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授课时间:20XX年3月日主讲:张力参领导签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试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明确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环节之外,最重要的环节是:一要认真审题,学会审题的方法与步骤。二要积累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联想、归纳、推理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1、;2、;
3、收集证据;
4、;
5、。
其中:收集证据的方法:一般有:1、;2、;3、实验探究。
其中“实验探究的步骤包括:(1)、;(2)、;(3)、;(4)、;(5)、。
二、科学探究的考查形式:科学探究作为知识技能和实践方法的有机载体,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而科学探究就成为化学课程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需要同学们对每个环节都掌握。在考察过程中,也是有侧重地考查对某一个环节的掌握程度。
(一)提出问题型:能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因此它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一步,则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要想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从、、等过程中发现有关的问题;并能或表述这些问题。
[例1]新买的铝壶用了一段时间后,在壶内就出现了一层水垢,很坚硬。请你对此现象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答:
。
(二)猜想与假设型
猜想与假设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原理和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的解释和说明。猜想与假设是使同学们思维发散最活跃的阶段。
[例2]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冬天,弗莱明在他的简陋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实验器皿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素。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素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突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青霉素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A、青霉素污染了培养细菌用的琼脂
B、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C、青霉素能产生杀死细菌的物质
D、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三)实验设计方案、表达和应用型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得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其中实验结论可以通过图像、数据、表格等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具体的信息是对化学规律特征直观的描述。
[例3]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矮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
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
(2)甲同学认为高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乙同学认为矮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
总之,同学们在学习时,结合课本中的实例,细细体会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你就会发现,探究人人都会,并不神秘。付出总有回报,努力学习化学吧!走进化学――这门奇妙学科的大门,你会感到化学真奇妙。
[学生练习]
1、为比较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有人设计了下面的探究实验,请完成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装置结论
(1)按图2所示,用排水法收集
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
集气瓶,其中为空气,供下面
的实验用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
步骤(1)中得到的盛有空气和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在呼出的气
体瓶中燃烧更旺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
空气中更__________
(3)在步骤(1)中得到的空气和
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
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
荡
呼出的气体瓶中石灰水变浑
浊,而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比空气中更________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
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玻璃征
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
放在空气中的作比较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而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明
显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比空气中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不同火焰的加热效果相同吗?请你用下列定实验用品中的部分或全部,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只要说出实验方法即可):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量筒、胶头滴管、计时器、火柴、水等。答:
。
3、实验桌上放有一瓶盖有玻璃片的“空”集气瓶,不知装有何种气体,请你做出一种假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试液,观察到所得溶液是无色的。在B烧杯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右图)。几分钟后,同学们看到了小烧
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
氨水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
变为红色)答:
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请你仔细阅读下表中的示例,然后填写作出假设实验探究
示例:A烧杯中的溶液要过一会儿才变色,与B烧杯无关向洁净烧杯C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1)大烧杯壁有一种物质,能散发出肉眼年不见
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某氢氧化钙稀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现红色。将此溶液在空气中放置红色消失的原因验证方法实验现象结论
固体。对于燃烧后的固体成分,有人提出如下假设:灼烧后的固体既含有生石灰,又含有石灰石。你还能提出其它假设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确定灼烧后的固体到底是什么,你觉得用下列中的______方法(填序号)便可立即获得结果:A.讨论 B.调查 C.实验 D.上网。为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你的做法是:
①。
②。
7、思奇同学在妈妈买来的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包白色固体颗粒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该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思奇同学想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含有CaO外,还可能含有。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说明块状固体B还能继续作干燥剂,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若写出三种,奖励1分)①;②;③。
(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起猜想。思奇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还可能是。
方案实验方案(或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1)
(2)
而在夜晚主要发生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这一因素会不会引起昼夜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呢?
为探究其结果,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用下面的实验,测定森林某处白天和夜晚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1)配制一杯稀氨水,并向氨水中滴入3~5滴酚酞试液,使溶液呈浅红色,把得到的溶液保存在密闭的细口瓶里备用。
(1)分别选择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到森林某处用50mL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10mL,再抽气到50mL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吸入口,用力振荡2~3分钟,然后将注射器入口向上,小心将余气排出(不要把溶液排出)。再重复上述操作若干次,直至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
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抽气次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1 森林某处凌晨5时2次--------
2 同上上午9时20次0.03%
很多人习惯在天亮前到森林里进行晨炼,请你根据该探究结果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右图所示装置是制取并测定氧气密度的实验装置。
(1)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答:
。
高锰
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