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 四、编撰格局 • 1.断限 • 以黄帝开篇,下限是至“太初”。这一年西汉皇朝在历法 上实行了大改革,即颁行新历《太初历》。《太初历》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 次大改革。这一断限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 深刻见解。 • 2.体例 • A. 本纪12篇。形式上表现为帝王的编年体传记,是全书 表述历史进程的总纲,意在阐述兴亡大势。 • b.第二部分是表10篇(世表、年表、月表),用表格来简 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意在明确记载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 发生的年月,是全书的关节处。
• “校雠”一词本义只是指“校正文字”、“订定篇次”两 项工序,它在探讨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也称为“校雠学”, 自北宋以后多改称为“校勘”及“校勘学”,现将其称为 单纯的校雠学,而将包含各项程序的工作及知识称为广义 的校雠学。程千帆《校雠广义》分为目录编、版本编、校 勘编、典藏编。
LOGO
小链接
• 刘歆与经古今文之争 • A.经:圣人所制定的言论,是天下之公理。经学即研究 儒家经典的学问。 • B.今文经学:秦始皇实行焚书令后,六经书籍被毀。汉初 惠帝時,全力搜集遗书,但多残缺不堪。文帝時,朝廷立 书经、诗经、春秋经的三家博士.只可靠宿儒凭记忆背誦 出來。武帝時,尊儒术,立五经博士,经学來源便是如此。 由於每家所据的经籍版本渊源也是口耳相传,每家又由於 记忆不同,各自严守家法,一字不能更易,這些经籍都是 汉初官员口语传授,文字又是当時通行的隶书抄下,史称 今文经。 • C.古文经学:汉武帝晚年,魯恭王扩建住宅,在拆毀孔 子住宅的墙壁時,发現一部分古书。這些书是用秦代大篆 文字写成,故称古文經。
LOGO
小链接
• D.今古文经之争 • 由於今文经和古文经文字不同,內容解释也不同。经学派 別也一分為二,故称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別。 • 第一次是刘歆和太常博士之爭。這次的争论,沒有結果而 罢。王莽时托古改制,刘歆主持经学,古文经被列為官学。 • 光武帝即位後,提倡今文经学。他借助讖緯得以称帝,影 响今文经学也以讖緯來解经。今文经趋向大谈灾异及繁琐。 • 汉代的经古今文之争共有四次。最后以郑玄总结两家学说 告一段落。但古今文的争议,却一直没有断过。这是中国 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大公案。
第五讲
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
社会背景与史学发展
一、秦 二、汉初 三、汉武帝 四、西汉中后期 五、东汉
LOGO
谶纬
•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 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 衰。“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 于“经”的各种著作。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 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 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 东汉初谶纬大盛。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 位后崇信谶纬,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 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渐衰。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 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LOGO
• 一、西汉初年的典籍整理 (P54) • 惠帝四年(前191)正式下令废除秦朝禁止民间藏书的法 令,并方开献书之路。 • 武帝时,“建藏书之策,臵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秘府”,更加重视搜集图书。 •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并任命刘向主持整 理国家藏书。 • 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 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刘歆、杜参、 王龚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
LOGO
• 2. 学习经历:童年时代生活于陕西韩城,既被山川的清 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10岁时,随父 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司马 迁还曾向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董仲舒的 学术思想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有深刻影响。 • 3、考察游历:20岁左右进行广泛漫游和考察,游历长江 中下游地区和今山东河南等地。后奉命出使西南夷,到过 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西部。游历过长江大河、王湖湘、淮泗 漯洛,西至四川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探访过历史人 物的家乡、故居和遗址,这对于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体 察民情和收集遗闻都有作用。
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O
• 3.创造性 • A.《史记》五部分体例是对先秦各种史学形式的创造性继 承。《史记》在历史编纂上的再创造,一是对他所借鉴、 采用的每一种编纂形式,都有新的发展,使其特点更鲜明、 作用更突出,从而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纪、表、书、传尤其明显。二是以五体互相配合,综合 为一书,以揭示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 性,从而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人事活动上极大地开阔了历 史视野。 • B. 《史记》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定位 和体例的安排上。 • 《孔子世家》《项羽本纪》《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 列传》《老庄申韩列传》《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LOGO
• 3.注本:《史记》的注本,最有影响的是南朝宋裴骃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集解》 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 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索隐》进一步指出 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 出辨正。《正义》则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 辟。这三家注本,最初都是单独流传的,后来在北宋 时,被合编入《史记》,此后刻印《史记》,大都有 三家注分散在正文之下。
LOGO
