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重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重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重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应运行机制的

(试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不断完善学院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更好适应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的迫切需要,特制订以下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及相应运行机制实施方案。

一、基层学术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1.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是以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为目标,按照知识具体分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学术组织。

2.基层学术组织(以下简称“学科”)的基本职责是:在学院领导下,承担和完成学院安排的学科建设(含学位点建设,下同)、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任务。。

3.学院每位教学与科研人员(包括在学校各级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参加一个“学科”,且归属于该“学科”。“学科”成员应参加“学科”学术活动,使用“学科”学术资源,以“学科”名义申报项目、发表成果,并通过“学科”安排承担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等任务。

二、建立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原则

4.全面实施两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院管理职能,推进学术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积极性;

5.努力促进学术组织与行政管理平衡和谐,突出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地位,保障学术本位不缺位、行政到位不越位。

6.强调因地制宜及稳步推进,注重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

7.学院“学科”设置方案(含学院拟建立“学科”的名称、研究重

点、学科主任候选人、组成人员名单等内容)在经充分调研、讨论及论证的基础上,由学院负责提出,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8.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录及本院主要、特色或优势研究方向为主,设立3-5个基层学术组织。在初始实施阶段,先设立以下三个基层学术组织(“学科”):

(1)企业管理(简称企业管理学科,含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2)技术经济学(简称经济学学科,含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一个研究方向)

(3)中小企业会计学(简称会计学学科,含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一个研究方向)

四、学院管理运行机制

9.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凡涉及学院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措施、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干部人事调配、年度分配等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应提交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10.学院党务党建工作由学院总支委员会会议研究决策,由所属支部、工会、团委等贯彻落实。

11.学院行政重要事项由院长办公会议决策,由学院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检查及反馈。

12.学院设学术与教学委员会等常设组织,负责日常与学科、学术及教学工作相关重要事项的协调与决策。学院学术与教学委员会主任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成员7-13人,由学院内部专家组成。

13.依托“学科”,学院目前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分设企业组织与企业成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与经营分析、技术经济与产业发展五个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学科秘书。学院内建立“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并设一级学科秘书。一级学科专家委员会由各学科主任、学科研究方向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有关一级学科建设事宜。

14.学科组织承担本学科组织的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工作,负责将教学任务落实到学科组织成员,负责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负责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的推荐。学院负责将教学任务分派到各学科组织。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育教学实习等活动由学院根据培养方案组织学科组织实施。公共选修课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实施。学科组织负责实施本学科组织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计划与任务,协调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的选拔和推荐。学科组织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学院规定名额提出引进人才的意见,审核进出的人员是否符合团队建设的需要;对本学科组织成员的调出、培养、聘任、晋升和奖惩向学院提出建议和推荐;在校、院两级考核方案指导下,对本学科组织成员进行业绩考核,并实施学科组织的二次分配。

学科组织应有效使用学术资源,负责管理使用本学科组织的建设经费。

基层学术组织实行学科主任负责制,学科主任应为“学科”内部在编在岗教学科研人员,一般应具有教授(研究员)职称、良好学术道德、稳定学术研究方向、较高学术水平、较强教学能力以及较强民主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学科主任主要职责为:

(1)根据学院学科建设规划,负责制定本“学科”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督办;

(2)领导和组织本“学科”成员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课程群建设、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

(3)按照“人人有学科、人人进团队”的要求,负责学科队伍建设,负责对本“学科”成员的业务考核,对本“学科”成员的引进、调出、培养、聘任、晋升和奖惩拥有建议和推荐权;

(4)管理和使用本“学科”相关学术资源,包括管理使用学科建设经费,组织推荐各类评审项目等。

(5)领导和组织成员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

(6)完成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

15.学科主任聘期一般为3年,必要时可以随时聘任或调整。学科主任聘任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以续聘,不能胜任的应予以解聘。

16.“学科”内设“学科专家组”,实行民主管理,集体决定学科方向、研究特色、经费使用、津贴分配等重大问题。“学科专家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科”成员中的教授一般应是学科专家组的成员。教授人数不足3名时,可由“学科”内高水平副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学科”内得到学校下拔学科奖励经费的科研奖励由相应学科按其自行制定的办法发放。学院原来的科研奖励办法不变。

