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述(ppt 91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柱的相对侧移δ,转角θ 弦转角φ= δ/h
31
5.4.3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值法
M A B M B A M A C M B D 4 i c 2 i c 6 i c 6 i c
M A E 6 i 3 ,M A G 6 i 4 ,M B F 6 i 1 ,M B H 6 i 2
底层柱上端
M上
V
h 3
其余各层柱上、下端 M V h 2
3)求梁端弯矩 边支座处的梁端弯矩
底层柱下端
M下
V
2h 3
左
右
左
右
MM上M下
中间支座处的梁端弯矩
M左(M上M下) i左i左i右
M右(M上M下) i左i右i右
29
5.4.3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值法
8
二、计算简图
(1)梁的坡度≤1/8,按直 线梁计算 (2)当框架梁为有加腋的 变截面梁时,如 Iend lmid 4, 可不考虑加腋的影响。
(3)梁、柱的截面惯性矩: 柱按实际截面计算; 梁应考虑楼板的作用,当采用现浇楼盖时楼板可作为框架
的翼缘,按T形截面计算其惯性矩。工程中为简化计算,可按下 式计算梁的惯性矩:
框架结构的计算模型是由梁柱的截面几何轴线确定的,框架柱在 基础顶面按固结考虑。
恒荷载
竖向活荷载
地震作用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示意
风荷载
11
5.4 框架结构的内力及侧移计算 一、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
假定:1.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点侧移忽略不计; 2.本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
2
楼盖竖向荷载的传力路线与一般楼盖完全相同,即对普通现浇梁 板结构来说可分为单向板或双向板,当 l1 l2 2 时为单向板,荷载向 短跨方向传递;当 l1 l2 2 时为双向板,荷载向两个方向传递。
双向框架承重方案
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3
横向框架承重方案:由于横向框架梁截面高度较大,使该方 向的抗侧移刚度增大,有利于抵抗该方向的水平荷载,但由于梁 高加大,使房屋的净高减小,不利于纵向管道布置。
19
分配系数:
GD4.64.9629.60.643HG 2.642 .6.6 93.26 0.246
GH2.62.64.690.357 HE 4.6 942.6 .6 93.26 0.445
IH3.236.246.690.41 IF4.649.639.260.59
2)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其它各层柱的反弯点在1/2h处。
26
2. 柱剪力与位移的关系:
柱的剪力与水平位移的关系:
V
1 2 ic h2
柱的抗侧移刚度:
d
V
12ic h2
V——剪力,
Δ——层间侧移,
h——层高,
ic——柱的线刚度
27
3. 各柱剪力值的确定: F F3
F 假设同层各柱的剪力为V1、 V2…… F2
M IH 2.0 3k 4N -m
20
-3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6
-23.04
23.04
21
弯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1、分配系数
i
i
(i EI ) l
当远端为铰接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3 i 4
当远端为滑动铰支座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i 4
2、固端弯矩: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表2-4、表2-5或根据结构力学 教材查用,弯矩方向:对节点逆时针旋转为正(可任意,但要统一)。
3、分配节点不平衡弯矩(不平衡弯矩为节点弯矩的代数和∑M):首先分配 有较大不平衡弯矩的节点(用-μ∑M计算各杆分配弯矩,并在其下划一横线, 以示暂告平衡,此弯矩不再参与分配了),同时向杆的远端传递弯矩(梁和底 层柱,传递系数为1/2,其他各层柱为1/3)作为远端的不平衡弯矩(此弯矩参 与分配),依次分配其他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传递,待各杆不平衡弯矩小到 可以忽略不计时,即可停止进行。 4、各杆端的最终弯矩:即为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及传递弯矩的代数 和。
H I 3.26 34..2669 2.60.309
固端弯矩:M G Hg 1 2lk 2211 2 62 2 3k 6N -mM H Ig 1 2lk 22 1 1 2 4 .8 2 2 2.0 3k4-N m
M HG g1 2lk2 211 262 23k6N -m
为增加房屋的净空,有时要设计宽度较大的扁梁,这时除要 进行承载力计算之外,尚应验算梁的挠度和裂缝是否满足要求。
4
二、框架柱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柱宜采用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两个主轴方向的
刚度相差不宜过多,矩形截面长短边之比不宜超过3,框架柱的 截面边长: 非抗震≥250mm
矩形柱 抗震≥300mm(四级)
h3
V 1 V 2 L V i L F F F1
h2
V1 d1
h1
V2 d2
M
Vi di
M
F F d1d2Ldi L d
Vi
di
d
F
越靠近底层,层间剪力越大
柱子分配到的剪力与其抗侧刚度成正比
28
4.计算步骤:
1)求框架中各柱的剪力 2)求柱端弯矩,取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其它各层柱的反弯 点在1/2h处
18
弯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1、分配系数
i
i
(i EI ) l
当远端为铰接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3 i 4
当远端为滑动铰支座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i 4
2、固端弯矩: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表2-4、表2-5或根据结构力学 教材查用,弯矩方向:对节点逆时针旋转为正(可任意,但要统一)。
又称改进反弯点法。
前提条件:梁柱线刚度比不够大,节点有转角 影响转角的因素: 层数 荷载形式 梁柱线刚度比 上、下梁的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变化
ib ic 3
30
5.4.3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值法
D值法的基本假定: 1)假定同层各节点的转角相同 2)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
-13.59 1.34
12.25 -12.25
-4.1
23
24
(单位:kN-m)
25
5.4.2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F3 h3
F2 h2
F1 h1
