的第一座大山,破除了亲子沟通中的第一团迷雾。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个核心问题:问题的归属,也就就是问题在谁,或者说谁有问题,当我们没有弄清楚谁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这里说谁有问题并不就是说谁错了,而就是说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

比方说:您的孩子用一支彩色画笔在家里的沙发上、窗帘上、墙壁上乱写乱画。大家说这就是谁的问题?父母的问题!父母需要保持家里的窗帘、沙发、墙壁的整洁,如果被画得乱七八糟,还得要花费时间去洗、去擦,这让父母心理不舒服,对不对?当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需求,给父母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觉,让父母产生情绪、困扰,我们说,父母有了问题。

孩子在窗帘、沙发上画画时候心里会不会难过,不会!她在墙上画的时候,会不会痛苦?不会!她心里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她有什么问题?相反,窗帘上画个唐老鸭,沙发上画个米老鼠,墙上画了个长颈鹿,她画的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所以说不就是孩子的问题。

再比如孩子对您说:“小明打我还抢走了我的玩具,小明就是个大坏蛋。”您们认为这就是谁的问题?很显然就是孩子的问题,孩子被欺侮,需求被剥夺,心里委屈,有不舒服的感觉,她有情绪,所以我们说,孩子有了问题。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往往不就是缺少好的方法,而就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到底就是谁有问题。

当孩子有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比方说:孩子对您说:“小明就是个坏蛋,她朝我脸上洒水,还把我的书也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她一顿。当您听到孩子这么说,您怎样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