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驾驶员疲劳驾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驾驶员疲劳驾驶
【摘要】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中,由于精神和身体上的原因,出现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的失调导致驾驶机能下降不能保证安全行驶的行为。
疲劳驾驶不仅仅与驾驶员个人的安危有关,而且是一种影响公众安全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在当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疲劳驾驶的概念、表现、原因、危害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疲劳驾驶的个人预防措施及政策管制措施也得到驾驶员和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驾驶员;疲劳驾驶;安全行车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由此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其中,疲劳驾驶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因疲劳驾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起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占交通事故死亡率的83%。
因此,杜绝、减少疲劳驾车对改变道路交通秩序,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有着重大的意义。
1 疲劳驾驶的界定及表现
所谓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中,由于精神和身体上的原因,出现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的失调导致驾驶机能低落不能保证安全行驶的行为。
疲劳状态在不同时间、不同个体、不同情境下,疲劳产生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驾驶员疲劳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驾驶员的自我感觉或主观体验来反映:一是,脑供氧不足打哈欠,头脑昏沉困倦,闭眼时间延长甚至打瞌睡。
二是,无力感。
驾驶员感到体力减弱、操作无力,方向、换挡等操作主动性下降。
三是,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视觉模糊、视野变窄、听力下降,感觉器官的功能发生衰退或紊乱,对外界信息反映迟钝,容易造成判断失误。
四是,操作能力下降。
动作呆板不协调不到位,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2 疲劳驾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引起驾驶员疲劳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
2.1 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劳
有关专家认为15%的交通事故是由于睡眠不足引起的,而其中一半的交通事故是司机由于睡眠不足6小时而引起的。
驾驶员睡眠不足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如晚上娱乐过度、外界干扰、患病及超长时间驾驶车辆等。
2.2 长时间驾驶车辆引起的疲劳
驾驶车辆与其他体力劳动相比,不是很重,但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要对前后左右周围各种不断变化的道路和交通情况进行观察、判断,不能有瞬间的疏忽和松懈。
另外,长时间驾驶车辆,坐在一个固定座位上,做几个重复单调的规定动作,从而在精神上产生困倦,身体上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反应迟钝、动作呆板的现象。
2.3 驾驶员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服用安眠、镇痛等药物后,会使人困倦昏沉。
驾驶员饮酒后开车因酒精的作用会出现头重脚轻、手足无力、视力减弱、昏昏欲睡的现象。
2.4 在宽直、平整的道路上长时间行驶,操作简单,视野单调以及人体生物钟的影响如中午饭后的1-2小时内,凌晨的几个小时都会出现视觉模糊、昏昏如睡的疲劳现象。
疲劳驾驶将导致驾驶员丧失安全驾驶的能力,由此引发不应该发生的交通事故。
甚至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机动车是高速运载工具,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与其他车辆、行人会产生无数的焦点和矛盾,这些焦点和矛盾需要驾驶员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合理操作,才能确保交通秩序的正常和车辆行驶的安全。
驾驶员驾驶车辆时应保持精力旺盛,身体良好,具有安全驾驶的能力。
3 疲劳驾驶的个人预防及政策管制
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消除疲劳和预防疲劳:一是,要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是人体机能休养生息、恢复体力、减少和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
驾驶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制不良的娱乐活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二是,应控制驾车时间。
驾驶员连续驾车的时间不能太长。
根据身体状况,驾车两到三小时应注意休息一下,消除肢体疲劳。
长途驾驶时,要按规定保证至少两个驾驶员轮换驾驶。
三是,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爆饮爆食,行车前或途中就餐不能喝酒,饭后不要立即驾车应注意稍事休息。
四是,驾驶员应有自我保护意识,作为驾驶员自己本身,最清楚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不佳时应注意休息,不能勉强驾车。
服用药品要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
平时要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强壮体质为预防疲劳打下基础。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但是由于对疲劳驾驶的测定手段目前尚不完善,一些先进的测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困难。
疲劳驾驶尚不能明确界定,使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它的预防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目前只能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特定时间的巡逻监控、强化高速公路入口的管理等方法,而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
所以对疲劳驾驶的预防归根结底还在于驾驶员本身,只有驾驶员自己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驾驶观念,具备自我提醒、自我警示、自我调节和自我缓解、自我解除的能力,才能自
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确保行车安全。
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可广为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治理疲劳驾驶的先进方法、手段,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文,有效明确疲劳驾驶的界定,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快研制相关的测定仪器和实用化设备,像治理酒后驾驶一样科学的治理疲劳驾驶。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驾驶员群体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测定疲劳驾驶的手段与方法的发展和完善,驾驶员疲劳驾驶问题会有效得到治理和杜绝。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M].2007.
[2]刘风波.汽车驾驶与交通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3]郑安文,苑红伟,等.道路交通安全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4]杜林有.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