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英美派不同,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 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担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叫 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重点放在“女
性 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哪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
符 号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哪 瑞等。
作为女权主义者,克莉丝蒂娃首先着重分析语言 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 ;其次,克莉 丝蒂娃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再次,她也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 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相反,生育始终与文化 活动相一致,因为在孕育生命过程中女人能更深刻理 解生命的内涵。
露丝·伊瑞格瑞,是法国派女权主义又一位重要
批评家,她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 主张。
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 的
某些思想提出来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母女
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伊瑞格瑞还提出了颠覆父权制的“女人腔”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 性
弗吉尼娅·沃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她的长篇 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及其它一些文章给当代女权 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 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 找妇女自己的女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双性同体”
的 思想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位、 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 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 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 发展的根本原因。
总起来看,虽然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代表人物的 见解有种种差别,前后期观点有许多变化,但有一点 是一以贯之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 统,给予重新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 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鼓励当代妇 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14.3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但无论英美派或法国派,还是黑人、女同性恋主义 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最根本的局限是,她们都未把 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阶级斗争的层面,而 且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 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现实的妇女解
放斗争真正结合在一起。
埃莱娜·西苏提出了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 女 性写作理论。
西苏就女性写作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这 是 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 。
西苏还指出,女性写作有其独特的、区别于男权 文化的语言,这是一种无法攻破的语言,这语言将摧 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它是反理性、 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然而它又并不 完全排斥男性话语,相反,它一直在男性话语之内活 动。
女同性恋主义的文学批评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把异性恋主义观念与父权制联系起来, 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第二,它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 传统。 第三,它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小结
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 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 深刻的批判,而且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 创造与拓展,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发 掘出许多新的资料,在理论的概括和阐述的方法上也 多有创意,无论在文学理论、批评史,还是在思想史 上,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14. 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 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 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 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 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 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掘不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 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 20世纪初期,以 1920年至1928年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 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 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 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 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 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女权主义批评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政 治背景,而且也有其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自身的思想 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 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 多方面启示。
二是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 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娅·沃尔夫和法 国的西蒙·德·波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西蒙·德·波娃(1908—1986)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 《第二性》,主要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
“女
权主义的宝典”。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 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这个“女人形 成”论点无
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
发生了重要影响。该书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蒙泰 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了精辟的剖析。
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 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 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 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 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 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14.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14.2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 为凯特·米勒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 期,代表人物有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 肖瓦尔特等人;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目前,英美女权主义批评仍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 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
的女性话语方式。 “女人腔”具有包容对立双方于一 体
的功能,就消解了父权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
了父权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14.4 其他女权主义批评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批评之 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不少共同点,一些重要的女 权主义批评家如巴巴拉·史密斯和奥吉·劳德就既是黑人 又是女同性恋者 。在美国,女同性恋话语所受到的60 年代中期的黑人运动的影响与其所受的被女同性恋看 作先锋的妇女运动的影响同样巨大” 。
性 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哪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
符 号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哪 瑞等。
作为女权主义者,克莉丝蒂娃首先着重分析语言 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 ;其次,克莉 丝蒂娃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再次,她也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 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相反,生育始终与文化 活动相一致,因为在孕育生命过程中女人能更深刻理 解生命的内涵。
露丝·伊瑞格瑞,是法国派女权主义又一位重要
批评家,她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 主张。
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 的
某些思想提出来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母女
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伊瑞格瑞还提出了颠覆父权制的“女人腔”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 性
弗吉尼娅·沃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她的长篇 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及其它一些文章给当代女权 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 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 找妇女自己的女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双性同体”
的 思想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位、 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 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 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 发展的根本原因。
总起来看,虽然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代表人物的 见解有种种差别,前后期观点有许多变化,但有一点 是一以贯之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 统,给予重新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 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鼓励当代妇 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14.3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但无论英美派或法国派,还是黑人、女同性恋主义 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最根本的局限是,她们都未把 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阶级斗争的层面,而 且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 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现实的妇女解
放斗争真正结合在一起。
埃莱娜·西苏提出了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 女 性写作理论。
西苏就女性写作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这 是 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 。
西苏还指出,女性写作有其独特的、区别于男权 文化的语言,这是一种无法攻破的语言,这语言将摧 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它是反理性、 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然而它又并不 完全排斥男性话语,相反,它一直在男性话语之内活 动。
女同性恋主义的文学批评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把异性恋主义观念与父权制联系起来, 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第二,它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 传统。 第三,它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小结
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 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 深刻的批判,而且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 创造与拓展,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发 掘出许多新的资料,在理论的概括和阐述的方法上也 多有创意,无论在文学理论、批评史,还是在思想史 上,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14. 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 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 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 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 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 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掘不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 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 20世纪初期,以 1920年至1928年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 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 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 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 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 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女权主义批评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政 治背景,而且也有其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自身的思想 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 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 多方面启示。
二是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 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娅·沃尔夫和法 国的西蒙·德·波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西蒙·德·波娃(1908—1986)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 《第二性》,主要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
“女
权主义的宝典”。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 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这个“女人形 成”论点无
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
发生了重要影响。该书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蒙泰 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了精辟的剖析。
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 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 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 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 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 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14.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14.2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 为凯特·米勒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 期,代表人物有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 肖瓦尔特等人;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目前,英美女权主义批评仍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 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
的女性话语方式。 “女人腔”具有包容对立双方于一 体
的功能,就消解了父权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
了父权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14.4 其他女权主义批评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批评之 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不少共同点,一些重要的女 权主义批评家如巴巴拉·史密斯和奥吉·劳德就既是黑人 又是女同性恋者 。在美国,女同性恋话语所受到的60 年代中期的黑人运动的影响与其所受的被女同性恋看 作先锋的妇女运动的影响同样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