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抗美援朝的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评价抗美援朝的历史价值
张星星刘国新齐德学
2013年08月22日14:19 来源:北京日报
话题缘起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60年前,朝中代表团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和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至此结束。
这场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几十年后,我们应怎样用历史的眼光评价抗美援朝,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答。
抗美援朝出兵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内各方面都面临艰难的情况下,抗美援朝决策确实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
毛泽东说,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一个决策。
对于当时出兵参战的决策,您怎么看?
张星星(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经过慎重思考、深入讨论、反复权衡,独立自主作出的正确抉择。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在作出出兵决策之前,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美国发出警告,但是美国完全无视中国的警告,不断扩大对朝鲜的侵略。
抗美援
朝的出兵决策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不惧强敌的决心和信心,符合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得到全国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
对于当时的出兵决策,有观点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在苏联领导人的鼓动下毛泽东个人作出的决断,是当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在信息极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错误判断”。
也有人撰文认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也有反对中国出兵参战的意见,反对者陈述了各种理由,是毛泽东否定了不同意见。
……而从现在解密的联合国和美国档案得知,联合国、美国和其西方盟国并没有准备与中国作战,并且在努力防止这样的战争发生。
战争对中国并不是迫在眉睫。
”这些观点和认识有违历史事实。
刘国新(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敢不敢出手,确实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60年前的中国,面对这样的历史考卷,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说“不”,交出了令后人骄傲和满意的答卷。
毛泽东在1953年9月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时说的一句话是对这个答案最好的诠释:“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
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能战方能言和。
在关系到国家和
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和平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赐。
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挑战,退缩、忍让只能助长其嚣张气焰,使其更加肆无忌惮。
直面挑战,坚决回击,用胜利昭示我们的决心和力量,才能挫败侵略者,赢得真正的和平。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促使中国出兵参战的决定性因素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
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时,就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了中国领土,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不能没有反应。
当时除了抗议、声讨之外,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考虑可能要同美国打一仗。
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我们新的课题: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
”二是保卫东北地区安全。
美国投入朝鲜战争的空军飞机于8月27日起不断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城镇、乡村,地面部队准备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界推进,严重威胁中国东北地区安全。
三是维护东北地区经济建设。
东北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经济恢复和建设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
新中国工业基地一半在东北,而东北工业基地一半在辽东、辽南。
如果中国不出兵,让美国压至鸭绿江边,整个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无法进行正常建设。
四是维护中国社会稳定。
美国出兵朝鲜后,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就活跃起来,活动明显猖獗。
不将美国在朝鲜的气焰打下去,国内反动气焰就会更加增高,不利于新生人民
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五是从迟早要打的利弊得失上的考虑。
如果不出兵,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一千多公里的边防线需要部署很多兵力,还要改善装备和修建机场,随时准备打,与其如此,从经济上说,从国家长远建设上说,迟打早打,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
阅读延伸
外国学者和政要评价中国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历史意义
1、对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必要性的评价: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乔纳森?波拉特认为:“北京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的支配,而不是按计划”,“中国完全没有进行现代战争的准备,……特别是没有准备同主要依赖空中轰炸和优势的火力支援的美军作战,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时,中国领导人也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
美国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说:“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
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五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
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
2、对抗美援朝历史意义的评价:美国著名外交活动家艾夫里尔?哈里曼说:“在美国不甚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
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
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
”
英国牛津大学大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说:“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
怎样从国际格局看抗美援朝战争
主持人:对战争的结果,我们一直在说赢得了胜利,但近年来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和判断。
您怎么看?
