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有效情境”而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有效情境”而精彩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特级教师李君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一:在游戏情境中铺垫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请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表示一下。
师:拍手——拍手——拍肩(连续喊三次),请大家猜一猜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了?
生:拍手——拍手——拍肩。
师:猜得真准,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老师总是让我们拍两次手拍一次肩,拍两次手拍一次肩……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赏析]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李老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用游戏接触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这样看似简单而随意的设计,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牵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向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转入到了规律的探究活动。
片段二:在生活情境中感知规律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东西太多了(课件演示主题图),这是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花、彩旗、学生、灯笼,还有同学们围成一圈跳舞。
师:你发现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汇报:我们发现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经过多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表述规律)
师最后小结:红——黄——红——黄,每两个为一组循环。(课件演示排列规律)
师:最后一个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黄色。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汇报小花、学生、灯笼的排列规律。
[赏析]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设置生活化场景,利用多媒体动画特点,将教室布置成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场,这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场景。这样的场景设置,很好地架起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理、交流这一途径,很顺利地说出了生活中所隐藏的规律方面的数学知识。通过找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能使学生感受到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存在和广泛运用,从而使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思维方法去发现客观世界中一些隐含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片段三:在操作情境中深化规律
师:你们真了不起!从漂亮的教室中发现这么多规律,想不想自己动手摆出一个有规律的排列呢?
生:想!
师:打开学具盒,我说什么你就从盒子里拿什么,按先后顺序摆成一排,听明白了吗?
师:正方体、圆柱体、正方体、圆柱体、正方体,下一个该是什么?为什么?
生:圆柱体,因为学具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正方体后面就是圆柱体。
师:(多媒体出示例2的第2组规律)有规律吗?请同桌摆一摆,最后两个应该摆什么图形?这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还是每两个一组循环吗?
生:每三个为一组循环。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有每两个为一组循环的,也有每三个为一组循环的,那么会不会有每四个为一组循环的呢?(多媒体显示公园里小朋友们在放气球的场景)
生:气球的排列有规律,是红——黄——蓝——绿,每四个为一组循环。
师:看来,排列的规律是各种各样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昨天,朋友送给我一个非常漂亮的手镯。(放展台展示)
师:你发现规律了吗?是什么?
生:(观察讨论后)一个贝壳和两个黑珠子为一组循环的规律。
师:(高举戴有手镯的手微笑着问)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这就是规律美,有规律的东西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师:我也做了一条项链回赠给朋友,请你们先欣赏一下。(展台展示被遮挡一个珠子的有规律的项链)
师:有一个珠子看不见了,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我猜是蓝色的,因为我观察到这条项链上的珠子是有规律的,红——蓝——黄,每三个为一组循环,红色和黄色之间应该是蓝色的,所以被遮挡的是蓝色。
[赏析]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俩者之间的矛盾,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李老师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一次次地操作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感悟规律,归纳出事物排列的规律,完善了新知的建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等课程目标。
片段四:在实践情境中创造规律
师:这条项链是老师自己做的,老师的手是不是很巧?用你们平时夸奖同学的方法夸夸老师吧!(学生有规律的节奏拍手)
师:你们夸奖老师时手拍得很有规律,按规律继续拍下去好吗?
(生高兴地一起按规律拍手)
师:真棒!有规律的动作和声音同样让人感到规律美。如果让你自编一组这样的动作、声音,可以吗?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自编自演一组动作,配上不同的声音,比如,学一学猫、狗、鸭子的叫声等,看看谁是最优秀的动作设计师,谁是最棒的明星小演员!
组1:××——×××,××——×××……(有规律地拍手,简单!)
组2:××(拍手)——汪汪(小狗叫),××(拍手)——汪汪(小狗叫)……(在上一组同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活泼!)
组3:××(拍手)——喵喵(小猫叫并带有动作)——嘎嘎(小鸭叫并带有动作)……(学生创造的规律已经较复杂了,活泼而生动!)
(学生分小组表演、展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台下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和台上的同学一起做起了动作。)
[赏析]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总结反思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为学生精心创造了与现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经过示范创造规律、自主创造规律和展示创造规律等数学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个性与集体智慧。整个过程,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当了一次知识创造者。
综观以上几个片段所呈现的情境,一堂有趣、生动、愉快、扎实的“找规律”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刻意做作的安排,生硬的搬套,只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谈话方式,在交流中使知识自然融入学生脑海,短短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