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实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幼儿园敖青梅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肤色、种族各不相同的人,单从性别上都可以划分为男人或者女人。从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因为生理上的差异而决定了他们的性别,这既是一个生物学的事实又是一个社会现实。因此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孩子们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婴儿出生后,他们的父母便开始以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方式对待他们,从姓名、服饰、玩具到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就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发展,并形成能够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角色行为。可见儿童一出生就被分别纳入到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我们仿佛已经隐约地看到了这个男孩或女孩的一幅远景图画,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小到言谈举止、性格特征,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限定了。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性知识教育渐渐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和大众的传媒构成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的共同影响下,孩子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性别角色观念。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本文在对美国双性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比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探索适合在幼儿园中双性化教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双性化教育理念的一般解读

(一)双性化教育理念

“双性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1964年,罗西(A.S.Rossi)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在心理学上,双性化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

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在此基础上对“双性化”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双性化”为依据的“双性化教育理念”提倡在对孩子的双性化教育过程中,强调以孩子本身的性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为主,在此基础上吸取异性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的一些不足,以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双性化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部分幼儿家长的访谈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儿女的成就期望普遍较高,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性别,能够比较宽泛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家长都比较能够接受和认可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多数家长都比较赞同让女孩培养一些坚强、勇敢等相对男性化的特质,源于社会竞争加大,女性不再像过去那样禁锢于家庭生活,而要走向社会,面对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她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以面对社会的需求。对于男孩子,家长普遍担心的是有些男孩过于女孩子气,希望相应的弥补不足。

美国的“双性化”教育理念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双性化”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典型的男人”和“典型的女人”的教育模式,选择符合儿童需要的特征进行学习,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性格,而不仅仅是硬汉和弱女。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帮助每个儿童发掘自己的潜能,儿童会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生活。“双性化”理念的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为两性的成才及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心理依据和发展方向。

二、双性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中的缺失

(一)缺失的归因分析

在对幼儿家长访谈中发现多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要求是“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在问到男孩是什么样的?女孩又是什么样的?家长们的回答是:理想的男孩是坚强的、勇敢的、宽容的等;理想的女孩是乖巧的、可爱的、文静的、懂事的等;相反不喜欢的男孩是娇气的、安静的、小气的等;女孩则是顽皮的、固执的等。家长们会普遍地认可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又可以称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即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这体现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的行为适宜性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要求变成了僵硬不变的看法,就变成了性别定型的观念。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基于生理差异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传统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发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局限于单性化的束缚,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所以“双性化”是顺应新时代的一种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双性化教育也势在必行。

(二)缺失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教育要求男孩勇敢、坚强,要求女孩温柔、细心,但如果不让男孩学会关心体贴人或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不让女孩拥有竞争心或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那就失之偏颇了。事实上,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的男性,以及过于柔弱、自闭而缺少勇气、自立气质的女性,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往往劣于那些“双性化”男女。应该说,传统角色教育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女孩,东西方社会都不例外。许多女孩在其成长过程中,正是因为受到片面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影响,以致养成了自卑自贱、谨小慎微等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导致的后果包括: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后难以成材。此外,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而且在社交圈内也往往不受欢迎。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强化双性化人格意识,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和自身的条件,塑造符合刚柔相济、自信、豁达、有责任感、健康的人格模式。

三、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实践

双性化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加强双性化教育,是需要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