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点滴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点滴体会

林艳萍修水县何市中学

内容摘要:篇幅较长的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就是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这不仅能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关键词:篇幅较长课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新编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比较多,这类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我觉得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就是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这不仅能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下面,我就教学《藤野先生》一课,谈谈我的一些教法。

《藤野先生》一课,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藤野先生,然后再引导突破其它相关的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指导学生带着质疑朗读课文

一开始上课,我就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力争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读通、读懂。学生通过朗读、浏览、速读、精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章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文章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选择的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在朗读中释疑

我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自己找到答案,有难度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我再加以点拨。通过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们自己阅读,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在思想上有了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这一课,内容多,篇幅长,还比较难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分析课文时,由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不一样,内容也就不一样,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成功体验。我在“吃透”教材,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同时,还力求“吃透”学生,提出适度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原则启示我们:备课不但要备“标准”、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但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的感情,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畅;而且还要注意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差异;知识面的宽与窄、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态等,从而结合学情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重点部分,我尽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并提出适度、精确的问题,次要部分采用引读、过渡或自由读等的方法一带而过。这样既能使长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分析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避免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导致的顾此失彼,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实什么都没

有抓住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文章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挖掘的力度还不够,此时,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关键段落、句子,帮助学生挖掘文章字面背后藏着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和表达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没有一点联系,对文章也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呢?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反语和夸张,将讽刺之意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由此还可以看出来,文章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促进学生在读中升华

能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主要情感,这一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能触动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的感情而升华,并能影响今后的行动,我认为这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于是,在课堂的最后时间里,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将课文浏览一遍,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谈自己的感受。虽然谈的还比较肤浅,比较幼稚,但是学生们都表示了将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用实际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祖国。

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思量了许久,刻意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只要理解长课文,无须条分缕析,面面俱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