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流域面源污染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
1、请解释控蚜生态工程的原理。
答:控蚜生态工程充分发挥边缘效应原则,是生态系食物链的重新组合。例如,麦、棉间作,由于在小麦上生长的大量瓢虫,可减轻棉蚜虫的危客,有利于棉花生长。由于棉田与小麦间作构成的生态系统内因子众多,关系交错,生产上只需掌握与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的一些特征数值,例如瓢虫与棉蚜的比例,就可了解系统的变化,为人工控制提供依据。
系统随着时空的推移,作用(功能)也在变化,称为系统的状态转移,或系统的过程。系统过程,反过来,又决定着组成系统的单元的状态转移。
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组织或生成阶段,功能或服务阶段及退出或结束阶段。从能量的集散过程看,可分为蓄能阶段、势能阶段、能量转化阶段和势能耗尽或转移阶段。一般地,系统的组织或生成阶段为蓄能阶段,服务阶段为势能或能量转化阶段,退出阶段为势能耗尽或转移阶段。系统的组织或生成阶段“具有产生过程状态全集的能力”,即构成状态结构序列的能力。在此阶段,势能不断提高。系统的服务即功能阶段,有的以势能的保持来实现功能的,如建筑物、书籍、卫星定点等,有的是以能量转化实现的,如炸弹、原子弹的爆炸等; 而多数为二者兼备,如控制器,能量转化器,电厂,生态工程等,这类系统本身具势能结构,同时又转化能量,同时实现功能。
这项生态生物工程设施在田间的实施仅为在棉田插种小麦,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具有组织能力,小麦蚜和瓢虫自动赶来,其状态结构不断形成,其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到一定阶段产生控制棉蚜的功能,最后,功能实现,工程推出。这就是新系统的状态转移过程。这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运动着,系统整体的状态转移又影响着系统内每一个组成单元的状态变化过程。而且,系统的状态转移过程就体现在系统内单元状态结构的变化上。
2、生态平衡施肥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1. 归还学说。
也叫养分补偿学说。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他是第一个试图用化学测试手段探索土壤养分的科学家。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中吸
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向土壤施加养分。而且他还提出了“矿质养分”原理,首先确定了氮、磷、钾3种元素是作物普遍需要而土壤不足的养分。至今,测土施肥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测土施肥已成为一面常规的农业技术措施。
其实质是人类从土壤中拿走多少养分, 就要归还多少养分, 考虑到高产和养分损失等原因, 所归还的养分甚至还要比拿走的养分多。有时土壤中有效养分绝对含量很多, 但在作物需肥高峰时相对数量就显得不足, 施肥(追肥)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在关键时期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相对浓度。苗期是作物需肥敏感期, 虽然在养分总数量方面需求不多, 但是要求养分必须齐全和速效, 并且在数量上能够保证, 特别是磷肥。作物吸收磷和钾在前期较氮多, 所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为基肥投入。氮肥的易移动性和中后期需求较多的特点, 使得高产农田必须追施氮肥, 这时氮肥的需求数量较大, 即最大需肥时期。配方施肥同样要考虑到作物吸收养分的特点, 即“ 需肥敏感期” 和“ 最大需肥时期” 。
2. “ 最小养分率” 和“ 养分不可替代性”
这也是李比希在试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他说“某种元素的完全缺少或含量不足可能阻碍其他养分的功效,甚至减少其他养分的作用”。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的高低受作物最敏感缺乏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序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它的中心意思是:植物生长发育吸收的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为了更好的理解最小养分律的涵义,人们常以木制水桶加以图解,贮水桶是由多个木板组成,每一个木板代表着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一种养分,当由一个木板(养分) 比较低时,那么其贮水量(产量) 也只有贮到与最低木板的刻度。
即作物产量提高在养分方面的限制因素主要受缺少或最少养分含量的那个养分所限制, 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补充最缺少的那个养分的数量, 而这个最缺少的养分是不能被其它养分所替代的。土壤——作物——肥料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养分限制因素也是经常变化的, 有时表现为大量元素, 而有
时补充微量元素能显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目前我国土壤中氮、磷普遍成为限制因素, 但磷肥用量又偏高, 高产田钾肥正在成为限制因素, 不同地区至少有1 种以上中微量元素成为限制因素。
3. 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作为经济法则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在其他技术条件(如灌溉、品种、耕作等) 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着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4. 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配比肥料。
作物不同生育期其肥料适宜用量和分配比例不同。
1) 一般生育期短的作物应以基肥为主,早追肥;而生育期长的作物应加大追肥比例,分次施肥。在追肥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作物营养临界期,保证肥料适时有效地被作物利用。
2) 粘质土壤宜采用重基肥、早追肥(前促后控)的施肥方式,以避免后期贪青。沙质土壤采取追肥为主的“少吃多餐”施肥方式,防止后期脱肥。壤质土采用基追并施,以防后期脱肥,保持均衡增长。
5. 因子综合作用律
据统计,作物增产措施施肥占32%,品种占17%,灌溉2%,机械化占13%,其他占10%,因此配方施肥应与其他高产栽培措施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增产效益。在肥料养分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施用,这样才能产生养分之间的综合促进作用。
6. 确定施肥量的方法。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作物单产随着某一种养分施入量而变化的曲线称为肥料效应曲线。从不施肥开始,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单产增加较快, 而后基本不再增加, 最后反而下降。我们将最大产量时所对应的施肥量称为
“最大施肥量” , 它是缺少粮食社会的施肥目标。最佳施肥量是指能够获得最大施肥经济效益的施肥量。即施肥量一旦超过这个数值, 多增加施肥的成本大于等于多增产粮食的价值。受气候和土壤影响, 许多地区氮肥会向地下水渗漏, 如果地下水被氮肥污染, 几乎无法治理, 导致区域性癌病频繁发生。这时, 只要减少一部分施肥量, 渗漏的氮肥却可以大为减少, 这时的施肥量被称为“ 环境经济施肥量” , 我们称为“生态施肥量”。
3、为什么要强调生态平衡施肥?
答:
1. 平衡施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