1. 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
ib ic 3
1)在确定各柱剪力时,假定框架梁刚度无限大,即各杆端无转角,且同一 层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移;
fc Ac
0.65 (一级) 0.75 (二级) 0.85 (三级) 1.0(四级或非抗震)
∴
N
Ac fc
N(1.1~1.2)Nv (一~三级) N(1.05~1.1)Nv (四级或非抗震) N v ──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估算值。 N v 柱支撑的楼板面积×楼层数×(12~14)×1.25
7
5.3 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 一、计算单元
框架结构为空间结构,应取整体结构为计算单元,按空间框 架进行内力及位移的计算,但对平面布置比较规则,柱距及跨度 相差不多的框架结构,计算中可将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在 各榀框架中,选出一榀或几榀有代表性的平面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每榀框架按其负荷面积 承担荷载。
6
三、混凝土强度等级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按二~ 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20。
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差别不宜过大。 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若梁柱混凝土强度相同──由于一 般框架梁不需要高强混凝土,所以导致梁造价提高;若梁比柱混凝土 强度低太多──节点承载力不易满足。 为降低梁(包括板)的造价,使梁具有足够的延性,梁混凝土强 度等级宜≤C40。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应验算节点核心区的承载力。节 点核心区的验算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为保证框架结构的延性,柱在9度区混凝土宜≤C60;8度区宜 ≤C70 。
13
例g2k题=1一2k:N/用m,分ic1层=4法.0计1×算1下010图N▪所mm示,ic框2=架5.的21弯×矩10图10N,▪m已m,知ib1:=2g.16k=×9.160k10NN/▪mm,m,ib 2=3.26×1010N▪mm。
14
分层后的开口框架:
15
16
弯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
纵向框架承重方案:由于横向框架梁高度减小,有利于纵向 管道布置,但横向框架刚度减小,对结构抗侧移不利。
目前,预制板用得极少,绝大多数框架结构均为双向框架承 重方案。 5.2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估算及材料强度等级选择 一、框架梁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应由刚度条件初步确定。框架结构的主 梁截面高度可按 hb (110~118)lb 确定,且截面高度不宜大于1/4净 跨;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4hb,且不宜小于200mm。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5章框架结构设计
5.1 框架结构布置
柱距较大
柱距较小
由于高层建筑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较大水平力,因此,在纵
横两个方向都应按框架设计。
框架梁柱构件的轴线宜重合,如果二者有偏心,其偏心距不
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边长的1/4,当必须大于时,可采用水平
加腋来解决,但9度区不应大于1/4h。
抗震≥ 400 mm(一、二、三级)
圆形直径≥350mm(非抗震和四级) 450mm(一、二、三级)
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宜大于4。 高规要求 M 2
Vh0
M
V H0 2
H0
2
Vh0 Vh0 2h0
近似取 H0 4 h
5
在初步设计时,柱截面尺寸可按轴压比确定。
∵轴压比为 N
一边有楼板 I=1.5I0 两边有楼板 I=2.0I0 I0为梁矩形部分的惯性矩。
9
二、计算简图 (4)轴线: 梁、柱轴线取各自的形心线; 梁、板、柱均现浇时,梁截面的形心线可取至板底 上、下层柱截面尺寸不同、形心轴不重合时,一般将顶层柱
的形心线作为整个柱子的轴线
10
二、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其作用在其中的荷载共同构成的。
22
23.15 1.16
24.31
8.1
-36 12.85 -1.81
0.65
-24.31
36
-23.04
→
6.43
-4.72
← →
-3.61 0.33 -0.20
-6.53 -0.36
-4.53 0.47 -0.25
38.95 -6.89 -32.07
-2.3
23.04
← → ←
-9.45 -2.27 0.93
开口框架的支座设为固定端与实际不符。为消除 由此带来的误差,除底层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 度均乘以 0.9,并取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3。
12
分层后,各开口框架的内力可由弯矩分配法计算。 最终弯矩取法为: 框架梁的最终弯矩即为各开口框架算得的弯矩; 框架柱的弯矩,由上下两相邻开口框架同一柱的弯矩叠加而得。 最后算得的各梁柱弯矩在节点处一般不平衡,但误差不大。如有需要,可将 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
1、分配系数
i
i
(i EI ) l
当远端为铰接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3 i 4
当远端为滑动铰支座时,采用折算线刚度
i i 4
2、固端弯矩: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表2-4、表2-5或根据结构力学 教材查用,弯矩方向:对节点逆时针旋转为正(可任意,但要统一)。 3、分配节点不平衡弯矩(不平衡弯矩为节点弯矩的代数和∑M):首先分配 有较大不平衡弯矩的节点(用-μ∑M计算各杆分配弯矩,并在其下划一横线, 以示暂告平衡,此弯矩不再参与分配了),同时向杆的远端传递弯矩(梁和底 层柱,传递系数为1/2,其他各层柱为1/3)作为远端的不平衡弯矩(此弯矩参 与分配),依次分配其他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传递,待各杆不平衡弯矩小到 可以忽略不计时,即可停止进行。 4、各杆端的最终弯矩:即为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及传递弯矩的代数 和。
17
分配系数:
GD4.64.9629.60.643HG 2.642 .6.6 93.26 0.246 GH2.62.64.690.357 HE 4.6 942.6 .6 93.26 0.445
H I 3.26 34..2669 2.60.309
IH3.236.246.690.41 IF4.649.639.26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