17.每个“学科”设立一名兼职学科秘书,负责相关学科统计、报表、材料及日常具体组织管理事务。

18.学校对“学科”相关各专业聘请专业系主任(可由学科主任兼任),在学院及“学科”领导下具体负责:

(1)相关专业建设(含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

(2)分配与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负责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教研室教研活动;

(3)负责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的推荐、检查及验收等;

(4)学院下拔的教学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及下拨到“学科”内教学经费的使用;

(5)完成学院及“学科”安排的其它工作。

五、学科建设工作

19.学院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纲要,负责组织制定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20.“学科”承担具体学科建设任务,包括组织并承担学位点、重点学科、学科基地的申报和建设,组建学术研究团队,根据校、院考核方案对本“学科”成员进行绩效考核。

21.学院在学校的领导、指导下,负责对“学科”实行绩效管理,

学院从学校下拔的学科业绩经费按学科业绩下拔,“学科”根据本学科成员业绩从学院分配经费,每年末对“学科”进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根据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决定学科主任的奖励, 奖励数最高不超过2.5万元/年,以学科经费卡形式发放,学科成员奖励由学科自行制定办法奖励,在学校下拔学科的学科经费和对学科和专业的奖励经费中列支。

六、教学工作

2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与服务工作,学院院长对本院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正常教学秩序等负全责。

23.学院设立教研科,由科长和教学秘书组成,在教学副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各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含总排课、学籍、教务、试卷、考试、教材、听课、检查等)。

24.“学科”与相关课程群相对应,在学院领导下承担教学任务,负责将教学任务落实到个人;开展教学研究,负责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负责各级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评价和教学奖励项目的推荐。

25.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育教学实习等活动,由相关“学科”协助组织实施。

七、师资队伍建设

26.学院负责在学校核准的编制数内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并在学校考核方案指导下具体开展教师和职工的考核。

27.“学科”负责审核进出人员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团队需要,根据需要和规定名额向学院提出引进人才意见。

八、科研和社会服务

28.学院负责制定和实施科研与社会服务计划与任务,指导、协调“学科”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29.“学科”在学院领导下,组织“学科”成员、“学科”团队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奖项的选拔与推荐,负责研究生培养。

九、实验室和公共资源管理

30.学院设经管综合实验室主任一人,负责全院实验室宏观管理与运行,做好面向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开放、管理与服务工作。

31.学院经管综合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相关实验分室的管理与运行,负责综合实验室按与学院的协议留下部分经费的分配,分配办法由综合实验室自行制定。综合实验室人员研究方向进入相应学科,科研奖励由相应学科按其自行制定的办法发放,其他按综合实验室序列发放。

32.学院负责全院公共资源的调配与管理,负责全院跨“学科”实验室的管理。

33.“学科”根据需要配合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十、党务和学生管理

34.学院全面负责党建、学生管理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全院工会、双代会及统战等工作,规划、安排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第二课堂以及学科竞赛等工作。

35.学院设立学生科,由科长和辅导员组成,在学院副书记领导下具体负责日常学生管理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具体学生管理相关工作;

36.“学科”根据学院的安排以及学术分工原则实施上述工作,参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管理,负责学生学科竞赛基地建设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积极配合学院推选学科成员担任班主任。

47.“学科”建立教工党支部,负责基层教职工党建、思政、稳定及相关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等工作, 积极配合学院做好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工作。

十一、经费分配

38.学校下拨学院申硕学科经费由学院统筹使用, 主要用于一级学科相关建设。省、市、校下拨二级学科建设经费及学校配套经费由相关学科负责使用。学校下拨本专科生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等,

学院统筹30%,用于大型教学活动及学院重点建设项目开支,以及通用性、整体性、关键性教学或学术建设项目的使用,其余70%以经费卡形式划拨到相关学科专业。“学科”按学校、学院有关规定负责上述经费的使用、统计、报告等事项。学校对学科和专业的业绩奖励全部拨到相关学科专业,学院不再设立奖励。

