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符合历史进步和发展趋势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精神生活领域的确存在许多失范现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扩张,社会舆论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原有的主体思想道德系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活动追逐利益和利我的本质有所改变,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物欲主义的侵蚀,不少人越来越远离向内心的叩问,理想、信仰的感召力在减弱。
据《20 06-2007年中国社会调查与预测》资料显示,在关于理想、信仰的调查中,有近1/4的人追求“做官”、超过1/3的人追求“出名”,88. 3%的人“希望赚更多的钱”。
②由于缺乏深信不疑的信仰,一切只好“跟着感觉走”,拜物教乘机汹汹而来,精神为物质所打败,使人陷入生活的声色追逐之中,“厚德载物”荡然无存;金钱俘获了道义,一些意志薄弱者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中丧失理性思维能力,从“精神万能”一下子滑到“金钱万能”的极端,一切以钱为中心,“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他们看来,什么理想、信仰,全是假的,只有“孔方兄弟”、“权力先生”才是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人们过于追求自我的满足,甚至是过分的、畸形的满足。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数据,2003年1月一2006年8月计有67505人因犯贪污贿赂犯罪被中国检察机关查处。
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犯罪涉案总金额高达504. 6亿元;读职侵权犯罪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39. 8亿元,并使14049人失去生命、2033人严重伤残。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诚信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股市没有诚信机制,出现股灾;楼市没有诚信,出现天价;从2004年“大头娃娃”到2008年的“结石娃娃”,我们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感慨,“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
在我们这个转型期的社会里,制假售假、金融诈骗、股市黑幕、任意变更、撕毁合约、借贷不还、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屡禁不止。
以制假售假为例,有人称它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经济主体从个人所处的利益关系出发,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违反、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愿诚信的基本道德原则,制造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低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侵犯他人的经济利益;破坏公平交易的原则,引诱、胁迫他人进行非法集资;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贿赂互利,钱权交易等。
经济信用的缺失威胁经济、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诚信危机甚至波及道德基础水准较高人群和团体,大学生求职“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可见一斑。
“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人们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一次次的背信弃义和坑蒙拐骗,正酿成当前社会的信用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决定的,一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决定道德体系及其变化。
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思想文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分析道德思想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活动追逐利益和利我的本质有所改变,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特定条件下,利益的总量是一定的,由于“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②,因此就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当个人所追求的利益不能实现,就
会心理失衡甚至行为失范。
市场经济运行中通行的价值法则要求商品以价值为基础等价交换,然而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突出了货币的特殊作用,在货币的驱使下,“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
”③它诱使人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甚至把本来不该出卖的东西变成商品来卖钱以消费和享受,“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自力挣得的自由”①。
人之为人的尊严丧失殆尽,那就很容易把人降到物的水平上。
邓小平指出:“几年来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发展中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理论、思想、文化领域。
”②可以说,精神文明建设不力,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滞后是造成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观因素。
总之,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使人们在是非善恶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丧失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同时,道德教育引导的不足和滞后,更力l1阻碍了人们道德修养、道德素质的提高,因而个体在行为选择的过程中,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于是,种种违反道德的现象便频繁地发生、不断地蔓延,道德失范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近期出现在媒体中的一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悲剧性的事件,最为典型的就是“山西尾矿溃坝事件”“二鹿奶粉事件”“范跑跑事件”等,山西溃坝事故,上百人命,二鹿毒奶粉事件,让无辜的孩了承受“’肾结石”的折磨。
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治国安邦的规矩和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在仄祝中国共产兑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法律是外部性的强制约束,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道德禁于未然之前,法律禁于已然之后,法律具有他律性,道德具有自律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的,是人们在相互制衡的制度环境中通过博弈方式而养成的,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由一系列的道德义务、责任和自觉向善等三个精神层面所构成。
法律制度作为道德底线,规定个体履行其道德义务,改善道德自律的外部环境。
它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超过一定限度的非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和劝诫,使违反道德的行为不至于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对遵守道德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褒奖,使奉行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多的代价,最终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合作博弈比不合作博弈更有利的普遍预期和共识。
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价交换性等致命弱点,必然导致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引发职业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持论者根据社会上存在的政风行风不正、假冒伪劣横行、绝迹多年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状况,认为目前我国道德现状是“速道滑坡”,己经沦丧殆尽,道德失范完全归咎于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潜伏着物欲关系、金钱关系,使人们易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经济活动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可能直接被引入政治生活,导致不少人私欲恶性膨胀,责任心、“良心”泯灭,丧失社会道德就在所难免了。
这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符合历史进步和发展趋势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精神生活领域的确存在许多失范现象,社会道德水平一F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扩张,社会舆论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原有的主体思想道德系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知道,道德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力量,任何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基础和主体道德精神的支持。
离开一定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精神,社会繁荣的创造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