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以人为本_中_人_之主体性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锦宣
“以人为本”中“人”之主体性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1745)
【摘要】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主体性解读是当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需要,也是进
一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需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
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通过它的实践性体现出来的,在它的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得以显现。
作为阶级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主体,更是解放的主体。
【关键词】人学;以人为本;人的现实性;人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C91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043-0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度项目“‘以人为本’中‘人’之主体性研究”(12SB198)
作者简介:陈锦宣(1980—),男(汉),四川宣汉人。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以人为本”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学界围绕“以人为本”问题中的“以什么人为本”、“怎样理解‘本’的含义”、“以人的什么为本”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这些问题基本达成的共识有:1.“以人为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所讲的“以民为本”,也于西方抽象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相区别;2.在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在批判传统人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新人学思想;3.在目的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例如:学界大都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但对如何理解现实的具体的人上却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以人为本”仅仅是一个政治命题,有人提出对它的理解当立足于价值论,但又有人把“以人为本”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正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学,是对“人学空场”的有力反驳,从而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而反对者则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等等。
显而易见,“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但是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主体,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讨尚显不足,而对于“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分析则是解决以上种种分歧的关节点。
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性与抽象性的区分为基点,从马克思对人的界定,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试从主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以人为本”中的“人”,以使我们加深对于“以人为本”的主体的深刻理解。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中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和具体的,这种现实性和具体性是通过它的实践性体现出来,在它的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得以彰显。
作为阶级主体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也是解放的主体。
一、“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
西方人本主义的兴起是近代的事,这种人本主义的提出是为了驳斥中世纪的“神本主义”。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肯定人的
43··
力量,弘扬人的价值,尤其是在开启人的类基础之上的平等主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也是一种“以人为本”。
但是这种“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意识平等的阶段,它只能是抽象的人为本,只能以人的抽象方面(如人的感性需要、意志力量、情绪体验等)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使“以人为本”概念真正具有科学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主张必须以现实的人为本。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的各种人和人的各种方面的考察,科学地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即充分肯定人、人的地位、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要从具体的人,从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出发,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与以往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偶然性、象征性、任意性和片面性相比,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必然性、自觉性、现实性和全面性,而这一思想区别于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之点就在于它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础的。
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2]这里所指的人之所以是“现实的”是因为他们把握了这样的一个前提:“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3]这个前提即是历史唯物主义,把对人的解读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里加以理解和探讨,人的现实性体现在对人的抽象的否定,不是还处于抽象思辨中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4]即是说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从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的,从人的现实关系和地位入手,把“人”从哲学思辨的对象变成了现实的研究对象,从而牢牢抓住了人的现实命运和生存状况。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存基础而抽象地议论“以人为本”,那么不论把人的地位抬高到什么程度,也只能是空谈,不可能为改变人的命运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出路。
因此,人的“现实性”需要从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去把握。
而这个前提并不是随意提出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离开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就难以找到科学地研究人的入口,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否定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6]。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实践中,现实的人处于人学思想的基础性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指导性而具有现实性,当今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二、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实质是为了彰显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恢复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作为主体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都没有给人以相应的主体地位。
自然唯物主义以“时间在先”的原则,把整个世界还原为自然物质,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体,人和自然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自然唯物主义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却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抹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它研究整个世界,却忽视了人,从而导致了“人学空场”,以致使人的主体地位隐匿起来。
因此,这种“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7],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它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它把人看作是思维和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也力图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原则来理解世界。
但是人本唯物主义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他们“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
”[8]对他们来说,人的活动本身仍然不是客观的活动。
因而,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仍然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所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忽视的仍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人并没有在这里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存在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是有意义的,“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
—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9]如果自然界离开了人类社会,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
而“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10]说明脱离人的主体的自然界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因其与人相结合而获得现实的属性和应有的地位,“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进一步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2]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历史”都应当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并对它加以肯定,所彰显的正是人的主体地位。
这是对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即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本,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本即是要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进而肯定人的主体地
44··
位、主体价值、主体作用和根本实现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的人是主体的人
“以人为本”的人是主体的人是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创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而这个坚持的前提则是否定抽象的人,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通过它的实践性体现出来,在它的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得以彰显。
具体而言,“以人为本”中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阶级存在的主体,是价值显现的主体,也是解放自身的主体。
(一)“以人为本”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总结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1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当然更不能赋予人以相应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紧紧抓住了这一点,从实践出发,全面探讨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人不仅是“解释世界”的主体,更是“改变世界”的主体,他通过把实践引入唯物主义中,从而肯定了人的位置,通过肯定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扬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4]在马克思看来,“以人为本”的主体不是人以外的神秘力量和超人的领域,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也不是历史上那些思辨哲学家和自封为救世主的人,而是人自身。
