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PPT讲义.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在治疗上 ⑴提出治未病:包括无病防病;即病防传;有病早治 ⑵注重正气的综合调治是治疗杂病的主导思想。正气虚弱, 无力抗邪,疾病蔓延恶化,加重病情;反之,正气充足, 正气能抗邪,疾病易于康复。主要有两种手段①扶正以祛 邪(正气亏虚较严重),如血痹病。②祛邪以扶正(用于 邪实为主的病证)。此法在祛邪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 如果不顾护正气,邪不易去,还会造成新的正气损伤。为 了顾护正气,手段可以采取①在祛邪药中加入扶正药(鳖 甲煎丸);②就近导邪外出(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③逐邪的峻剂,小剂量递 增,中病即止,药后糜粥自养等。
(5) 判断预后 (水气病)“水病脉出者死”
3、审慎灵活的治疗学特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治未病 ①无病防病 ②既病防传 ③有病早治
(2) 邪正兼顾,平调阴阳 疾病过程是由正邪消长和阴阳盛衰这两组基本矛盾构成, 因而根据邪正消长和阴阳盛衰的度,可以决定“扶正以 祛邪”,或“祛邪以扶正”或“扶阳抑阴”,或“抑阴 扶阳”。这种对杂病治疗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观念,既 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
5、肝虚的治疗: 《素问》: “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补用酸:酸能养肝(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白芍) (2)助用焦苦(入心):焦苦助心之少火(焦白术、 炒枳壳)
①心为肝之子,心感气于肝,子令母实; ②心少火旺可以制约肺金,肺金受制,木不受克 (3)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①补土制水,肾的阴寒水气受脾土制约,则水不凌心,则心的少 火气旺; ②脾为心之子,子令母实; ③培土荣木,脾气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虚
6、甘酸苦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1)五味子,味酸,能补肝降酶,慢性肝炎多用 (2)茵陈,大黄,苦寒,能泻肝退黄,用于急性(黄疸性)
肝炎。 (3)黄芪,味甘,能补肝(提高免疫抗病能力),肝虚者
多用
7、虚虚实实, 补不足,损有余 虚虚-----虚证用泻法-----虚者更虚
误治 实实-----实证用补法------实者更实 补不足-----虚者补之
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体质强弱决定药量
四、学习目的与方法
(一) 学习目的 1、掌握杂病诊治规律,拓宽临床思路 2、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 3、提高把握治疗疾病全过程能力以及阅读古医
籍的能力
(二) 学习方法
1 、 学习主要精神,结合临床实际
由于本书年代久远,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几经丢失和多次 编辑,难免有许多错漏之处或者不属于张仲景的原意, 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加上文法古老深奥,学习时应该掌 握主要精神实质和对临床有用的东西,对不清楚的难以 理解的可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对于不正确的,应该去 掉。
4 、 注意本书的文法 (1) 省文法 (2) 倒装法 (3) 夹注文法 5 、方证互测,前后联系
6 、定法和活法 • 定法:肯定的治法,“主之“,即方证切合,非此方不可 • 活法:治法不变,但有灵活的余地:“亦主之”,“与
之”,“可与之”,“宜”,“当”。 7 、 各篇相互对照
如痰饮病篇和水气病篇 8 、 采用旁证
(二) 特点
1、重视病与证结合的特点 “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 →辨证施治 2、重视脉学运用的特点 • 张仲景在自序中说“平脉辩证,是为伤寒杂病论”。平脉,
评议脉象,以脉象的变化作为解释疾病变化的重要依据 .金 匮的脉法包含有 • 全身脉法:人迎脉,趺阳脉, 少阴脉; • 独取寸口法:寸,关,尺 • 都是全身经脉气血汇集的重要部位,与五脏元真息息相通, 因此通过脉象的改变,可以较为快捷的反应内脏变化的情况
水气病、黄疸病)
三、基本精神和特点
(一)基本精神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 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 天人合一(天人整体观):“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 人体整体观:“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为核心
地位。 • 人与环境统一性的破坏,或者人体自身整体环境的破坏,会
(1) 用于诊断 (虚劳)“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 亦为劳”
(2) 解释病机 (历节)“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 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3) 鉴别诊断 (肺痿肺痈)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 者为肺痈 ”
(4) 指导治疗 (咳嗽上气)“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 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
(3)气血津液,贵在通调 ①通调气血 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其通阳行痹的作用首先使阳 气通畅,然后带动血液运行,凝聚的瘀血消失,达到肢体 局部麻木不仁的症状逐渐消除的目的。 ②通调津液 由于疾病的作用,使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不四布, 以致口干,或小便不利,或水肿。通过健脾治水或强肾化 水,都可以使气化流行,津液通达。
王焘《外台秘要》
3 、整理(公元1057,北宋) 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 林亿整理校订《金匮要略方论》
版本:元代《新编金匮方论》,邓珍序
二、主要内容和分篇依据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25篇,其中: 第1篇-----提出了杂病辩证施治总的规律 第2~17篇-----论述40多种内科疾病 第18篇------论外科疾病 第19篇-----论不能归类的疾病 第20~22篇------论妇产科疾病 第23篇-----论杂疗方 第24~25篇-----食物禁忌 包括60多种疾病,前22篇共载方剂205首。
2、在发病上
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正气抗邪” 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邪气伤正”理论, 符 合辩证法内外因的发病学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3、在病理传变上 提出:一般来说,外邪致病初期偏于经络,随着病势发展 而逐渐深入脏腑(经络→脏腑);脏腑发病后,根据脏腑 之间生理上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可导致脏腑传脏腑 (脏腑→脏腑);脏腑受邪,也会表现于其经络所循行的 部位(脏腑→经络)
2 、 须与<<内经>>、<<难经>>相互联系
3 、须与<<伤寒论>>互相印证 • ①伤寒与杂病是不同类的疾病 • 伤寒,外感热病一类疾病的总称,大致规律是:病因以感
受外邪为主,发病突然,传变较快。治疗以祛邪为主,兼 顾正气。 • 杂病,多因素造成的脏腑自病为主,发病缓慢,传变较慢, 辩证以脏腑定位。治疗重在扶正,兼顾祛邪。 • ②伤寒与杂病的联系 • 张仲景从医疗实际出发对伤寒和杂病采取了分中有合的编 写办法。 • ③伤寒与杂病互参 • 有些条文两书重复,一共有42条相同。有些治法和方剂俩 书相互使用,37方相同(比如五苓散和猪苓汤)。