39.学校下拨的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由学院负责统筹使用,专项用于实验室运行保障。

十二、考核与年终分配

40.学院年终考核与分配按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执行,其中:

(1)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与分配按原办法执行。

(2)“学科”在校、院两级的考核方案指导下,组织开展学科成员的科研绩效统计和考核。

(3)学科主任、专业系主任等,有行政级别的,执行学校相应业务、党务岗位分配规定;无行政级别的,享受相关学术或行政管理工作量补贴规定;兼任或两者都有的,可就高或任选其中一种。

健全基层学术组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绍兴文理学院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合理分治的二元治理架构,建立和完善有效制约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了学术环境,提升了本科专业建设品质,有力推进了高校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一、改革举措有力,基层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学术本位 (一)重构基层学术组织二维体系结构,做实学科组织,彰显学术权力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大学学术资源的载体。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学科、系、研究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所和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而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另一类是面向问题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无论哪种形式,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都是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生产点。基层学术组织中,学科组织是核心,学科是大学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大学的学术活动必然包含教学和科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 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是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按照学科规划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若干个方向上建立。根据学校当前学术水平的实际,学科组织的设立实行逐步推进:已具有较强学术实力和水平的一级学科,可以按照研究方向或整合若干个相近研究方向而建立学科组织;学术实力和学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组织,通过学科组织建设,形成团队、凝练方向、培育特色,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调整为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学科组织。每个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若干个学科组织。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之后,突出了学科的地位,强化了学科组织的学术权限和学术责任。全校学术人员都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人人进学科”参加一个学科组织,且只归属于该学科组织,但同时可以参加多个研究中 心。学科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教师汇报、讨论学术论文、学习心得,开展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研讨,推介学术会议,举行外聘专家学术讲座等等。这有效整合了学术团队,凝练了学科方向,增强了学术人员的归属感。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层学术组织是一种二维体系结构。其中,学科代表实体的维度,系和其他类型的基层学术组织代表虚拟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上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各项学术活动水平的提高。2009年11月,学校制订了《关于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管理办法》,2009年模拟运行、2010年试点运行,2011年在全校建立47个学科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二)建立起教学管理新体制,将专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提升

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XXXXXXXXXX项目 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制度 创建日期: 确认日期: 文控编号:UF_ NC_XXX 当前版本: 用友项目经理: 日期: 客户项目经理: 日期:

文档说明 目的: 为规范系统工作流程、明确责任、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稳定、有序运行;以及在发生操作错误后得到及时、准确地解决,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管理及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FM(财务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系统包括物流一卡通系统) 文档控制 修改记录: 审核记录: 版权声明: 本方案仅供给说明中文档使用对象阅读,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或提供非授权人阅读。 (版权所有 UFIDA ?)

