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讨论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有效讨论之我见

马德平

2013-12-24

语文课堂有效讨论之我见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五小学马德平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高效课堂”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教学领域实实在在的活动。广大教师都在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积极地进行着探索与实践,力图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决定着高效课堂的质量。

顾名思义,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在运用时可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运用。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

一、课堂讨论的乱象

近年来,根据对课堂讨论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许多课堂上充斥着种种不当的讨论,而一旦这样的讨论泛滥,何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意义呢?要么流于肤浅,要么虚张声势,甚至是课堂秩序混乱。这类不当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的问题没有实用价值

有一位老师在讲解《晏子使楚》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晏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晏子在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什么?”……试问:这样的讨论对教学有什么作用?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冲突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的问题并不多见;一些问题虽具备一定的认知冲突和争议性,但却远离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2.教师对讨论过程调控不到位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个不同的问题,然后分别让小组长代表全组在全班发言。这种企图节省时间的讨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理解

另外三个问题的权利。其本质上还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只不过由老师讲换成学生讲解,对多数学生而言,既没有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没有掌握基本知识。这类讨论只是给人以学生全员积极参与教与学互动的假象,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3.对课堂讨论的结论的评价不够科学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有些老师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没有指出对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也没有指出错在哪里,使学生的学习收效甚微。

二、进行课堂有效讨论的途径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有效讨论呢?

1、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分组要科学

课堂讨论的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如果是用以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课堂讨论,就可以用整节课进行讨论,这样就要求精心设计,课前老师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就某门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可以采取即时讨论,按照既定的分组方法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如果日常教学中老是讲过某个问题或概念后学生有疑惑,而学生出现疑惑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老师无法通过讲解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时可以让学生与周围同学进行互相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既方便又灵活地解决问题,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利用学生的资源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宜。学习小组的学生必须好中差(综合水平与能力)兼顾。然后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四位学生进行编码。每组的一

号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二号为喜欢发言的;三号是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四号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例如在初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齐读全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四号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言语交际课,往往让四号学生先说,先表演,这样四位学生的说话水平由低到高,后面交流的不断补充好的新的内容,使前面的学生受益匪浅。有时遇到十分好说的话题,就不指定按什么人顺序说,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总之,给学生编码后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能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同时便于教师分类分批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学习。

2、选择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

心理学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后,就会激发对这一事物的需求。例如在学习《捞铁牛》后,许多学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现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铁牛捞上来?”学习《小摄影师》后,让学生讨论:“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学了《三只白鹤》让学生讨论:同样是采用作记号的方法,为什么第三只白鹤找到了家?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3、时机把握——恰到好处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根据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而设计的讨论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这样的讨论时机较成熟,教师也容易组织。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矛盾,随机组织课堂讨论,效果会非常显著。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描写人们等待周总理的灵车这一部分,有一对反义词“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人们当时的心情,学生们学习时知道这是一对反义词,但对其作用又不是很明确,这时组织讨论:为什么用焦急和耐心来说明人们在等待灵车时的心情?焦急体现了什么?耐心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习后半段课文打下了基础。

同样,学生在质疑问难过程中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就有学生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