刘国新:新中国成立时所面对的是美苏两个大国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合作走向战后对抗,形成冷战的世界格局,所以,尽管新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第一个信息是愿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立足于走向国际社会,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
但在战争中美国不能不以我们为对手,又不能不坐在谈判桌前与我们进行平等的谈判,交战双方经过谈判最终签订了停战协定,这实际上是一种事实上的承认。
从这个意义理解,我们说新中国是胜者。
张星星:战争期间,美国投入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大部分海军兵力,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劣势的武器装备,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随后又在两年多时间里坚
守防线,挫败敌人的疯狂进攻,最终迫使美国不得不在1953年7月27日与中朝方面签订停战协定。
这对中朝两国尤其是对中国人民志
愿军来说无疑是伟大的胜利。
齐德学:自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除1931年至1945年的抗
日战争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外,只有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挨打受欺历史,只有任人宰割、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正是抗美援朝
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气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不但美国而且包括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了。
抗美援朝一战,一扫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耻辱,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了不起的正气篇,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在国际上的形象。
正如彭德怀元帅无比自豪地指出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使得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真正平等的对手,并最终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这一点上看,中国是胜利者。
阅读延伸
“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
争则开始于1950年10月;朝鲜战争是从三八线附近爆发的,而抗美
援朝战争则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攻占大半个朝鲜、逼近中朝边境的情况下开始的。
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主持人:无论是从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还是工业实力、经济实力看,中国毫无疑问处于绝对劣势。
我们能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
齐德学: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极大提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爱国热情。
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奋工作,积极生产,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这是志愿军无穷的力量源泉,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
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场斗争中,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当时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国新:历史的价值往往在于它所引起的思考。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就是全民族应战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状态。
我把这种精神状态概括为三句话:承受压力,应对挑战的心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胆识。
简单概括,就是那么一股不怕压、不信邪的劲儿。
正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其
影响才会经久不衰,持续至今。
每当我们身处逆境或受到巨大压力时便会生发出来。
1989年,西方主要国家联合制裁中国,这一年的下半年,邓小平连续接见外国政要,面对制裁,他在谈话中多次援引抗美援朝的例子。
对于制裁也好,压力也罢,邓小平的态度十分鲜明:“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
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这说明抗美援朝已经成为鼓舞人心的一个精神象征。
我说,真正的精神遗产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出现,它已经注入到你的思想深处了,平时不用去想,用时也不用动员,自然会奔涌出来。
这是凭借灌输和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如何看待抗美援朝付出的代价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您怎么看?
张星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确实付出了较大代价,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有18.3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直接战费支出62亿元人民币,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
然而,有些说法却随意夸大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损失和影响,认为:“为此我们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恶化了同美国的关系,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机会,牺牲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耗费了几十亿美元资财,错失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好的经济发展时机。
”也有观点认为,抗美援朝使“中国被排除于联合国达
20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中国同世界的交往,阻滞了中国经济和社会
的进步。
”
事实上,美国从新中国一成立就采取敌视、封锁和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即于1950年6月27日命令其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作战的。
”因此,将中美关系恶化、失去解放台湾机会归咎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没有根据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中国采取了“边打边建”的方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5%,1952年底顺利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为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谓“错失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好的经济发展时机”、“阻滞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齐德学:其实,恰恰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摆脱美国控制与中国发展贸易。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禁运的决议,在美国的威胁和利诱下,先后有40多个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
但是禁运本身就是损人不利己
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做出了出乎世界所有国家预料的良好表现,因此,许多国家虽然跟随美国宣布对中国禁运,但包括英国、法国、西德、日本在内的国家仍以种种方式同中国进行贸易。
与1952年相比,1953年这些国家向中国的输出均有增
加,其中西德和日本均增加了8倍。
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上述国家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先后放弃或放宽了对中国的禁运,至上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上述国家均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
