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20、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
一、基本原理
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
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
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侵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
依据区域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植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
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宜兴市农林局出具的技术报告,示范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区域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示范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21、护堤生态缓冲带构建技术
一、基本原理
植物的生态护坡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
效果,把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况。

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加固和稳定边坡,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实现生态修复。

植物的生态护坡工程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两方面的生态功能:一是维持河岸的结构稳定性,稳固河岸以确保河岸物理生境的完整性;二是提高河岸的生态稳定性,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二、工艺流程
三、示范应用
本关键技术应用于牡丹江市北安河生境修复,并进行了示范研究,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河流型水体水质保障,并已被地方管理部门应用,
研究成果将应用于牡丹江市截污及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施后的北安河。

22、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及绿化技术
一、基本原理
通过在坡面上铺设由特殊材料和方法编制的植生卷材,用锚钉固定后,把种子和特殊有机质资材以及特殊发育基础材料,通过专用注入机械压送注入到植生卷材内,从而在各类边坡表面形成长期稳定的植物生长基础层。

技术所采用的灌注型植生卷材是由特殊材料通过独特的方法编织而成,编织材料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和伸缩率,具有抗紫外线(UV)、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等特点。

植生卷材独特的编织方法和较强的材料伸缩性既可保证植生基础材料注入时织物孔隙闭合,防止注入材料发生泄漏,又能保证植生基础材料注入后织物孔隙逐渐张开,避免妨碍到植物的发芽;编织材料较大的抗拉强度及抗UV、抗老化性能,保证了植生卷材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及抗破损能力。

二、工艺流程
三、示范应用
该技术的典型规模为1万平方米到3万平方米间的生态护坡。

采用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及绿化技术之灌注型植生卷材所用材料包括种子和特殊有机质资材以及特殊发育基础材以及植生卷材,因各地区的原材料价格有差异,按标准配比、结构层标准设计厚度10厘米生成的植生卷材护坡单位价格约在30~100元/平方米区间。

北川河朝阳电厂引水口至门源桥防洪治理工程,河堤改造北起电厂引水口入口,南至门源桥,于2011年完工,该项目总投资1240万元,具体包括河堤改造和沿河路道路工程,其中河堤改造部分采用灌注型植生卷材及其护坡技术。

23、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的管理技术体系
一、基本原理
针对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缺乏长效管理、难以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从示范区水质水量调控、前期水生植物种养、后期生态系统维护管控及经济补偿等方面展开研究。

集成应用水质水量调控技术,保证示范区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通过现场实验,确定生态系统建设初期,水生植物种植的最佳植株长度、密度,并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合理进行配置,从而提高水生植物的成活率,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减少生态修复工程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生态系统建成后,运用课题研发集成的水生植物维护管控技术,做好生态系统运行维护的保障;通过定期监测和环境管理等手段,实时掌握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情况,并及时解决相应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生态修复工程长效运行,
通过技术成果应用、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服务等手段产生经济效益,为生态修复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

二、工艺流程
①水质水量调控:首先集成应用了水质调控技术和水量调控技术,通过调控生态修复区的水质和水量,充分保证生态修复区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

①前期水生植物种养:通过小试和中试,研究和集成水生植物植株初始种植的最佳长度、密度和植物配置养护,并按此技术参数进行生态系统构建。

①后期生态系统维护管控:系统建成后,对示范区进行日常环境管理,定期对生态修复区进行水质底泥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将监测结果与课题总结凝练的预警值进行比对,并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对水生动植物进行调控。

①经济补偿模式:充分利用生态修复区现有的资源,建立种源库,进行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将课题研发的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为生态修复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为生态修复长效运行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经济补偿模式。

三、技术案例
“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的管理技术体系”已在太湖贡湖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较好应用。

为了更好进行专业化管理,成立了环境服务业实体-无锡贡湖湾环境管理有限公司。

在生态修复区建立了在线监测系统(图1-38),实时监测贡湖示范区的水位、水质、气象等。

定期取样监测示范区的水质、底泥、生态系统的情况,根据生态系统预警值及时对示范区进行管理调控。

如:运用课题研发的水质水量调控技术,根据季节特征,对示范区进行水质水量调控,保障示范区沉水植物正常生长。

利用生态系统维护管控技术,对示范区的水生植物进行打捞或者补种,并通过水生动物的放养或捕捞,进行生态系统的综合调控,充分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性。

目前,贡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图1-39)。

示范区已有水生植物75种,覆盖度达55%,生物多样性提高60%以上。

有鱼类26种,鸟类107种,成为白眼潜鸭、红头潜鸭及白骨顶鸡等珍稀濒危鸟类的停留和栖息地。

并且,通过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以及环境管理公司对课题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收益,部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该技术可以在类似的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中进行推广,具有较好的普适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