目录 1.职责描述 --------------------------------------------------------- 5 1.1.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5 1. 2.集团公司信息负责人--------------------------------------------- 5 1. 3.集团公司系统管理员--------------------------------------------- 5 1.4.集团公司硬件网络管理员----------------------------------------- 6 1.5.本部、各公司系统应用管理员------------------------------------- 6 1.6.最终用户------------------------------------------------------- 7 2.内部支持体系管理-------------------------------------------------- 8 2.1.运行支持------------------------------------------------------- 8 2.1.1.问题的提交与处理-------------------------------------------- 8 2.1.2.日常操作问题记录单填写与汇总-------------------------------- 8 2.1. 3.日常问题反馈流程:------------------------------------------ 8 3.系统安全管理 ---------------------------------------------------- 11 3.1.对集团公司安全要求-------------------------------------------- 11 3.1.1.系统维护及软件安全管理------------------------------------- 11 3.1.2.硬件设备安全管理------------------------------------------- 12 3.1.3.计算机管理制度--------------------------------------------- 12 3.1. 4.操作规范 -------------------------------------------------- 12 3.1.5.网络管理制度----------------------------------------------- 13 3.1.6.计算机防病毒管理------------------------------------------- 13 3.2.对所属公司安全要求-------------------------------------------- 13 3.2.1.对所属公司的信息化负责人要求------------------------------- 13 3.2.2.对所属公司系统应用管理员的要求----------------------------- 13 3.2.3.对所属公司最终用户的要求----------------------------------- 15 4.系统人员权限管理------------------------------------------------- 16 4.1.基础角色权限-------------------------------------------------- 16 4.2.人员权限------------------------------------------------------ 16 4.3.权限变动------------------------------------------------------ 16 4.3.1.新进人员、岗位变动权限管理--------------------------------- 16 4.3.2.人员调离权限管理------------------------------------------- 18 4.3.3.跨公司人员权限管理----------------------------------------- 19 5.信息化系统基础档案管理------------------------------------------- 21 5.1.系统基础档案管理内容------------------------------------------ 21 5.1.1.财务子系统管理员------------------------------------------- 21 5.1.2.人力资源子系统管理员--------------------------------------- 21 5.1.3.供应链子系统管理员----------------------------------------- 21 5.1.4.系统管理员------------------------------------------------- 22 5.2.集团和所属公司客户化参数变更流程------------------------------ 23 5.2.1.流程图: -------------------------------------------------- 23 5.2.2.对应流程表单:--------------------------------------------- 24 6.系统日常操作管理规范--------------------------------------------- 25 6.1.财务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2.人力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3.供应链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4.OA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7.客户端配置及网络要求--------------------------------------------- 26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随着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拓宽工作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教学、科研和育人各项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基层党组织 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总体要求来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党员汇聚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地,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发源地,高校师生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要把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机遇,认清形势,加快发展,坚持“争高校党建之先、创先锋引领之优;争教育教学之先、创立德树人之优;争知识创新之先、创服务社会之优;争服务师生之先、创和谐校园之优”的目标,

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推动继承和创新,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创先争优活动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在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巩固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之前,在高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全面加强了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有力促进了高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现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落实和巩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落实。 (二)在高校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所在、生命所在、力量所在,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长期任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等内外环境考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更加迫切与艰巨。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中央组织部的职能和领导机构

一、中央组织部主要职责 (一)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探索在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的有关问题;研究、协调和指导党员教育,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开展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 (二)提出关于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国务院部、委、办、行、署、大专院校以及其他列入中央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中央管理干部的考察及其任免、工资、待遇、出国(境)、军转安置、退(离)休审批手续的办理;负责干部档案和干部统计工作的综合指导;指导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负责省、直辖省、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行署办机关部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安置事宜;制订或参与制订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政策和制度。 (三)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有关规划或方案。 (四)负责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时向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负责中央管干部现实问题调查核实及参与对反映有问题的省、直辖省、自治区和国务院部委行署办领导班子情况的调查了解,抓好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查。 (五)制订干部教育规划,组织中央管理的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以及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指导、协调、检查省、直辖省、自治区和国务院部委行署办的干部教育工作。 (六)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参与制订知识分子政策,检查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组织、指导部分杰出专家开展有关活动。 (七)承办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中央组织部内设机构 设有 办公厅 党建研究室 组织局 干部监督局 干部教育局 干部调配局(一局) 党政与外事干部局(二局) 经济与科技教育干部局(三局) 中央与国家机关干部局(四局) 企业干部局(五局) 老干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2016年6月16日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第八条高等学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对学术成果、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 第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合理期限内保存研究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保证科研档案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9106777.html,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作者:胡增荣牛明艳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人才培养的根据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建的必然要求,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现状;改进措施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包括经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所以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决定着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要确保高等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就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一直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而且党中央发布并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教育部发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各省也分别有相关指导性文件出台,说明党从思想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而现实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部分高校情况却很不好。当前的总体情况是,高校党员数量日益庞大,基本都建立了党委和教工及学生党总支,高校基层党组织数量较多,并且有一套组织部门主导形成了学工部门及相关部门分工、相互协作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各种制度。如:支部和党员考评制度、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制度等,党建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组织生活基本没有,高校中由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一些基层支部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组织生活,不开会,不学习,没有“三会一课”,没有民主生活会,没有党员汇报,尤其是教工支部,很多都是年终填个表,就算做了党员评议,除此之外,党员之间一年都没见过几次面。党提倡反对形式主义,但并不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形式的东西都完全取消,有时候形式也是必须的,是内容的必要保证。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 体系研究 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强大动力,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研究建立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以考核评价为动力,发挥中央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引导和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中央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中央企业及其成员单位注重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与监督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调查显示,有73.91%受访者认为当前企业党建考核评价工作效果良好。(一)主要做法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注重将党建工作目标与生产经营业绩相结合,避免“两层皮”。大庆油田发扬“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传统,从推动企业发展的高度将党建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责任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服务油田开发建设的大局,把能否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作为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在引导干部员工解放思想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

