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人或者其他人照顾,形成了子女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局面。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一年见不上孩子几次,有的连电话联系都很少,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就更少,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道德行为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情况。传统的双亲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临时监管人的教育力度不够,方法粗暴单一,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此类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为此,作者在云南省X县的一个村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调查中,深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情况。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对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一、M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作者选取了工作地所在的云南省M村作为调查地点。该地点位于Z县北部,距县城60千米。全乡总户数为10802户,其中农业户10344户,39941人,占总人口数的96.4%;女性19934人,占总人口数的48.1%。M村有农户130户,乡村人口527人,其中农业人口527人,劳动力296人。3-16岁的未成年人7459人,占总人数的18.8%。在抽取的50个留守儿童样本中,男生31人,占所调查人口的62%,女生19人,占38%。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男生明显多余女生。经过了解,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对子孙辈的未成年人宠爱有加,在吃穿方面尽量改善,而在学习方面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管护人甚至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孩子的思想教育是负面的。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现状及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就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隔代教育就此产生。留守儿童就只能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而爷辈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脱轨,他们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而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处于缺失状态。在学校,老师们忙于教学和自身生活,众多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凸显。

1、学习成绩偏差,厌学情绪普遍

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以及一些父母思想的影响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时,就产生畏难情绪,就想放弃,学习积极性受挫,有的甚至还出现学习无用的想法。

据了解,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是成绩处于班级中下、顽皮、粗心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孩子学习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小部分的留守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2、行为出现偏差,道德意志薄弱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又比较纵容溺爱,通常只重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对孩子的精神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性差,从而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会出现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不遵守纪律等行为,有极少部分在农村偷鸡摸狗,干一些不该干的事。有的得不到父母及家庭的关怀,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正常教育,甚至还会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嘲笑,最后自己索性自甘堕落,走向歧途。

3、价值观念扭曲,传统美德缺失

父母外出务工,一心想着致富,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把时间都花在如何赚钱上,一心只想着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享受,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心里只想着吃好、穿好、玩好,养成奢侈浪费、乱花钱的坏习惯,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很少去关注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4、亲情关系缺乏,心理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很难经常沟通交流,造成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发生了不良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会由此引发一些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郁郁忧伤、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据调查,60%的父母半年和孩子联系一次,12%的父母与孩子平时很少联系,只有在农忙或过年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32%的父母感觉和孩子沟通很少,现在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沟通起来很吃力。27%的父母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怕生,胆子很小,有什么事也不和父母说。22%的父母担心孩子会跟坏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变坏,干一些坏事。33.2%的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调查中,43.7%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不会跟父母或者老师讲,只有8%的孩子表示想得到父母以及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思想教育的缺失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可能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与家庭成员间相处不融洽,容易使儿童产生不良的人格心理。通常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途径非常有限,很难有效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身边的其他监护人又疏于管教,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或放任状态。2、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普遍把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安排的课程相对较少,也没有配备专门的老师,目前这种教育现状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与其家庭沟通和配合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在学校,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程教学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人格扭曲发展。文化课成绩是学校和老师更为关注的要素,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开设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班会也常常被老师占用,很多的措施得不到实施。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思想干预教育机制,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既没有相应的留守儿童动态http:///管理机制,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教育机构,更不用说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环境变得日益开放,一些书籍、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人生观还未形成的留守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信息大多是通过电视传媒。社会传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相对较多,正面影响力不足,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容易使他们进行不良的社会交往,沾染坏习惯,甚至违法乱纪。

4、留守儿童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一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遇到问题又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是难以辨别是非和真善美的。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的督促下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护,自我放任,习惯懒散,对于这样的孩子,在其道德行为上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

5、政府制度制约、政策体制缺陷

受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的限制,父母到了城市务工,但是留守儿童却无法在城市学校就读。只能在农村学校接受较少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有的父母把孩子带到了城市,也很难进入条件优越的学校。而一些民办教育,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甚至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向不好的方向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