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摘要: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是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领学生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质量提升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呢?
一、切入课题,启发“悟”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创造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以疑入手,扣生心弦。
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
如教
学《窃读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怎样窃?结果又如何?学生通
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了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
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2.创设情境,激活思路。
就是“导入”时创设情境,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我就播放多媒体展现开国大典时的一个个场面,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再让孩子们观看典礼进行时的盛况。
学生的思路激活了,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到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有趣、创造的愉悦。
二、感悟课文,点拨“悟”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展开“对话”,创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静态悟到动态。
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掌握,感悟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悟,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讲到诸葛亮如何巧妙地借箭这一过程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周瑜,我扮演诸葛亮,这样的扮演,让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明白诸葛亮为什么神机妙算,而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中生发出来。
这样的悟,由静态悟到动态,营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的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2.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
有一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间,这就为创造“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悟”的广阔空间。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
《小英雄雨来》对雨来的脱险中作了简单的交代,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张开悟的翅膀: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
设想出来,写一个精彩片段。
小学生有描述了雨来的心理活动,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这样的悟,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意犹未尽,升华“悟”
阅读课的结尾,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
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
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
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让创新这枝“红杏”露出墙来。
1.引导想象发散悟。
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
如,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不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这时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2.升华情感创新悟。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了请学生“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纷纷发言,还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有人为纪念詹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故起名为“创新路”;有人说京张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往往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的这种感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感悟”,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