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
上半部写童趣,下半部写情爱,文 章到最 后陷入 了过度的冥想中。
连环画 的结构,各节独立成文
对情与景的细节与个性的过度关注,以至小说只能 出以跳跃 或断裂的文 字与结构:琴子不 但听见 鸟鸣,更听了细竹唱, 她醒得 很早,只要看一看 她 的眼睛便知她早已在春朝 的颜色与声音中了。 她的眼睛多么清澈,有 如桃花潭的水,声响是没 有声响,而桃花不能躲避她的红。
审美趣味上, 京派小说家崇尚“和 谐”, 鼓 吹情感的“节制 ”与艺术技巧的“ 恰 当”。
京派小说还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 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 净,注重氛围 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 和牧歌 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 贡献。
废名
牧歌大都在20年代唱完了。处于“京派”期的他 还有未完成的《桥》,以及《莫须有先生传》,却 已趋于极端的形式实验了。他对“京派”的影响却 深远的很,在小说上影响了沈从文,在诗歌上影响 了卞之琳、何其芳等人。
师陀《果园城记》
“牧歌风味的幽闭”
“封建式的罪孽 ”
诗意与反讽的并存 ,与萧乾一样的“京派” 支流。将小城赋予人格,这一手法的成熟 是他的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小说的形式是由众多纷乱的场景拼贴而成 人物的意识流推动情节的进行 精英视野下的平民关怀,人生无常的感叹
海派
与“京派”相比,“海派”有强烈的地缘 特色,其内涵与外延也更为松散,成了不 同时期上海地方文学的大杂烩。
“海派”文学与都市有关,而都市与实验、 娱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海派”的前 瞻性与通俗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海派文学的都市性
上海提供的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传媒的发展 都市生活与新女性 海派文学的重要类型:都市文学、通俗文
海派与现代文学相始终,是通俗文学大本 营
民国初年
主要杂志:《礼拜六》(1916年)
主要作家:周瘦鹃、平江不肖生、张恨水 等 重要作品:徐枕亚《玉梨魂》 (1912)、李涵秋《广陵潮》等
三十年代
主要杂志:《现代》(1932年) 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
学wenku.baidu.com
晚清的小报 民初《礼拜六》与《小说月报》 二十年代《红杂志》与《红玫瑰》 三十年代《现代》与《无轨列车》 四十年代《小说月报》与《万象》
“海派文学”与独特的地方经验有关,只 要现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继续存在, 那么它就会不断地再现于历史中。 “海 派文学”算不上单一、凝固的作家作品流 派,只能算是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现代 文学现象。
萧乾《梦之谷》
“忧郁者的 自白 ”
梦的美 好与易逝
继承了废名《初恋》、《柚子》、沈从文 《边城》的主题,却别有滋味,更多现实 的纠结与苦 痛。
结集出版的有《 篱下集》、《栗子》和长 篇小说《梦之 谷》。《篱下》、《雨夕》 等篇以 儿童的天真反衬世道的污浊既加 强了作 品的反讽力量,又给作品染上了 忧郁的色彩•长篇小说《梦之谷》(1937 年),是一部具有自 叙传色 彩的作品, 是其 爱情经历的写照。
20年代的《竹林的故事》、《桥》具有后世推崇 的“京派”风味
其收在《 桃园 》、《 枣》等集中的短篇 小说和长篇小说《桥》,以 朴讷简约 的 诗化语言和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了 故乡 黄梅优美 的田园风光, 显示出了荡漾 在乡村 朴野之间的平和的人性 之美,具 有 冲淡、典雅、宁静 的情趣和意境。
派成员主要有三部分人:一是三十年代末 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 趣 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 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像梁实秋、凌叔华、 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学校的师生,像朱光潜、李健吾、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 等;此外,还有京派后起作家汪曾祺等人
《竹林的故事》:风景与人情的静美。
《桃园》:对乡间奇人的刻画 。
《火神庙 的和 尚》:语言的简洁 、风格 的冲淡。
太阳当顶时,林 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 水的 过去。 如果 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 ,一 眼要 上下闪,天与水。 停了脚,水里唧唧 响,——水 仿佛 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
京派与海派
京派
一、京派之由来流派大多是文学史家的命 名,因是事后的追认,往往偏离原初的语 境,因此对同一流派的指认就出现了许多 分歧。“京派”与“海派”也是一对歧义 丛生的流派指称。作为一对互生的命名, 起源于1930年代沈从文引发的论争,在 当时多泛指一种文风或学风,没有具体的 内涵与外延。但在文学史研究中,“京 派”、“海派”研究蔚为壮观。
1、“京派” “海派”之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1933)、
《“海派论》(1934) 鲁迅《“京派”与“海派”》(1935) 苏汶《文人在上海》(1933年)
“京派”的 报刊
《骆驼草》,1930年,周作人、废名等 《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杨振声、沈从文等 《文学季刊》,1934年,郑振铎、靳以等 《水星》,1934年,靳以、卞之琳等 《学文》,1934年,叶公超等 《文学杂志》,1937年朱光潜、常风等
京派”的沙龙
周作人苦雨斋群落 林徽因“太太的客厅” 朱光潜慈慧殿三号读诗会 《大公报》来今雨轩茶会和丰泽园聚餐会
“京派” 的成员
从《语丝》分化出来的《骆驼草》成员
从《新月》分化而来的《学文》成员
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等3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 来的学者
30年代初从北大、清华、燕大等毕业的李广田、 卞之琳、何其芳、常风、萧乾等年轻作家
二、“京派” 的作家与作品
追求艺术独立性,坚持审美本位主义 追求对乡村牧歌抒情诗式的表现 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与对古典艺术的化用
京派小说家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 反对“文以 载道”的 浅陋,因而在一个 充满 了变的时代 里,执意拉开与现实政 治的距离, 去关注纯朴 、原始的乡村 世 界 ,去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 不变的人 性 美、人 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