同时,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美国也不得不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就已经认识到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
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方面,美国在越南战争中
失败,客观上宣告了其亚洲政策的失败,美国从越南脱身需要中国的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为了增加与苏联抗衡的力量,不得不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仍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这个因素的重要影响。
另外,抗美援朝战争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争取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长期和平环境。
中国在全力保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边打边建。
其中,最重要的有效措施,就是通过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动员全国人民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生产能力。
1951年中国财政实际收支和经济生产,都“出现了远比原来预计要
好的情况”,至1952年10月,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并有了自己的制造工业。
取得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第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1953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五年经济建设计划。
这是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创造的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抗美援朝并没有使中国经济停滞发展,而是相反。
抗美援朝对当代中国有何影响
主持人: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记忆,更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
抗美援朝留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齐德学:抗美援朝战争本身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是:第一,贫穷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教训,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人民的启示。
试想,如果中国当时不是那样的烂摊子,而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和相当规模的经济力量,那么美国对中国一再发出的警告,也就不敢置之不理而一意孤行了。
只有搞好中国的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搞好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安全才更有保证。
第二,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弱国能够打败强国。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现代战争史上树立了弱国打败强国、以劣势武器装备打败优势装备强敌的光辉典范。
这里的关键是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
战略指导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增强经济力量,千方百计加强和改善军队武器装备,同时调动各方面因素和力量,同仇敌忾,团结对敌,以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弥补经济力量的弱小;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并灵活利用政治、外交上的策略手段,使战争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已,不利于敌,从而获得战争中的有利形势。
刘国新:历史的深层价值在于思考过后给人的那种启迪。
抗美援朝给当代中国的影响很深刻、很广泛,最主要的是有三个启迪。
启迪之一是,中国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要勇于面对挑战。
抗美援朝战争所确立的那种冲突反应模式以及贯穿其中的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
准则于今仍有借鉴意义,那就是:第一,中国对事件的把握有一个底线,把底线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不要越线,如果越线,是不行的。
正所谓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二,中国说话算话,既不虚张声势,也不食言,不管困难有多大,说到做到。
这个模式在后来的地区冲突中起了作用。
1965年3月,美国派出地面部队对南越发动侵略,并称美国军队将实行“穷追”。
中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警告美国,不得越过17度线,否则中国将出兵。
有了朝鲜战争的教训,美国再也不敢对中国政府的声明置之不理, 终究没有越过17度线。
在当今世界,中国要树立大国形象,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最关键的就要说到做到,言出行随,剑及履及。
启迪之二是,中国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头脑中要有大战略。
当年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它难在:一是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决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胆略与气魄;二是一旦和美国交手,战火引到中国境内怎么办?三是还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去说服中央决策层中意见不一致的其他成员。
其实这三条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即对于这场“不期而遇的战争”,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安全战略。
当时一些人对出兵朝鲜顾虑最多的就是国家的
经济实力,所面临的困难,战争打起来后,国内各项工作已经敲定的盘子该怎样调整的问题,决策出兵最大的顾虑、决心最难下的也在于此。
这当然也是一种安全考虑。
毛泽东透过眼前的云雾,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想着国内的局势,更关注国际的格局。
他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
所以他做出的判断是:我们认为中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国外史学家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由于安全得到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
启迪之三是,中国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还要有相应的政治智慧。
中国参战以后,如何避免美国公开同中国宣战?毛泽东主张6个字:“要能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要在朝鲜境内有效地大量地歼灭美国军队,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朝鲜问题。
为此,一定避免两军形成僵局,那样的话,不但朝鲜战局不稳,美国很可能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则中国业已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将归于破坏,还会引起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
又比如,志愿军参战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只做不说”,以掌握工作上的主动权。
即使有外国通讯社报道中国志愿军,国内也不报道,《参考消息》不登。
还比如,战争进入到双方互有攻守、边打边谈的阶段,毛泽东提出:“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几手都有准备,各有应对,表现出一种
从容淡定,随时奉陪,争取胜利的战略气度。
应该说,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中国领导人的胆识和智慧战胜了短视和狭隘。
(主持人:魏志奇)
阅读延伸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字解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两句话八个字,最早见于1950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表的联合宣言中,联合宣言阐明了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的关系,阐明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必要性,指出:“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两句话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