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同时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即有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因此,
完善社会结构,促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互相适应已成为当下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
适时抓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

”著名社会学者陆学艺认为,我国在解决了短缺经济等问题后,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但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等原因,没有及时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体制实行必要的改革,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因欠账太多,社会事业仍很薄弱,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社会,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或“纺锤形”社会,是比较稳定的社会,
也是理想的现代化社会结构。

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即少数人居于社会上层,中间呈过渡状,而下层很大的社会结构。

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我们终将变成所希望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过去是金字塔型,多数人是低收入,高收入的人很少。

我们不希望变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格局。

可如今超高楼价,使得中国的中产阶层非但没有成为社会的中坚层,反而成为社会的夹心层。

而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中产阶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财产概念,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生活理念以及政治态度。

无论划分标准有何不同,中产阶层是现代化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天然的“稳压器”。

因此,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收入两极分化趋势不断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全球中产阶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萎缩趋势,特别是欧美中产阶层正深陷债务与危机之中,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视作全球安
全与繁荣新时代的潜在基础。

但近年来,与国内中产阶层加快成长相伴,一种“向下”的拉力也越来越强。

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让发育中的中产阶层不堪重负,不仅缺乏上升空间,还有“被消失”的可能。

从物质上来看,“一座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并非戏言。

电视剧《蜗居》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无非是展示了高
房价对老百姓,尤其是对中产阶层以及“准中产阶层”的精神压迫和人性扭曲;从精神上讲,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工作压力大,中国的中产阶层普遍处在焦虑之中,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幸福感比较低。

这也是很多人在物质上达到“中产”标准,而思想上不认同自己是“中产”的原因。

所以要壮大中产阶层就应该先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调控进行“减负”。

2011年4月,国家财政部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000元,这是一个有利于民生的举措;在教育上,国家实施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这可以使低收入群体的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在医疗方面,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家庭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

而在住房方面,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有投机心理的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状,开始转向楼市,结果导致房价节节攀升,中产阶层也因此变成了低产阶层。

而极少数的社会上层却占有大部分资源,致使贫富差距拉大。

针对这种现状,政府要彻底改革住房制度和供给关系,尽快启动住房市场“双轨制”,将投资性需求和奢侈性住房交由市场,而对真正出于消费性和自主性住房需求交由政府,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对土地供应和金融支持做出合理安排。

同时,相应的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保障政策、金融政策等加以明确地划分与定位,尽可能避免重复过去那种应急式的短期疾风暴雨的政策,通过加强对楼市这一块的宏观调控,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其次是保护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社会的生存生态。

市场中资源集中的自然趋势,政府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的扶植,银行信贷政策的倾斜,中小企业沉重的税费负担,使得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城市中片面追求秩序和美轮美奂的管理方式,伤及了许多下层民众的生存生态。

近些年来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

建设无摊城市、禁止瓜农进城摆卖西瓜、禁止果农摆卖桃子、对有碍城市观瞻的居住区一律扫荡等措施,表现出的是对民生的漠视。

在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要给弱者以出路。

再次是保护社会流动的机制,使下层人能看到希望,有了希望就不至于绝望。

完善社会结构除了要壮大中产阶级外,还要完善人口、家庭的结构。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数量,所以对人口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从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得出我国的人口大约是13.7亿,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数字在资源有限
的国家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再加上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老
年人口比重上升88.2%,劳动人口比重上升30.5%,少儿人口比
重下降56.1%(随之总人口抚养比下降52.8%,目前比重低于40%)。

总体上人口趋于老化,但劳动人口处于“黄金”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成年型”状态。

不过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人口城市化和密集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但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明显降低。


低的生育率必然自带“社会风险”。

快速老龄化,出生性别比持续畸高,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平衡,这不能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城乡和区域结构方面,要协调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平衡。

我国城乡结构的变动首先表现为城市化,但至今农村人口仍占多数。

所以要完善社会结构,首先要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就业、社保等体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针对区域结构的不完善,关键要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以富带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明显分化。

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区域发展是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

从收入结构来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历经“打破绝对平等-相对平均-相对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深刻变迁过程。

收入
差距过大成为人们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必然影响社会安定和谐,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革调整。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

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趋高级化重要特征。

这种高级化却不适应现在大多人的收入水平,人们的需求也就不能满足,这种消费结构有待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部分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如果社会结构不完善,那么国民的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生活没有幸福感,最终社会是不会和谐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