成效、在谋划发展上有哪些突破”等情况纳入到党建工作考核内容中,将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系中。武钢集团按照党建工作“融入经济中心、融入行政工作部署、融入职工思想实际”的“三融入”思路,把经营业绩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对于基层单位没有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造成重大生产、设备、环境污染等责任事故的,党委考核不能评为A档,经营业绩考核不是B档及以上的,不能受到集团公司先进党委的表彰。二是在评价标准上,区分党建工作导向要求,注重基本评价、创新评价与约束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大庆油田既注重上级规定的落实,也注重基层的创新实践,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对首创的特色工作、新鲜做法给予加分,扭转了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的保守意识,强调树立“不进则退”的争先精神,鼓励基层积极创新“自选动作”,打造党建精品工程。辽河油田在“四好”班子考核中,设置“加分项”和“否决项”,对未完成年度业绩指标,未完成质量、安全、环保、稳定工作目标及班子成员存在比较严重违规、违纪现象的领导班子实行一票否决;对获得局级、省部级、国家级综合集体荣誉称号的进行不同程度加分。武钢集团把党建工作“规定动作”作为扣分项,引导党建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高校学术交流管理办法

高校学术交流管理办法 为规范学校学术交流管理,促进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提升学校学术品位,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校内学术报告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及政策,必须符合学校的学科专业方向。 第二条学术交流是科学活动社会化的产物,在培养科技人才和创造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条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具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学术骨干更要充分发挥其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第四条学校鼓励各院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从事各种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活动;鼓励我校主办、承办、协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第二章学术报告 第五条学术报告的组织与管理 (一)学术报告由校院两级负责组织,科技处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制订学校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各学院配合实施;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订本学院每学期的学术交流计划,并报送科技处,以便统筹安排。 (二)校级学术报告由学校负责组织,由科技处和有关部门联合承办,酬金从科技处的专项经费中列支;院级学术报告由各学院安排,并负责相关接待事宜,经费从各学院事

业费、科研管理费或其他相关经费中列支。 (三)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学院须向科技处提交本学院学期学术交流工作计划; 每年 12 月下旬须提交学术交流汇总材料。 (四)校级学术报告中有关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专项学术报告或专题系列讲座,由科技处、团委和各学院联合承办。 第六条学术报告的申报和认定 (一)校级、院级学术报告均应在报告前一周填写《XX 高校学术报告(讲座)申请表》,各申报单位对学术报告的内容负责,报告由各学院科研分管院长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处及相关部门核准,凡事先未申报的学术报告一律不予认定。 (二)原则上每场学术报告完成后均要及时报道,并将宣传稿推荐到校园网主页“学术动态”专栏。 第七条学术报告酬金 (一)校外专家学术报告原则上按下列标准付酬: 两院院士、全国知名专家:3000 元/场;正高级职称人员:2000 元/场;副高级职称人员:1000 元/场;其他人员报告酬金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邀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酬金可视报告内容等另行确定,并报分管校领导审批。 (二)校内专家学术报告原则上按下列标准付酬: 正高级职称人员:1000 元/场;副高级职称人员:800 元/场;中级职称人员:500 元/场;其他人员报告酬金参照上

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

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遵义医院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 二、网络服务器管理制度 三、机房管理制度 四、计算机使用和管理制度 五、医保上网操作人员职责(暂行) 六、计算机操作人员管理规定 七、计算机安全操作使用规定 八、多功能厅管理制度 九、重要数据的修改必须保留操作痕迹 十、应急预案 十一、运行日志 十二、错误日志 十三、数据备份日志 十四、24小时交接班记录

