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熹的风水观看殡葬改革_婺源朱子文化新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5期
2002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20 No.5Sep.2002
从朱熹的风水观看殡葬改革
———婺源朱子文化新考察
林振礼
(泉州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泉州 362000)①
摘 要:通过对朱熹祖籍地婺源文公山“杉树王”及朱氏先人墓葬的考察,由民间传说入手,同文献与实物互为印证,从而得出与前辈学者关于“朱熹绝无风水信仰”截然不同的结论,即朱熹不仅有
风水信仰,②而且提出“葬涉祸福论”(葬先荫后论)。现实的状况有如“中国又现‘活人墓’”,既触目
惊心又令人堪忧。人们怎能不鉴往知来?我们认为,传统“孝”论的合理内核仍是民族的伦理精神资源,但“孝”道的载体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迁移———公墓、安息堂或生态陵园亦可成为人们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场所。因此,从殡葬改革的层面进行深刻的人文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程颐;朱熹;婺源;风水观;葬涉祸福论;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2)05-0027-09
朱熹祖籍赣北婺源,历史上为皖南徽州属县。朱熹于绍兴二十年(1150)、淳熙三年(1176)二度入徽,其事迹详见诸论著(如束景南《大传》、《年谱长编》;郭齐《朱熹入徽考》、《诗词笺注》等)。2001年8月,笔者应邀参加黄山国际儒学研讨会,得以深入婺源民间实地考察。在号称
“文公阙里”
(宋理宗题)的赣北山区,引发我思考最多的,不是朱氏父子谪落人寰产生紫气的“虹井”,也不是朱熹有感而发的题刻“廉泉”,以及朱熹交游传说的“朱徘塘”等风物,而是那几经倾圮复修的朱氏先人坟墓和朱熹手植的“杉王群”,以及延绵千载的民间传说。透过那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亚文化,使文献、传说与实物遗存相互印证。揭示程颐、朱熹的理论误区———
“葬涉祸福论”
(葬先荫后论),进而提出实行殡葬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文公山朱熹手植“杉树王”探秘
报刊屡载“朱熹栽杉成树王”事迹,陈荣捷《朱子新探索》据香港《大公报》之文存录。然而,传媒辗转刊发,或语焉不详,或渲染失实,甚至有炒作之嫌。此次黄山学术会议,恰巧邻近婺①②朱熹风水观的环境与阳宅理论,蕴含着以天地人谐和为依归的合理因素与美学追求。本文讨论其风水信仰,仅限于阴宅理论。朱熹之世,丧葬择地之风对于土地生态,未必构成危害。随着人口与生产力的发展,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对殡葬制度不能不进行深刻反思。收稿日期:2002-07-25
作者简介:林振礼(1951-),男,福建泉州人,副编审,从事编辑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8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9月
源,使我有机会了却考察“江南杉王群”的愿望。
孟秋时节。从屯溪乘车穿越皖赣边界,行124公里到达婺源县城。再往西南方向行32公里,进入晓林乡(旧名官坑)文公山风景区,迭起的山峦,葱郁的林木映入眼帘。山不高,海拔331米。山脚下散落着青瓦粉墙的徽式民居。沿着山间小道拾级而上,到山腰,一座守山亭兀现林中,其名为积庆亭,有“积庆浚昆”题额。虽称亭,却也有管理人员的居室。年逾花甲的守山人程赣英先生讲述了朱氏先人与这山的关系:文公山原名九龙芙蓉山,宋代属徽州府婺源县。唐天 三年(906),新安朱氏始祖朱瑰,从歙县率3000兵马镇守婺源,官置茶院故称茶院公,居婺源世代繁衍。至第四代朱维甫(979-1054),历官四门博士,知潋溪府,曾对精通风水术的德兴人吴景鸾(?-1064)有恩,得其指点,朱维甫葬其妻程豆蔻于山环水绕的九龙芙蓉山之佳穴。
沿着古驿道登山前行,石阶平稳,苔痕青青,唐宋以降的驿站遗迹依稀可辨。这里过去是去县城、往休宁的通衢。驿路两边的山坡上,树林茂盛,鸟声盈耳,景深气清。程赣英先生带我们再走过一段石阶,向右一拐,百步之内,一棵棵巨杉挺立于丛林之中,高争直指,粗细不一,一座古墓端卧其间,与巨杉群为伴,给这座本不显眼的小山平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
南宋淳熙三年(1176),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祖籍地婺源,他祭扫了这座葬于九龙芙蓉山的朱氏四世祖母墓,并围绕墓地栽下24棵杉树。后来随着朱熹理学被尊崇和朱子其人被神化,官方特地在山上建亭,派兵守护。杉王群历经800余年的沧桑,现存16棵,长势依然旺盛,其余或遭火烧或被人毁,如今被焚毁的树桩已再复制。30年前,一农民偷砍一棵,做了一幢楼房的框架及一套家具,政府只罚了他500元。“文革”后,作为朱子文化遗存的杉王群重新得到保护。醉心于文公山研究的程赣英先生于1995年历时数月,对16棵杉树和8个树桩进行了近百次测量,终于揭开了文公山的神秘“面纱”:24棵杉树(寓24孝)形似八卦图状,分植在墓地四周约略2000平方米的方圆内,如乾坤二个卦位,乾卦位于墓上方植杉5棵,与阴阳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呼应;坤卦位于墓下首有杉6棵,八字排开;离、坎、震、艮四个卦位各栽2棵;巽卦位属青龙仅植一棵,象征青龙开口雨露济民;兑卦位属白虎植4棵(比离、坎、震、艮各个卦位多了2棵),双木为林,寓意白虎入林国泰民安。守山人给了我一份1983年婺源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附表):材积最大和最小的两棵均位于乾卦———1号杉树和16号杉树。最高的那棵位于坤卦———7号杉树。为什么同时栽在乾卦位上的1号杉树与16号杉树,两相对比,大小如此悬殊?程赣英先生解释说,1号树正好在太极图的阳旺之处,16号树则位于阴尽之地,而阴阳平衡的卦位,树的生长是差不多大小对称的。这群杉树,属灰枝杉,虽然树龄有800多年,但仍然长势旺盛,郁郁葱葱。1976年,曾从树上采下树籽育出树苗,说明它们仍然有繁殖能力。据林业专家说,就单株而言,这里杉木材积并不是江南第一,贵州等地有比这更大的,如果按一群计算,这在江南是独一无二的“杉王群”。①
朱熹生平喜欢种树,其居住或宦游之地,如崇安五夫里、泉州同安与南安两县交界处,以及庐山白鹿洞书院,都有他所植之树———樟、榕、丹桂。但是,为什么偏要在婺源植树于祖墓周围呢?这与程颐(1033-1082)《葬说》谓“地之美者……草木茂盛,乃其验也”[1](P623)以及其外祖父的影响当不无关系———朱熹所撰《外大父祝公遗事》说:“亲丧,庐墓下,手植名木以千数。率
①文公山“杉王群”,被列为江西省风景名胜点;《婺源县志》明确记载,朱熹于淳熙三年(1176)二月手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