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发展起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酒文化发展起源论文
摘要: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

据《史记?夏本
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

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

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

关键词:酒,酿酒,酒器,饮酒,酒文化,酒精神。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

据《史记?夏本记》记
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

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

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
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

《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
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这里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

这些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品,酒质极好,酒度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则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所谓白酒。

另一类酒工艺极简单,只需发酵一夜即可饮用,仅为解渴,不会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谓甜酒。

可以猜测,古人酿酒是由发酵时间长短,选料好坏来决定酒质,无蒸馏工艺,但需过滤。

过滤的方法是先将酿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个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类,将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滤澄,经过滤后的酒装入酒罐中可长时间贮存。

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至于酒器更是种类繁多,参差不等,有木制、竹制或陶制。

上讲究的还得说用犀牛角或青铜器制成的酒具。

外形有似兽头或兽形,有三足或四足,有圆形或方形,有两耳或提手,有的还有盖并附有小勺。

后两种酒器盛行殷、周。

而使用时还要因场合而定。

各类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艺而异,分别叫笾、豆、爵、鼎等。

饮酒更是其乐无穷,自古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场景。

《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不
归。

”《诗经通论》认为:“醉以酒,饱以德。

饮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饱餐后之满足。

《诗集传》认为:“是以既醉既饱,而福禄之来,反覆而不厌也。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

饮酒的顺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龄最长后喝。

顾况诗证:“手把屠苏让少年。

”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
中国十大名酒
中国十大名酒
1.茅台(国酒,所以排第一.)
2.五粮液(这个不用说了吧?)
3.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谢曹操.)
4.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知道他家了,他肯定是名人.这里暂
且不讨论此杏花村的归属问题.)
5.西凤酒(神秘而高贵.因其神秘,所以比下面的高出一筹)
6.董酒(历史悠久)
7.剑南春(总感觉是很畅意的时候适合饮的一种酒)
8.泸州老窖(比较大众化的名酒)
9.古井贡(因为某个帝王喜欢,所以沾了点光.可能很多人和那老小子的口味不同
呢!但名声是不敢小瞧的.)
10.竹叶青(从古到今,老少咸宜,浓淡随意,比较含蓄的一种.可个人总认为被遮在汾酒的影子下)
中国酒文化艺术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

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从远古起,在中国,诗与酒就交融在一起。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

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古代饮酒诵诗,非常注重礼仪,在《诗经?宾之初宴》篇中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古往今来,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

魏晋时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有一半谈到酒,如“试酌百情远,垂觞忽忘天”。

唐代,诗歌大盛,诗人们嗜酒成风。

代表人物首推诗仙李白,其中“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成为诗酒交融的名句。

“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在为众诗人画像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地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位诗仙在《将进酒》中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把酒问月》中唱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杜甫的咏酒绝唱,称著于世。

与李白同代的爱酒诗人,先后还有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皮日休等等。

从唐代诗人嗜酒,诗歌繁荣,可以看出诗酒交融的盛况。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的。

无独有偶,北宋时的诗人苏东坡,在山东
密州(现诸城),中秋节饮酒,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南宋时,诗人陆游曾感慨地咏吟:“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中,摘取点点,可窥豹一斑了。

对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的形成,笔者与艾青同志曾探讨过,从史料上看,诗的形成到酒的出现,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

中国诗酒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文化体系。

纵观诗酒文化发展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

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