2 、如何治肝实脾? (1)治肝勿过苦寒,过用则伤脾 (2)清肝应配健脾药(茵陈五苓散) (3)疏肝亦需健脾(逍遥散)
3、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 (1)不知五脏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不知脏腑病有相互传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3)不知治病当照顾整体,治未病要防止传变
4、惟治肝也: (1)治疗急性黄疸,只知用苦寒清热燥湿,不知苦寒久服伤脾胃 (2)慢性胁痛只知香燥理气舒肝,不知久服香燥最易伤脾 (3)治肝病腹水只知攻逐水饮,不知过于攻下会伤脾胃
9 、参考书 (1) 、清 · 徐影《金匮要略论注》 (2) 、清 ·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3) 、清 ·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4) 、参考辅导资料 五、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要求】 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 的基础, 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同时熟悉杂病的四诊要领。 3. 掌握篇中对杂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以及治疗 等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原则。
【内容】 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养慎防病,病因病机,四诊举 例,四时色脉,气候太过不及,疾病分类,五邪中人,表 里、新旧同病治则等。
一、治未病(1)
治未病的含义
(一) 、未病先防
《内经》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犹渴而 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预防疾病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一、成书沿革
1、成书(公元205年左右,东汉末年)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伤寒”十
卷,“杂病”六卷。杂病部分即今之《金匮要略》。 2 、散佚(成书后~公元1065年,东汉至北宋) 晋 王叔和《脉经》
葛洪《肘后备急方》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
正治 损有余------实者泻之
8 、注意(1)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邪气实则传,虚则不传; 虚则受传,实则不受;(2)肝虚的治法:五行学说是整体调 控系统,整体调节是关键;(3)肝实,肝虚都要重视脾的治 疗,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机体的抗病能力 和疾病的后期恢复
匮—通“柜”,指古代藏物之器具 金匮—藏放古代皇帝圣训、实录、重要档案的地
方,引申为文献资料珍贵,应当审慎保存。
《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契,丹书铁契,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
要略—扼要简明 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指明
其属性为临床医书)
绪言
• 一、成书沿革 • 二、主要内容和分篇依据 • 三、基本精神和特点 • 四、学习方法 • 五、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二)分篇依据
1、多病成篇(合论) (1)病机相似(血痹、虚痨) (2)病位相近(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3)证候相似(痉、湿、暍) (4)分科合篇(疮痈、肠痈、浸淫病以及妇人三篇) (5)不便归类的疾病合为一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
阴狐疝蚘虫病) 2、单病成篇(专论) 临床表现有鲜明特性的疾病(疟病、奔豚气、痰饮病、
致人生病。这就要求在诊断疾病时要考虑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的因素,包括气候,饮食,甚至是王法,房事等等。在治疗 疾病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认识到五脏之间相生相克 关系会导致疾病的传变。
•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1、在病因上
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总的来说, 是指,脏腑为内,经络为外;脏为内腑为外,经为内络为 外。这与现代的病因学不同。
妇人杂病及脚气病)
4、方药运用特点
(1) 前22篇共载方205首,临床运用广泛 (2) 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体现“普” “简”
“廉”“效” (3) 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 (4)药物剂型、 给药方法、服药方法 ①剂型:汤、丸、散、酒 ②给药方法:内服、外洗、熏、坐药、搐鼻、导药 ③服药方法:日再服、日三服、日夜连续多次服、一日不可
(4)标本缓急,分清主次
疾病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在许多矛盾同时存在 的情况下,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张仲景在对疾病 的治疗中体现了善于辨别标本缓急,分清主次的治疗观点。
(5)注重整体,灵活施治 ①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②内病外治和外病内治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③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一病用数方(同病异治):如胸痹心痛病 2)一方治数病(异病同治):肾气丸(虚劳,痰饮,消渴,
饮食起居的注意
气候寒暖的调节
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情志思虑的适宜
(二) 、已病防变 1、(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为何知肝传脾?(肝病在什么情况下传脾?肝实)
《素问》:“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2)为何当先实脾(调补脾脏)?
①防止肝病传脾 ②脾主湿,脾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③防止苦寒泻肝之品败伤胃气 (3)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脾气健旺的情况下灵活变通,暂时不补脾,但要顾护
4、在对疾病的分类上 提出:阴病、阳病、五脏病、六微病(六腑病)
5、在诊断上
提出: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病证结合。强调全面收集病情, 严格按照“四诊合参”的原则,结合“八纲”,运用正确 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认识病情,把疾病的种种表现,都落 实到脏腑经络的基础上。尤其是病证结合,病是病理变化 的全过程,是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证,证候,是 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和证即是共性与个性。在金 匮中,要求先辨病,但是辨病是为了辩证服务,辩证才是 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