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摘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深化理解《黑暗的心》这部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对非洲和欧洲背景的不同描述,英国泰晤士河和非洲刚果河之间的对比以及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之间鲜明的比较,这三方面的描述,生动形象的把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优秀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欧洲中心论,白人优秀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根据1889年的非洲刚果之行,作者于1902年创作了这部作品。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马洛的刚果河上的一次航行,展现了非洲殖民地的图景。同时也讲述了白人殖民者库尔茨的经历,一个曾经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入野蛮的非洲的理想主义者最后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故事。

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文化研究影响深广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的体验和想象,它具有特殊的能动作用,能让人们顺从和适应支配他们的生活的现实条件。意识形态是人民和他们实际生存状况关系的一种想象,表现为真实和想象混杂的表象体系。”[1]

“想象性表述反映出来的东西产生的现实条件是真实的,意识形态在想象性的体验和活动中并不是还原和再现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而是体验人类和自身生存条件真实关系的方式,并反映这种方式背后所隐含的复杂关系的情形。阿尔都塞区分了意识形态一般和特殊意识形态,一般性意识形态是贯穿全部历史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则在阶级社会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并分解成各种意识形态倾向,功能发挥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2]

不能仅仅把意识形态放在意识的范围内理解,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歪曲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及其所维护的政权的合法性,体现在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主导整个关系结构的功能发挥。

“意识形态因此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种种事实表明,没有这些特殊的社会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3]

二.意识形态理论实现的途径

意识形态的象征形式对各种意识形式整合作用所产生的凝聚力,从实现的路径上看,既可以依仗国家暴力机器的维护和促成,通过大众意识的自发认同和承认也可以实现。这两种方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依靠大众意识对合法化的意识形式的内化和质询功能。通过社会大众的认知结构,特别是通过认知定势,思维方式对社会心理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某种既定的摹本,对人们内心的行为准则进行强化,大众内心含混不清的思想意识逐步融入其中加以整合,不断内化为人们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模式,强化人们对社会制度框架的合理性认同。明显可见,意识形态不等同于意识,而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对象化的客体,不全然包含在主体范畴之内,这是对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哲学认识论同一性恶圆圈的反叛。[4]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深化理解《黑暗的心》这部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对非洲和欧洲背景的不同描述,英国泰晤士河和非洲刚果河之间的对比以及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之间鲜明的比较,这三方面的描述,生动形象的把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优秀的种

族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表现

(一)非洲与欧洲

在故事的一开始,马洛感叹英国也曾是人类黑暗的中心,辛亏罗马人入侵带来文明,带来光明。“‘这块地方’,马洛突然说,‘也是世界上的黑暗地带之一啊,……我想起那非常鼓励的时代,罗马人初到这里的时代。……是自从有了——你们说是骑士吗?——光明才从这条河上出现的’。”[5] (P4)

当时的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正值西方以自由贸易为借口掀起新一轮对经济落后国家疯狂掠夺和压制的时代,也是西方列强发动针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在亚非殖民竞争的时代。[6] 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康拉德却把非洲描绘成“‘另外一个世界’,欧洲的对立面,因此也是文明的对立面。”[7](P182) 事实上,康拉德“[他] 在小说中描写亚,非自然环境时所使用的意象都深深地打上了白人文化的烙印,他笔下的亚洲与非洲不是安宁,祥和或富有魅力的地方。相反,非洲乃是一片原始,堕落的黑色地带,到处是“黑色的山峦”和“黑色的丛林”。同时,非洲在他的笔下又是与瘟疫相联系的。”[8]

这个时候,主人公马洛开始讲述他的非洲经历。通过马洛的口述,一个原始,野蛮,穷苦的非洲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些黑色的人形的东西蜷缩着,躺卧着,背靠树干坐在树丛间,他们紧紧地依附着大地,一半露出来,一半遮没在昏暗的光线里,呈现出各种各样痛苦的,认命的和绝望的姿态。”[5](P19)

“他们正在慢慢地死去——这是一目了然的事。他们不是敌人,他们不是罪犯,他们现在已不是世界上还存在的任何什么东西——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黑颜色的疾病和饥饿的影子,乱七八糟在绿树的阴影中。他们被从沿岸各处按照定期合同完全合法地招来,流离在这水土不服的环境中,吃着从没吃过的食物,他们病倒了,失去了工作能力,于是被准许爬到一边去歇着。这些奄奄待毙的人形的东西像空气一样自由——也几乎像空气一样稀薄。”[5](P19-20)

马洛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他要暗示的是英国现在又义务去征服“野蛮”的非洲,就像罗马曾经带给英国文明一样,英国现在应当给那里带去西方的文明,后来当马洛见到库尔茨后,他没有对这个贪婪的殖民者的行为表示出厌恶与憎恨,而是表现出了遗憾与失望,因为库尔茨不但没有完成传播文明的使命,反而丧失了文明而走向了野蛮,他认为库尔茨最后道德沦丧,人性泯灭是因为非洲的野蛮吞噬了他的文明意识,马洛对黑人和白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西方白人所具有的对非洲的思想偏见。[9]

(二)泰晤士河与刚果河

小说的开头,描述了英国泰晤士河上宁静,安详的生活画卷。“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在我们面前铺开,俨然是一条茫茫海途的开端。远处的水面上,大海和青天融成一体,连个接缝也没有,在这片亮闪闪的开阔空间里,随潮漂来的一只只大游船上黑褐色的风帆……”[5](P1)

“顷刻间水面上出现了变幻,安谧中减少了光辉,却更显得深沉。宽畅的航道中的古老河流,在这白日将尽时,水波不兴地安息着,它世世代代为两岸聚居的种族做过多少好事情,如今,这条可以通往天涯海角的水上通途,端庄静穆地舒展在眼前。”[5](P2) 正如人们所形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