• 3.发展了学术分类。将先秦诸子分为十家九流:儒、 道、阴阳、法、名、墨,加上纵横、杂、农、小说, 为“诸子类”。诸子之外的典籍分为六艺、诗赋、兵 书、术数、方技等五类,总共为六类。这一系统的分 类,影响后世长达1000多年,后来经、史、子、集的 四部分类法,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合并、调整而得出的。 • 4.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 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 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 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 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 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LOGO
• 四、班固与《汉书· 艺文志》 • 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改而 成的。 • 1.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 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九类图书;(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三)诗赋略,著 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 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五) 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 类图书;(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神仙几类著 作。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 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一、社会背景 二、个人经历 1、家学渊源 “司马氏世典周史”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 黄子”,学识渊博;长期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 事修史、管理图书档案文书,可广泛接触各类典籍。 • 著《论六家要旨》,较中肯地概括阴阳、儒、墨、名、法 呼家学说长短,突出道家之高明,并强调各派的贯通融汇, 认为各家学说殊途同归,只要取舍得当皆能治国。
LOGO
• 二、《别录》与《七略》 • 刘向所校门类最多,又负责全部典籍的编目和撰写叙录的 工作,是这次图籍整理的总其成者。他把叙录别集成书, 称为《别录》。 • 叙录又称书录,是内容提要或书目解题,一般包括篇目、 存佚、流传情况、作者生平、主要内容等。各篇叙录随所 校之书上奏朝廷,后来又把这些叙录合起来编成集子,这 就是《别录》。 • 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把叙录按照书籍的分类,分别 概括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 略,前面加上一篇总论性质的辑略,成为《七略》。
LOGO
• 三、刘向父子的学术贡献 • 刘向父子的这次整理、校雠图书,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分 类和系统论述学术源流提供了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 学的基础,具有非常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 1.开创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内容、编定目录次序,最后 写成定本的范例。 • 2.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一是广集众本,体现了刘 向不专据一书的慎重态度。二是保存异说。对于记载不同 或怀疑为后人所记,但证据不足、不能作为定论的,不随 便删掉,而作为异说保留下来。三是开创了写叙录的范例。 《叙录》和《七略》,对于后世学者了解先秦时期的文献 具有重大的意义。
LOGO
• 三、《史记》概况 • 1.书名 • 原名《太史公书》,也称《太史公记》《太史公》《太史 记》等。东汉末年《史记》取代了《太史公书》作为书名, 一直沿用到今天。了解司马迁的重要资料有《太史公自序 》和《报任安书》。 • 2.续补(P53) • 著史本意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一开始并没有公开流传。汉宣帝时,外孙杨恽“祖述其 书”,《史记》才公开面世。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残 篇,后人有所续补。自司马迁以后至东汉班彪以前,100 余年为《史记》续补的学者大概有褚少孙、冯商、扬雄、 刘歆等16人,其中以褚少孙最为突出。褚少孙是元帝、成 帝年间的博士,他的补作附在《史记》后面,所以得以流 传,计有12篇。
LOGO
• 3.通古今之变:探究历史演变趋势。一是“极人变”,即 穷究人事变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观事变”, 即观察世事变化,总结历史变化的规律。
• 略古详今、承弊通变、见盛观衰
• • • •
六、影响 1.开创了纪传体通史。 2.秉笔直书,忠于史实。 3.开创了史传文学。
LOGO
小链接
LOGO
• 五、思想体系 • 1.稽成败之理:即总结皇朝兴亡、更替的历史经验。首先 强调修德行德;其次强调用人得失。 • 秦汉兴亡,楚汉兴亡
• 2.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重在 分析人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即“重人事”,而“人事” 包括“人心”和“人谋”。
• 《天官书》、天人感应
LOGO
《史记》——中国史学奠基石
• • • • • • • • • • •
盛中有衰
社会 背景 思想一统
家学渊源 个人 师从孔董 经历 游历各地 惨遭刑罚
通达深刻
史学家 博学多闻 史书
思想
稽成败之理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影响 史学体裁 史料选择 写作艺术 体裁 史法 史文
编撰
LOGO
• • • • •
LOGO
纪传体
• 史书编著的一种综合性体裁,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 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 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 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 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 表、人表等多种名称,用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 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 后论,主要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 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 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LOGO
• c.第三部分是书8篇,这一部分是记载历代典章制度,以 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 理、重大祭祀等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意在阐明各种制度、社会生活的损益、通变。班固《汉书 》改称“志“,成为后来史书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通例。 “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d.第四部分是世家30篇,意在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 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相当于诸侯王的人物事迹,重在 写地方和朝廷的关系及其变化。 • e.第五部分是列传70篇。涉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代表 人物,写出了这些人物形形色色的面貌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