贵州省遵义医院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院信息化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快速地运行,特制定以下安全防范措施及事项。 一:科室计算机相关设备使用的安全防范: (1)各科室都配有电脑、打印机、UPS 等计算机相关设备,UPS 可以起到稳压和持续供电几分钟,这样可以确保操作人员正常保存操作数据和正常关机,从而不会因为突然停电产生错误操作和损坏计算机相关设备;其中电脑主机已打上封条,无关人员无法随意更换相关配件或拆装。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各科室人员要保持计算机相关设备周边环境清洁,计算机要放在防潮、防尘、防晒并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且严禁科室人员在计算机相关设备上摆放水杯、饮料、报刊、重物等。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贵任。 (3)科室人员按键时手要轻,敲键后手指要立即抬起,不能盲目乱敲。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科室人员在计算机运行时不要随意搬运,以免造成计算机系统文件或硬件的损坏。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5)科室人员严禁其他用电设备和计算机共用一个电源,以免电源负荷过重损坏计算机。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6)科室人员严格遵循先开电源插座、打印机、显示器、主机的顺序。每次的关、开机操作至少相隔一分钟。严禁连续进行多次的关机操作。计算机关机时,应遵循先关主机、打印机、显示器、电源插座的顺序。下班时,务必要将电源插座的开关全关上,节假日时,更应将插座拔下,彻底切断电源,以防止火灾隐患。如遇到不能正常关机的情况,应按照相关提示操作(结束任务或点击确定),切勿直接关闭电源。同时注意不要踢到或随意拔插计算机电源、网线、鼠标和键盘等接口。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科室人员严禁在计算机上加装、卸载任何软件或删除系统文件,并不得私自更改计算机当前配置。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8)科室人员严禁让非工作人员操作计算机,严禁携带家属、朋友以学习为由使用计算机。如有类似情况出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9)要求操作人员在使用打印机时:重新装纸前,请先将纸取出;请勿在打印时移动控制杆或强制拉出打印纸;请使用正规的打印纸张进行打印:出现异常情况时,请勿私自拆卸,并立即通知网管人员或技术人员处理如因不按规范操作导致打印机故障,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0)目前己将所有科室主机上光驱、软驱、USB 接口等外部存储设备全部禁用,且医院所有连上HIS 系统的电脑都没有和外网相连。从而可以极大的防止病毒等非法程序进入内部网络。 (11)科室的所有计算机都作了克隆系统备份,如果科室计算机出现系统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 二:HIS系统应用安全防范: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转发了《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9个部分、29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方法。 《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力军。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重要作用,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党对中央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对于大力推进中央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强做大中央企业,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党的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人才的机制相结合、从严治党与依法治企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与维护企业领导人员依法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相结合;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关键,以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机制为重点,把维护出资人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统一起来,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主要任务:一是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致力于为国有企业建功立业,得到职工群众衷心拥护的企业领导班子;二是建设一支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三是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四是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保证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五是形成一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 《意见》强调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中央企业的贯彻执行。《意见》明确了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内容,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体制。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中的党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凡符合条件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未设董事会的企业,可以实行党委书记兼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的交叉任职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党委书记和总经理(厂长)也可由一人担任。已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国有独资和国有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第八条高等学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对学术成果、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 第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合理期限内保存研究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保证科研档案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结合学科特点,对非涉密的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学术成果的基本信息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 第十条高等学校应当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办法,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潜心研究,形成具有创新性、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 第三章受理与调查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应当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受理社会组织、个人对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岗位或者指定专人,负责学术诚信和不端行为举报相关事宜的咨询、受理、调查等工作。 第十三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一般应当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并符合下列条件:

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XXXXXXXXXX项目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制度 创建日期: 确认日期: 文控编号:UF_ NC_XXX 当前版本: 用友项目经理: 日期: 客户项目经理: 日期:

