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共21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列 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 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 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 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
神相交、人琴合一的精神世
界。 • 俞钟二人以琴结缘,由音乐
知音而升华为人生知己,是 知音故事的另一内涵。
• 首先,俞、钟二人不 同流俗的诗意人生追 求。
其次,超越世俗等级 身份地位的价值观。
• 钟子期临终前嘱咐父母在 江边等候故人。
• 俞伯牙辞官赶往楚国,于 约定之期赶到相约之处, 得知挚友已逝,主动承担 起代友人赡养父母的职责。
知音故事的流变
• 俞、钟事迹走出文人的文案书斋,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 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 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 《三言·警世通言》的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而且具 有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小说的落脚点与旨归不仅仅 在以琴结缘和音乐知音,更由此进入社会伦理层面,歌颂俞、 钟二人超越血缘和等级的生死不渝的友情、极富诗意的人生 意趣以及彼此恪守信义的高风亮节,从而使俞、钟故事成为 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实现了“警世”的目的。
三、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
1、君子之交 2、文人隐逸 3、楚地风情 4、儒道相融
文化内涵之一:君子之交
以琴会友、心神相交、意趣相投 以琴祭友、代侍双亲、重情尚义 对琴和音乐的热爱与理解——谈琴论乐•音乐知音 对诺言的共同恪守与实践——大孝至爱•人生知己
(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
文化内涵之二:文人隐逸
集贤村 —— 石中美玉 钟情自然山水、淡泊功名利禄; 追求诗意人生、任情适性自在。 (二人心神相交的深层原由)
(精神自由、心灵舒展)
四、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1、知音、友情 2、孝道、亲情 3、诚信、责任
••••••
谢谢观看
beefsoup
二、知音故事的人文内涵
1、音乐知音 2、人生知己 3、傲岸人格 4、诚信典范
伯牙、子期二人均为热爱 音乐之人,音乐是二人相 识、相知的触媒。 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爱、 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 前提条件,是知音故事的 基本内涵所在。
• 无论是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
之曲,还是钟子期听闻高山
流水之音,都体现了两人心
高山流水雅乐犹在 伯牙子期知音难求
—冯梦龙《俞伯牙摔
琴谢知音》赏析
制作、授课:陈鑫、 余兰兰、刘颖、周 作菊
一、了解知音故事的源起与流 变。
二、领悟和把握知音故事的人 文伦理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思考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知音文化 的源头,人间友情的典范
• 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始见于《吕氏春秋》、 《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推广大众于明代通俗
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 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打动并慰藉了后世无数心灵,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象,并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
伯牙、钟子期其人
• 伯牙、钟子期均为战国末期楚国人。
• 伯牙:姓伯名牙。史书中并无俞伯牙其人。比较 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受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影响,人们便将历史上的伯牙误传为俞伯牙。
• 钟子期:姓钟名徽,字子期,武汉市汉阳蔡甸区 新农镇马鞍山集贤村人 。这里至今尚有钟期墓、 知音亭、琴断口。武汉市还有钟家村、集贤村、 琴台路、知音路等地名。
一、知音故事的源起与 流变:
1、《吕氏春秋》
2、《列 子》
1、《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 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 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 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 自千里也。
文化内涵之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楚地风情
楚地的风俗风情为知音故事的诞生提供 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与土壤。
悠久的巫祀传统与巫官文化 巫风与巫乐的盛行 对音乐艺术的倾心迷恋
对音乐技艺的潜心追求
文化内涵之四:儒道相融
儒家—— 讲究礼节、恪守诺言 重情尚义、至情至爱
(世俗礼义、人伦责任)
道家—— 隐逸山林、返璞归真 任情适性、审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