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的框架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尼曼的框架效应
一、框架效应
1.基本概念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往往抱持两种思维,一是面对收益时,对风险进行回避;但在面对损失时,又会变成风险偏好。
因此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他把人类的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2.经典案例
1)卡尼曼在1981年提出“亚洲疾病”的案例,以生存框架和死亡框架为基础。
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
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
结果72%的人会选择方案A。
如果换了另一种表述方法:方案A:400人才会死亡;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
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以上效应由于提问方式的影响,使得第一组受访者主要考虑的是救人,而第二组的受访者主要考虑将要死亡的人数,因此,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不愿冒死更多人的风险,第二
种情况则倾向于冒风险救活更多的人,两种情况分别变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2)卡尼曼会经常向全球的CEO及决策者演讲,他会在会上与与会者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你会否接受以下赌局:50%的机会赢得15000元;50%的机会输掉10000元。
问题二:以上情况发生在你只有少于10000元的身家的时候。
卡尼曼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赌局,在问题二的情况下,不愿意的态度更为明显。
他发现人们的思想框架,是即使一半一半机会赢或输,赢得利益必须是输掉的两倍或两倍以上,才会吸引人们下注。
然后转到问题三:你会否接受以下赌局?肯定输掉10000元;还是50%的机会赢得5000元,50%的机会输掉20000元。
在这个情况下,愿意一博的人变成多数,纵使有50%的机会输掉双倍的钱。
3.实际运用
1)在行为经济学中
a)一家卖瓜子的店生意特火,问起玄机,老板说:在称量时,别家是先抓一大把,称时再把多的拿掉;而我家是先少抓一点,然后再添足称。
“拿掉”容易给人缺斤短两的心理暗示,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得很足。
b)在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
这个小岛支援多少钱。
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
如果你是联合国的成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
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的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
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
这个实验从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员,屡试不爽。
2)在销售或营销中
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买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
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
显然在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
但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
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的多。
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
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因此在营销或是提高工作满意度实际是让客户感觉赚了值了的过程。
3)在生活心理学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和经验的不同,导致产生框架效应。
比如,如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就不会偏执一隅,发生类似“两小儿辨认”这样的事情。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不妨多征求一下意见和建议,尝试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还有,如谚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同一种状态之所以同时拥有“不足”和“有余”两种价值评价,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点。
而在个体判断与决策时需借助某些参照信息方能做出,对于某一些孤立事物或现象,很难做出判断。
4)在人际交往中
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是怎么说。
例如,一个医生给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
”病人害怕了,他不敢上手术台。
而另一个医生对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
”病人想都没想说:“大夫还是您牛啊,愿意配合!”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人表达方式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反应。
老总召集三个厂长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
A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
众员工背后皆骂。
B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还说要裁人。
我力争,人是不裁了。
众员工庆幸感激。
C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还说要裁人。
晚上众员工皆去C厂长家送红包!
二、实验证明
1.如果你有50%可能得到100元,另一种是你肯定得到46元,大部分人会选第二种。
但若换成有50%可能失去100元,和肯定失去46元,大部分人会选第一种。
因为人们面临获得的时候会规避风险;面临损失的时候通常敢于冒险。
2.一自助餐厅因顾客浪费食物而提出:凡浪费食物者罚款十元。
另一种方法是将售价提高十元,将标语改为:凡没有浪费食物者奖励十元。
两者对比显而后者会生意火爆。
3.新车性能广告
“每升油能多跑多少公里”比“能省多少油”更有说服力。
4.说“海,垃圾桶满了!”和“宝贝,你要是能赶紧倒掉垃圾桶,那就太好了。
”,这两者的效果会完全不同。
5.同样的折扣,不同的说法。
1)A:加量50%
B:打6.7折
2)A:先八折再75折
B:一次性6折
6.买机票,票面250快,如果您有托运行李,请加10块。
或者说,票面260块,如果您没有托运行李,我们给您10块的折扣。
参考资料:《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斯科特.普劳斯
《清醒思考的艺术》
08115018
杜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