文档说明 目的: 为规范系统工作流程、明确责任、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稳定、有序运行;以及在 发生操作错误后得到及时、准确地解决,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管理及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FM(财务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系统包括物流一卡通系统) 文档控制 修改记录: 日期作者版本备注 2009-11-28 刘忠科V1.0 此文档为初始版本文档。 2010-03-11 陈淼V1.1 修改 审核记录: 日期审核职务备注 2010-03-02 翟学明文档格式、规范 版权声明: 本方案仅供给说明中文档使用对象阅读,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或提供非授权人阅读。 (版权所有 UFIDA ?) 2

目录 1.职责描述 --------------------------------------------------------- 5 1.1.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5 1.2.集团公司信息负责人--------------------------------------------- 5 1.3.集团公司系统管理员--------------------------------------------- 5 1.4.集团公司硬件网络管理员----------------------------------------- 6 1.5.本部、各公司系统应用管理员------------------------------------- 6 1.6.最终用户------------------------------------------------------- 7 2.内部支持体系管理-------------------------------------------------- 8 2.1.运行支持------------------------------------------------------- 8 2.1.1.问题的提交与处理-------------------------------------------- 8 2.1.2.日常操作问题记录单填写与汇总-------------------------------- 8 2.1. 3.日常问题反馈流程:------------------------------------------ 8 3.系统安全管理 ---------------------------------------------------- 11 3.1.对集团公司安全要求-------------------------------------------- 11 3.1.1.系统维护及软件安全管理------------------------------------- 11 3.1.2.硬件设备安全管理------------------------------------------- 12 3.1.3.计算机管理制度--------------------------------------------- 12 3.1. 4.操作规范 -------------------------------------------------- 12 3.1.5.网络管理制度----------------------------------------------- 13 3.1.6.计算机防病毒管理------------------------------------------- 13 3.2.对所属公司安全要求-------------------------------------------- 13 3.2.1.对所属公司的信息化负责人要求------------------------------- 13 3.2.2.对所属公司系统应用管理员的要求----------------------------- 13 3.2.3.对所属公司最终用户的要求----------------------------------- 15 4.系统人员权限管理------------------------------------------------- 16 4.1.基础角色权限-------------------------------------------------- 16 4.2.人员权限------------------------------------------------------ 16 4.3.权限变动------------------------------------------------------ 16 4.3.1.新进人员、岗位变动权限管理--------------------------------- 16 4.3.2.人员调离权限管理------------------------------------------- 18 4.3.3.跨公司人员权限管理----------------------------------------- 19 5.信息化系统基础档案管理------------------------------------------- 21 5.1.系统基础档案管理内容------------------------------------------ 21 5.1.1.财务子系统管理员------------------------------------------- 21 5.1.2.人力资源子系统管理员--------------------------------------- 21 5.1.3.供应链子系统管理员----------------------------------------- 21 5.1.4.系统管理员------------------------------------------------- 22 5.2.集团和所属公司客户化参数变更流程------------------------------ 23 5.2.1.流程图: -------------------------------------------------- 23 5.2.2.对应流程表单:--------------------------------------------- 24 6.系统日常操作管理规范--------------------------------------------- 25 6.1.财务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2.人力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3.供应链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6.4.OA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 25 7.客户端配置及网络要求--------------------------------------------- 26 3

某高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与职责

某高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与职责 第一条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术事项的职能属性分设专门委员会,根据学术事项的学科领域下设学术分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和学术分委员会向学术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同时,教学院(部)教授委员会的工作应接受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并根据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委托,对受托的学术事务提出建议。学术委员会设立秘书处,负责处理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二条学术委员会就学科建设、教学指导、学术评议、学术道德等事项设立学科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评议委员会和学风建设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

专门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的授权下,具有对相关专门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能。 第三条学术委员会按照学校的学科领域设置经济学分委员会、管理学分委员会、法学分委员会、理学与工学分委员会和文学、艺术学与教育学分委员会等分委员会。各分委员会接受校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委托,对受托的学术事项提出建议。 第四条学术委员会通过召集主任会议、全体会议或授权专门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宜,履行职责。 第五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参加。其基本职责: (一)决定是否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 (二)审议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议题; (三)听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关系; (四)主任会议认为应受理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基本职责: (一)审议学科、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 (二)审议学术机构设置方案,交叉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方案、学科资源的配置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