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童_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_逃_与_跑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M54
XIANDAI YUWEN
2008.0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张炜发表了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强大的乡土叙事脉系中留下了色彩鲜亮的一笔。有意思的是,作家苏童也认为,他的那些小说创作,是自己的一次精神“还乡”[1]。对“还乡”的共同执著和作品实际上的差异,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吸引我将这两种“还乡”进行比较。
(一)意象分析的可行性
从形态上来说,《九月寓言》的“寓言性”是不言而喻的。诚如杰姆逊所说,“所谓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因此故事并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其真正的意义是需要解释的。寓言的意思就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述或再写一个故事。”[2]《九月寓言》正是这样一部为“思想观念”所笼罩的作品,其中,无论是“黑夜”、“瓜干”,还是“忆苦”,无论是物件儿还是事件,均涂抹上了作者“思想”的色彩,而超越词语本身能指,被纳入“寓言”这一体系了。
而苏童的作品呢,情况似乎更复杂一些。他的“香椿树街”系列,以少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为主,讲述了虚构的苏州城北香椿树街的现实、残酷并几乎总是伴随着暴力的,然而却让叙述者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一系列故事的现实感是较强的。然而如果拿来与“新写实”小说或者“现实主义冲击波”浪潮下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便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现实感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日常生活,而是被淘空了的虚无。“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利用叙述顺序、叙述时间与叙述声音的变换,为作品增添了不确定性和无根性,使读者倾向于相信,小说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不如说是以现实材料构筑的想象世界。“我们进入的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天地,世界在这里处于营造和模拟之间,亦真亦幻。”[3]对“虚构”这一小说技术的明确认识和自觉追求,正是格非、余华、苏童这一代先锋作家的共同特性。这一特性在苏童其他小说系列中有着更强烈的表现。从“香椿树街”系列到“枫杨树故乡”系列再到所谓“新历史”小说系列,可以看到小说形态从“模拟”而趋向于“营造”。即便在称之为“新写实”的系列如《离婚指南》、《已婚男人》等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叙述声音与被述事件的距离中,体察到作品想要从日常生活本身挣脱出去而达到“普遍性”的那一种冲动。
所以,根据爱・摩・福斯特的小说要素分类,张炜的《九月寓言》和苏童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一种“幻想——预言”型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人物及其境遇所代表的总是超越了他们自身;无限伴随着他们……”[4]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或者《单位》等紧贴现实的作品进行精神分析或意象分析是不可能也是更无必要的,而“幻想——预言”型作品则相反,对它们深入理解的愿望要求我们做这种分析。
笔者认为,“逃”与“跑”,分别堪称苏童小说中和张炜《九月寓言》中的关键意象。
(二)“逃”与“跑”
在苏童的文学世界里,“逃”首先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动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里面,女子红菱逃出了生父的被窝;《逃》的主人公陈三麦一被老婆赶就逃离家乡当了
兵,后来因为怕死又逃离了朝鲜战场;《我的帝王生涯》里那个阴差阳错当上燮王的端白,听说舅父一家行将受死后,立刻夺路而逃……这里的“逃”是对具体生活环境的脱离。
更多情况下,苏童笔下人物的“逃”蕴含着“对既定生活轨道和既定命运的恐惧、拒绝和反抗”[5]。陈三麦不断逃跑,以躲避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端白的逃亡使他暂时远离了阴谋笼罩下的帝王生涯带来的阴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祖父,借活埋自己并将其臆想成驾鹤仙逝,来逃离老人们共同的命运:“我让他们……长成……人……他们……要……把我变成……烟。”当下的生活、命运的束缚与纠缠,是人物“逃”的原因,是这个动作的起点。
总览这些选择了“逃”的人物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散发着共同的气味——一种令人绝望、窒息而又深感受到诱惑的气味。他们大多具有独立思想却又为思想所累,特立独行却又极其缺乏行动能力,矛盾纠缠着他们,阻碍着他们的成熟与健全,王德威曾借用张爱玲的比喻“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6]来形容苏童笔下的这类人物形象。
至此我们可以说,在苏童的文学世界里,“逃”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传达出的是这一动作的主体绝望的内心。“逃”的意象联结了苏童的作品,流淌在帝王时代、民国与现在的不同时空之水的河床底,使无论是“香椿树街”还是“枫杨树故乡”抑或风云变幻的后宫,都为一种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人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所浸染,呈现出灰暗的色调,散发出阴湿的气息。
张炜的《九月寓言》则是另一种面貌。这里看上去是一片生命力肆意流淌的土地。对于这种生命力,作者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去诠释:“瓜干”是生命力的原动力,是欲望的象征,小村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瓜干烧胃哩!”在瓜干的驱动下,小村日日夜夜不得休息——男人打女人,女人给男人拔火罐去他们的火气,年轻人呢,则夜夜在地里撒野,有时到鸡叫才回。“野地”是生命力的诞生地和去向,它孕育了生命又将容纳回归于它的生命,在野地上人们尽情挥洒生命力,把自己献给它。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跑”,则是这生命力的外化形式。
在张炜设计的关于小村生命力的系统中,“跑”的意义重大,它维持了这个系统健康、正常的运转。在这个系统之外,“跑”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跟生存本身扯上了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奔跑就不能生存。
不仅如此,“停”下来的小村人甚至连“种的繁衍”都遇到了困境。“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年轻人不如爹娘,爹娘不如先人,生下的一串串光腚娃儿还不如年轻人哩。……看看如今的年轻人吧,没精打采,头发也不如过去光亮……”整个群落的生命力都急剧减少。在张炜的叙事中,诞生在野地里的孩子始终闪耀出智慧的光辉,“好事儿都让他们得了……”两相比照下,“跑”对于生命力保持的意义不容置疑。在小说结尾,张炜以小村的毁灭从反面印证了“跑”对于一个群落——甚至于一个民族——的意义。因此,《九月寓言》的“跑”,也是一个注定不能停止的动作,一个宿命的动作。
浅析苏童、张炜小说中的两个意象:“逃”与“跑”
○刘 皓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苏童小说中“逃”的意象和张炜《九月寓言》中“跑”的意象,写出了他们在“寻根”的旗帜下的追寻原乡之旅:一个承认了原乡的失落,用“逃”默认了世界的荒诞性,默认了“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另一个则拒绝承认这种失落,在一片旁人无法“融入”的“野地”上,自信而执着地寻找着。关键词:“逃” “跑” 苏童 张炜 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