马克思主张人学必须要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人以实践主体的身份通过实践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和人类社会。
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出发实质上就是从实践着的人出发,人在实践中、在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为本。
离开了改变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以人为本”这个命题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美丽口号。
实践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范畴蕴涵了人的生成演变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的一切特征、过程和本性,因此实践的主体正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现实的具体的人通过实践也获得了实践主体的地位。
只有以人的现实实践为本,认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确立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从而推动人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二)“以人为本”的人是阶级的主体
笔者曾经提出,现阶段否认“以人为本”的阶级性就是否定“以人为本”的现实性,“以人为本”的现实性通过他的阶级性得以显现,因此“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融合。
[15]故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把握不能够抛开人的阶级性,人的具体性就体现为作为阶级成员而存在,离开阶级的人同样是抽象的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世外的批判不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并同这个社会共甘苦的人类主体所特有的活动。
现实的个人只是偶性,只是批判的批判借以表现自己为永恒实体的人间的容器。
主体不是人类中的个人所实现的批判,而是批判的非人类的个人。
并非批判是人的表现,而是人是批判的异化,因此批判家完全生活在社会之外。
”[16]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是真正的批判才是现实的批判,站在群众立场上的批判,才是真正的人的现实的批判。
人的主体本质不应该从抽象的批判精神中去绕圈子,而应从人民群众那里去寻求答案。
马克思自觉地把现实的人放到经济关系中,放到阶级关系中进行考察,人是阶级的人,阶级性是文明社会中人的基本的本质特征。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是阶级的主体,人的现实性与阶级性紧密相联,人的现实性只能在人的阶级性中才得完全显现出来。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奠基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就目前来讲,“以人为本”阶级主体即是“人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人民”是“以人为本”的阶级主体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个历史条件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阶段决定“以人为本”的主体只能是“人民”而不是“民”与“抽象的人”,初级阶段决定“以人为本”只能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作为类的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如前所述,人的“现实性”需要从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去把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大原则。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8]“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9]在此,马克思揭示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现实的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社会生产关系是现实的人活动的产物。
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看来,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把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且是以人为本的。
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强调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20]人的现实性不能通过单独的个人自身得到体现,只能在社会生活中予以考察和确证,因此,人的现实性也可以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显现出来。
现实的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体现在他是社会构成的根本,社会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21],社会历史是人的现实性、具体性的实质的体现,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他们的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22],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剧作者”的主体地位而出现。
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引领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自身的主体力量,直接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直接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
现阶段的社会历史主体
45
··
即是人民,人民进行社会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作为主体自觉地为获取自身地位、实现自身价值、争取自身利益、发挥自身作用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
对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就是按照人民的意愿,依靠人民的力量,就是要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不懈地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以人为本”的人是价值的主体
“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命题还是一个本体论命题,抑或只是一个政治命题?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本并不是指本体论本原意义上的本,而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人是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里主要是体现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是确证人是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的价值主体。
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在价值论中人是中心。
人的价值成为衡量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这个衡量标准的科学与否取决于它是否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是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价值的主体。
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是产生“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难以把握人的现实存在的价值主体本质的。
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是价值的主体的实质就是将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利益和尊严等需要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3]“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即是说要尊重人、要解放人、要依靠人、要为了人、要塑造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个性发展要求;解放人就是要冲破一切束缚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塑造人就是把人塑造成为价值主体。
我们党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再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恢复,到对人生存和价值的重视和高扬,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和人作为价值主体地位的肯定。
(五)“以人为本”的人是解放的主体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4]马克思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哲学的使命。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归宿来说,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据,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这个主体自身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它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的,在马克思看来,“以人为本”是要针对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非人化状态,针对现实的雇佣劳动阶级的异化,揭示雇佣工人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所异化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这个现实,改变雇佣劳动阶级的命运,使他们重新获得本应属于自己的作为主体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从而寻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从资本主义必然王国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跨越。
所以说,“以人为本”的人的主体性还体现为他是自身解放自身的主体。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5]毫无疑问,求得自身的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但是如何达到或实现这个目标呢,无疑只能依靠现实的主体自身。
马克思认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26]在这里,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哲学构成人自身解放的互相关联的两个条件,无产阶级作为“心脏”是以解放的主体出现的。
无产阶级作为解放的主体的任务是“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27]即是说无产阶级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决定它是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在此它就是人民群众,是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社会关系的物质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力量。
总之,马克思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在“以人为本”思想领域掀起根本性的变革,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所彰显的是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和强调。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延续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坚持和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作用和作为主体的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3][4][5][8][13][14][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30.30.29.23.50.6.8.8.
[6][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532.
[7][12][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4.118-119.204.
[9][10][11][19][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178.122.131.122-123.
[15]参见赵万江,陈锦宣.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根本一致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17][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5.
[21][26][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87.467.461.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9.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责任编辑:李学军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