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传播媒介发展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地区传播媒介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居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群体。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使得农民在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社会保障、地区流动等方面都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待遇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不容被忽视却常常被忽视的领域。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三农”问题,媒介的第一要务就是进行传播,把党和国家的声音告诉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心;第二要务则是通过传播进行交流,及时把农业各个方面好的经验传播开去,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受益。而这些,又都与农村地区媒介发展的现状息息相关。
农村地区的媒介使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更多地接触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其主要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在这里,我们主要描述了农民大众媒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种类、频率、内容偏好、目的以及农民对大众传媒的运用。
⒈农村受众对媒介的选择
农村受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习惯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态势,各种媒介的影响力分布相当不均衡,媒介格局缺乏多元化。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它成了农村地区的“一花独放”,其后依次是通讯工具(手机、电话等)、广播、书和杂志、报纸、网络。农村受众与各大媒介的接触情况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电视、报纸和广播仍然是农村的三大强势媒介,在接触频率和时间上出现了“电视>广播>报纸”的情况。虽然目前在农村电脑的普及程度不高,直接限制了农村受众对网络媒体的使用,但农民受众通过互联网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查询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在农村有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⒉农村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偏好
在对待各类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农民受众显现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偏好。一般来说,新闻类的选择率是比较高的。对新闻性内容的高接触率以及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强烈需求,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受众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封闭、保守的农业劳动者,他们已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渴求了解天下大事,走向开放。对于文艺综合性的内容选择,农民受众要略低于新闻类内容的选择,但它以其独特的娱乐性和大众性赢得了农民受众的喜爱。另外,农民希望可以从各大媒介中满足对科技信息、知识、政策的需求,尤其是具有针对性、贴近性的大量、强势、强效的专业农业科技节目,这对于处在信息饥渴状态的农村、农民来说尤为重要的。
⒊农村地区媒介功能缺失
各大媒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在起着推动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媒介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农民致富而服务的“第三只眼睛”、“第二个大脑”。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媒介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媒介结构往往失衡,使之导致媒介功能发挥的失衡。电视是农民受众最经常使用的媒体,但更多地是选择电视连续剧。由此可见,媒介在这里被强化的是娱乐功能,其他功能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⒋信息传播链的断裂明显
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视,不但政策上倾斜,还投入了很大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仅就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对农广播、对农电视节目增多,报纸开辟和增加对农专栏,为农村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接受信息、发布信息的平台。即便如此,仍有广大农民群众不知道当地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有哪些针对“三农”的传播媒介了解也很少,可见目前的传播手段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传播链条。
⒌农村受众媒介使用中的集体失语
在商业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在追求所谓目标群体的蛊惑下,媒介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喧嚣的媒体世界里,传媒的发达并没有使农民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他们依然属于传播学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话语空间在逐步缩小,他们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话语形成的能力也在逐步弱化。信息传播中这种差距的不断扩大,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不但在财富之间,而且在信息的拥有之间拉大差距。这种状况的持续,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农村地区媒介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⒈经济弱势是其根本原因
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对他们来说,很多人的生活尚处于甚至低于温饱线,缺乏相关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使得“媒介购买力”(即用在媒介消费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经济地位的弱势直接影响了其它权利的真正拥有。
⒉媒体资源对农村市场开发不足
现在的媒体在产业化的潮流下,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多数媒体宁愿辐射有影响力和购买力的人群,而不愿把传播机会让给虽具有广泛注意力却无购买力和影响力的农民。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媒体尚未在农村传媒市场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这就导致媒体在分配资源时,对“三农”问题的关照度被弱化、边缘化,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更为明显,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媒体的关注度。
⒊传播媒介功能的限制性
任何传播媒介在社会建设中都不是真正独立的力量,“它只是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而且并不是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因素,只有与资金、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匹配,传媒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催化剂作用”。另外,由于农村居民的传播习惯,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的,它需要通过人际传播等传统的社会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功能。
对农村地区媒介发展的期待
对媒介发展趋势的期待:1.农村需要大力发展电视和网络媒介。考虑到电视已经是农村的强势媒介,方兴未艾的网络媒介应该是今后农村媒介体系建设的重点,可以拓宽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2.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应该加强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着力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3.最希望新闻媒介能够传播类似于以下方面的信息: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方便孩子学习的信息、天气预报、农业技术的信息、反映农村人呼声的信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报道、文化娱乐方面的信息、农民进城务工的信息等。
对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期待:1.新闻媒介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农民受众对信息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因此,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介应告知受众“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信息”;2.新闻媒介应该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这样能够防止新闻传媒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产生作用,或者产生不好的作用;3.新闻媒介应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媒体不间断地报道农村现存的社会问题,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发生的事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问题的解决”,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关注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大众传媒在我国农村地区尚需更大作为。只有获得了农村受众的认同和依赖,大众传媒才能真正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①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振华:《强化服务“三农”是媒体的历史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5月
③方晓红:《农村的变革与大众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新闻知识》,2007年1月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所)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